王美燕 谷 磊 陳孟利
1.北京市昌平區醫院兒科,北京 102200;2.北京小湯山醫院康復治療科,北京 102200
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MPP)為兒科常見疾病,可引起干咳、發熱、咽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兒學習及睡眠,若不及時治療,還可進展為重癥肺炎,威脅患兒生命[1-2]。目前,考慮支原體肺炎的特殊性,臨床抗菌藥物多選取大環內酯類抗菌藥,阿奇霉素為代表性藥物,可通過阻止病菌蛋白質的合成,抑制病菌增殖,從而加快體內病菌清除,緩解臨床癥狀[3-4]。但阿奇霉素單用效果有限,仍有部分患兒癥狀緩解較慢。中醫將患者歸屬于 “咳喘” 等范疇,認為多由肺熱所致,而中醫藥在該類疾病治療中已積累較多寶貴經驗。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為中醫清熱劑,內含麻黃、苦杏仁等多種藥材,具有清熱解毒、宣肺化痰之效[5-6]。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聯合阿奇霉素治療MPP 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市昌平區醫院的128 例MPP 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4 例)和觀察組(64 例)。對照組中,男37 例,女27 例;年齡3~13 歲,平均(7.15±1.12)歲;體溫37.7~39.8℃,平均(38.75±0.53)℃;病程1~5 d,平均(2.85±0.31)d。觀察組中,男34 例,女30 例;年齡3~12 歲,平均(7.12±1.08)歲;體溫37.5~39.6℃,平均(38.72±0.51)℃;病程1~5 d,平均(2.88±0.34)d。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治專家共識(2015年版)》[7]中診斷標準;②經胸部X 線、血清學檢測等綜合確診為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③伴有發熱、咳嗽等癥狀;④均為首次發病。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衰竭;②存在支氣管哮喘等呼吸疾病;③對本研究用藥過敏。
兩組均予以退熱、止咳等基礎治療。對照組予以阿奇霉素( 海南倍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075,生 產 批 號:20170522) 治 療,靜 脈 滴 注10 mg/kg,1 次/d,連續用藥5~7 d 后停藥3 d,之后改為口服給藥,每次10 mg/kg,1 次/d,用藥3 d 后再停藥4 d,然后繼續口服4 d。觀察組加用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黑龍江葵花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0950080,生產批號:20170415)治療,1~3 歲:10 ml/次,3 次/d;4~7 歲:10 ml/次,4 次/d;8 歲以上:20 ml/次,3次/d。兩組均持續用藥21 d。
評價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不良反應。①臨床療效[8]。顯效:咳嗽等癥狀消失,體溫恢復正常,X 線檢查肺實變影消失,肺部啰音消失,實驗室指標復常;有效:咳嗽等癥狀減輕,體溫接近正常,X 線示肺實變影明顯縮小,實驗室指標逐漸恢復;無效: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及治療21 d 后,采集兩組3 ml 空腹血,離心分離血清后,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白介素-6 (interleukin-6,IL-6)、C 反應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及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③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比較兩組咳嗽、發熱、胸部X 線病變及肺部啰音消失時間。④不良反應:包括頭暈、嘔吐、腹瀉等。
采用SPSS 22.0 軟件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n(%)]
兩組治療前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IL-6、CRP、TNF-α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IL-6、CRP、TNF-α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的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的比較(±s)
組別 IL-6(ng/L) CRP(mg/L) TNF-α(ng/L)觀察組(n=64)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對照組(n=64)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45.29±4.67 9.85±1.17 58.891<0.001 30.58±4.05 5.15±1.09 48.506<0.001 33.65±4.31 6.98±1.26 47.515<0.001 t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P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t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P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45.33±4.71 12.36±2.03 51.427<0.001 0.048 0.962 8.570<0.001 30.67±4.11 6.74±1.23 44.624<0.001 0.125 0.901 7.740<0.001 33.72±4.36 9.54±2.03 40.221<0.001 0.091 0.927 8.572<0.001
觀察組咳嗽時間、發熱時間、胸部X 線病變消失時間及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的比較(d,±s)
表3 兩組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的比較(d,±s)
組別 咳嗽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胸部X 線病變消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觀察組(n=64)對照組(n=64)t 值P 值4.69±1.02 6.13±1.24 7.175<0.001 2.56±0.42 3.01±0.48 5.644<0.001 6.89±1.26 8.01±1.33 4.891<0.001 5.71±1.12 7.04±1.25 6.340<0.001
對照組出現1 例頭暈,2 例嘔吐,2 例腹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7.81%(5/64); 觀察組出現1 例嘔吐,1例頭暈,1 例腹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4.69%(3/64)。兩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33,P=0.465)。
MPP 發病機制復雜,肺炎支原體是誘發該病的重要病菌,具有傳染性,可通過直接接觸、飛沫傳播等途徑進行傳播。而小兒群體免疫力低下,易被病菌經呼吸道侵入體內,并大量繁殖,釋放黏附及毒性物質,從而引起呼吸道及肺部炎癥反應,若治療不及時,病菌還可損害皮膚、血液及神經等多系統,嚴重阻礙患兒健康成長[9-10]。目前,抗菌藥物是MPP 首選用藥,但肺炎支原體介于病毒與細菌之間不具備細胞壁,使得作用于細胞壁的抗菌藥物難以起效,故抗菌藥物的選取需謹慎[11]。
阿奇霉素為大環內酯類抗菌藥,其作用靶點非細胞壁,主要通過與病菌核糖體50S 大亞基結合,阻礙病菌轉肽過程,從而阻斷病菌蛋白質合成,加快體內肺炎支原體清除,以減輕肺部損傷,緩解臨床癥狀[12-14]。同時,靜脈滴注與口服序貫給藥下,利于避免耐藥性升高,并降低不良反應風險。但長期用藥發現,單藥雖可取得一定成效,但整體病情緩解較慢,仍需進一步優化用藥方案,以增強治療效果。IL-6、CRP、TNF-α 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程度,其中IL-6 為促炎因子,可加快炎性介質釋放;CRP 為炎癥標志物,機體感染或損傷時可由肝臟大量合成入血;TNF-α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可誘導炎癥細胞聚集,加重肺部炎癥損傷[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IL-6、CRP、TNF-α 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IL-6、CRP、TNF-α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咳嗽時間、發熱時間、胸部X 線病變消失時間及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聯合阿奇霉素治療MPP 效果顯著,可減輕肺部炎癥反應,加快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且不良反應少。中醫理論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體未充,易受風、熱等外邪侵襲,損傷肺絡,致肺氣不宣、痰飲壅滯肺絡,導致肺氣上逆發為咳嗽。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則為中藥復方制劑,方中以麻黃為君藥,擅清泄邪熱、宣肺平喘;石膏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且清肺不留邪,宣肺不助熱,為臣藥;苦杏仁能清肺平喘、宣降肺氣,黃芩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金銀花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知母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連翹、魚腥草、板藍根可清熱解毒、涼血利咽,麥冬能清心除煩、養陰潤肺,均為佐藥;甘草能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并能調和諸藥,緩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宣肺化痰之效。現代藥理研究顯示[16-17],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可抑制菌體蛋白質合成,破壞細菌超微結構,從而加快病菌清除,抑制炎癥反應,還可減輕氣道炎癥刺激,松弛支氣管平滑肌,以促進臨床癥狀消失。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與阿奇霉素聯用后可協同增效,進一步增強抗肺炎支原體效果,促進病情康復。
綜上所述,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聯合阿奇霉素可增強MPP 治療效果,減輕炎癥反應,加快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