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開淼, 元曉春, 徐建國, 李文周, 郭偉鋒,*
旅游干擾對戴云山自然保護區兩棲動物多樣性的影響
林開淼1, 元曉春1, 徐建國2, 李文周2, 郭偉鋒1,*
1. 武夷學院旅游學院, 武夷山 354300 2. 福建戴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泉州 362500
兩棲動物是衡量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環境質量的指標類群, 其多樣性極易受到旅游干擾的影響, 研究旅游干擾短期內對兩棲動物多樣性的影響, 對實施生態保護和旅游開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于2015—2018年在戴云山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進行旅游干擾對兩棲動物多樣性的影響調查研究。結果表明: 1)調查區域共記錄有兩棲動物26種, 隸屬于2目7科20屬, 其中中國特有物種12種; 模式產地物種1種, 即小棘蛙; 新記錄種4種, 為小竹葉臭蛙福建掌突蟾黃崗臭蛙九龍棘蛙。2)2016—2018年旅游重度干擾區兩棲物種數量顯著大于旅游輕度干擾區; 3)旅游重度干擾區兩棲物種多樣性指數大于旅游輕度干擾區, 但統計上無顯著差別; 4)2017年和2018年旅游重度干擾區兩棲物種均勻度指數顯著大于旅游輕度干擾區; 5)相關性分析顯示旅游干擾程度對兩棲物種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指數影響不顯著, 對物種數量影響達到顯著水平; 6)空氣溫度和水溫是影響兩棲多樣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結果認為目前戴云山保護區實驗區生態旅游短期內對兩棲動物多樣性沒有明顯負面影響, 環境因子是決定兩棲動物多樣性的關鍵因素。
兩棲動物; 豐富度; 多樣性; 九仙山風景區
兩棲動物對氣溫、水溫和水質等環境因子的變化非常敏感[1], 其類群多樣性是衡量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環境質量和環境變化早期預警的重要指標[2-3]。兩棲動物是受人為和自然的多重干擾影響最大的生物分類群, 但是在亞洲地區相關的研究仍然較為缺乏[4]。由于氣候變化、植被退化以及旅游開發等因素的影響, 我國自然保護地兩棲動物棲息地質量逐年下降, 導致特定兩棲物種的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滅絕[5], 兩棲動物應該成為自然保護地動物保護的重要目標[6]。隨著自然保護地森林生態系統生態旅游活動的日益普及, 自然保護地旅游干擾如道路建設、旅游景觀設施和游客活動增加, 確定旅游干擾對兩棲生物群落的影響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森林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 而且有助于為改善兩棲類動物保護管理提供科學策略, 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服務功能。
戴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的過渡帶, 形成的微區氣候、水熱條件以及大面積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原生性黃山松林, 為兩棲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繁衍場所, 最新調查顯示區內共有兩棲類30種[7]。九仙山風景區位于福建戴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 擁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生物資源, 九仙山風景區及其輻射出來的周邊鄉村生態旅游圈已成為游客休閑旅游熱門區域。實地調查發現, 九仙山旅游景區于2012年左右進行大量的旅游設施的建設, 改變了景區內兩棲動物的棲息地環境, 其中景區內小溪流域范圍內的旅游水壩以及旅游公路建設對兩棲動物棲息地環境改變最為明顯[7]。基于此, 本研究于2015—2018年選擇九仙山風景區及周邊區域進行兩棲動物多樣性調查, 旨在更好地了解旅游干擾短期內兩棲動物多樣性變化情況, 以期為制定旅游設施建設的標準、加強游客管理以及兩棲動物有效保護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福建戴云山自然保護區位于福建省中部德化縣境內, 地理位置為東經118°05′22″—118°20′15″, 北緯25°38′07″—25°43′40″。平均氣溫15.6—19.5 ℃, 最冷月(1月)均溫6.5—10.5 ℃, 最熱月(7月)均溫23.0—27.5 ℃, 極端高溫36.6 ℃, 極端低溫-16.8 ℃, 年平均日照時數1 875.4 h, 無霜期260 d, 年平均降水量1 700—2 000 mm, 年均相對濕度在80%以上, 年平均霧日達220 d, 最高年份達260 d。保護區植被繁茂, 植被覆蓋率達93.4%, 主要植被類型有常綠櫧栲林、馬尾松林、叢生竹林、次生灌草叢、中山草甸等。其地質地貌形成的微區氣候、水熱條件以及復雜的生境為兩棲動物的棲息繁衍提供了優良的場所。
根據旅游的年人次數(以近年景點統計實際人數為準), 將調查區域劃分為重度旅游干擾區與輕度旅游干擾區, 其中重度旅游干擾區位于九仙山風景區內, 年游客量達到20萬人次; 輕度旅游干擾區位于周邊鄉村地區, 年游客量在1萬人次以下的區域(圖1)。于不同干擾區域各選擇3條調查樣線(表1), 樣線直線相距不超過300 m, 且樣線周圍生境一致。

表1 兩棲調查樣線描述

圖1 戴云山自然保護區兩棲動物調查樣線圖
Figure 1 Sampling sites of amphibian at Daiyunshan Nature Reserve
采用無距離樣線法進行兩棲動物調查[1], 每年分別于6、8和10月開展調查, 每月調查3次, 每次的調查時間為19:00—24:00, 以涵蓋調查區域內兩棲動物的主要活動期, 由于10月份溫度較低, 兩棲動物活動較少, 部分樣線未能發現兩棲物種。調查人員2人一組, 沿樣線仔細搜尋樣線內及兩側的兩棲動物, 觀測時行進速度為2 km·h-1。記錄樣線沿線內出現的兩棲動物種類和數量, 無法確認的物種用單反相機進行拍照, 并捕捉少量個體制作標本, 查找圖冊或者請相關專家進行確認。用GPS儀記錄行進航跡, 記錄樣線的海拔、生境、地理坐標、空氣溫度和濕度、水體溫度等信息(表2)。水體pH值測定于樣線內選擇1—2個點, 采用手持pH計(Check-MiteTM pH, Global Water)測量水面以下10 cm深處的水體pH值。采用溫度計測定水面以下10 cm深處的水體水溫。調查結束后, 參照《中國兩棲動物檢索及圖解》[8]和《中國兩棲動物彩色圖鑒》[9]進行保護區兩棲動物鑒定。

表2 兩棲調查樣線環境因子(平均值±標準誤)
根據野外調查力度、物種數量, 將本次調查的兩棲動物豐富度劃分為稀少(5只以下, +), 一般(5—80只, ++)和豐富(80只以上, +++)3個等級[7]。生態類型: 參考兩棲動物的生態習性, 將保護區的兩棲動物生態類型劃分為靜水型、陸棲靜水型、流水型、陸棲流水型、樹棲型。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2.0對不同旅游干擾強度下兩棲動物物種數量、多樣性和均勻性進行獨立樣本-檢驗, 并與旅游干擾程度差異因子和環境因子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
為了評價旅游干擾的影響程度, 參考林生等[10]研究設置旅游設施、游客流、車輛、污水/垃圾、生境完整性五個維度, 邀請旅游、環境等領域相關專家、本地居民、旅游從業者、游客等組成旅游干擾影響專家組到現場樣地考查, 對每個維度按照1—10分進行打分, 進行調查樣線旅游干擾強度評價, 各樣線旅游干擾情況見表3, 在旅游重度干擾區和旅游輕度干擾區, 旅游設施和游客人數差異極顯著(<0.05), 車輛、污水/垃圾、生境完整性的差異性不顯著。
2015—2018年九仙山風景區及周邊地區共記錄有兩棲動物1 549只, 隸屬2目7科20屬26種(表4),其中有尾目1科1種, 無尾目6科25種。本次調查發現4種新記錄種小竹葉臭蛙福建掌突蟾黃崗臭蛙九龍棘蛙(表4); 保護區模式產地物種1種, 即小棘蛙; 中國特有物種12種, 包括黑斑肥螈彈琴蛙小棘蛙沼蛙鎮海林蛙掛墩角蟾闊褶水蛙, 福建大頭蛙等, 其中福建省重點保護動物1種(黑斑側褶蛙); 屬于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有18種。本次調查中, 黑斑肥螈、彈琴蛙和澤陸蛙的豐富度最高, 掛墩角蟾、中國雨蛙和中華蟾蜍等物種豐富度一般, 黑眶蟾蜍、鎮海林蛙等數量較少。九仙山風景區及周邊區域的兩棲動物廣性分布種包括斑腿泛樹蛙、彈琴蛙、中國雨蛙、澤陸蛙、闊褶水蛙、棘胸蛙等; 中心分布種包含粗皮姬蛙、掛墩角蟾、小弧斑姬蛙、飾紋姬蛙等; 狹性分布的有大樹蛙、戴云湍蛙、黑斑側褶蛙、鎮海林蛙等。

表3 調查樣線旅游干擾的基本情況
注: 在同列中, 不同小寫字母表示組間的差異在<0.01。

表4 九仙山風景區及周邊地區兩棲動物調查情況

續表
注: 兩棲類生態類型: R為流水型、TQ為陸棲—靜水型、TR為陸棲—流水型、Q為靜水型、A為樹棲型; ○為屬于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為該物種屬于中國特有種;物種豐富度: +為稀少, ++為一般, +++為豐富。
3.3.1 兩棲動物物種數變化特征
由圖2可知, 2015年旅游重度干擾和旅游輕度干擾對兩棲動物數量影響不顯著, 2016—2018年旅游重度干擾的兩棲動物數量均顯著高于旅游輕度干擾, 且旅游重度干擾的物種數量隨年份變化表現為增加趨勢。6月和8月份的兩棲動物物種數量隨年際變化趨勢一致, 2017年和2018年旅游重度干擾兩棲動物數量均顯著高于旅游輕度干擾, 而2015年和2016年兩種旅游干擾差異均沒有表現顯著水平。
3.3.2 兩棲動物多樣性指數變化特征
由圖3可知, 2015年旅游重度干擾的所有月份兩棲動物多樣性指數顯著高于旅游輕度干擾, 2016— 2018年二者兩棲動物多樣性指數差異不顯著, 但是旅游重度干擾的物種多樣性指數隨年份變化表現為增加趨勢。6月份, 2015年、2017年和2018年旅游重度干擾的兩棲動物多樣性指數顯著高于旅游輕度干擾; 8月份, 2015年旅游重度干擾的兩棲動物多樣性指數顯著高于旅游輕度干擾, 其他年份差異不顯著; 10月份, 2015—2018年二者均沒有顯著差異。
3.3.3 兩棲動物均勻性指數變化特征
由圖4可知, 2015年、2017年和2018年旅游重度干擾的所有月份兩棲動物均勻性指數顯著高于旅游輕度干擾, 且旅游重度干擾的物種均勻性指數隨年份變化表現為增加趨勢。6月份, 2018年旅游重度干擾的兩棲動物均勻性指數顯著高于旅游輕度干擾; 8月份, 2015年旅游重度干擾的兩棲動物均勻性指數顯著高于旅游輕度干擾; 10月份, 2015— 2018年二者均沒有顯著差異。
3.3.4 兩棲動物多樣性指數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5可知, 兩棲動物物種數與旅游設施、游客人數和空氣溫度顯著正相關, 與水溫極顯著正相關; 多樣性指數與空氣溫度極顯著相關, 與水溫顯著相關, 與空氣濕度、pH和海拔不相關; 均勻度指數與空氣溫度和水溫顯著相關, 與空氣濕度、pH和海拔不相關。

注: 不同小寫字母代表同一年份旅游干擾對兩棲物種數的差異顯著水平, 下同。
Figure 2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mphibian species in different tourism disturbance

圖3 不同旅游干擾程度兩棲動物多樣性指數隨年際變化
Figure 3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mphibian-in different tourism disturbance

圖4 不同旅游干擾程度兩棲動物均勻度指數隨年際變化
Figure 4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mphibianindex in different tourism disturbance

表5 兩棲動物種群特征與旅游干擾和環境因子的相關性分析
注: **<0.01; *<0.05;物種數,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
通過四年的調查共記錄到兩棲動物26種, 分別占戴云山保護區和福建省已記錄兩棲動物的86.7%和68.4%[7], 其中4種新記錄種、保護區模式產地物種1種、中國特有物種12種, 表明九仙山風景區及周邊鄉村地區兩棲動物種類非常豐富, 具有較明顯的區域物種特有性, 對戴云山保護區邊緣地帶的兩棲動物保護和長期監測也非常重要。從調查結果看, 澤陸蛙、闊褶水蛙、彈琴蛙、小棘蛙、棘胸蛙為較廣泛的分布。樣線1、2和3生境優勢種為澤陸蛙、大綠臭蛙和飾紋姬蛙。樣線4、5和6分布著多個種群數量極低、分布區極狹窄的物種, 福建大頭蛙、掛墩角蟾和福建掌突蟾在三條樣線均有分布, 且多為受脅物種和福建特有種; 樣線6分布有華南湍蛙、黑斑側褶蛙、黑斑肥螈; 樣線4分布有小竹葉蛙、大綠臭蛙、沼蛙。樣線4、5和6位于九仙山風景區中高海拔區域, 兩棲物種較為豐富, 多樣性較高且均勻, 是瀕危兩棲動物的集中分布地帶。
旅游干擾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一般采用的是動態監測和專家評價結合的方法[11], 主要指標如旅游設施、游客人數、車輛、污水/垃圾、生境完整性等方面[12], 由于動態監測數據難以獲得, 采用專家現場考察評價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實踐性[12-13]。盡管生態旅游通常被認為是與自然保護區保護功能相互兼容的, 當兩棲動物受到過度旅游干擾時仍很難存活[14], 過去研究認為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會降低關鍵棲息地質量導致物種多樣性喪失和改變物種組成[15], 甚至出現種群滅亡現象[16]。但是本次調查結果認為旅游設施和游客人數對兩棲動物多樣性和均勻性的影響均不顯著。Welsh等[17]認為高速公路建設后大量的沉淀物進入溪流造成Tailed Frogs ()和Southern Torrent Salamanders ()的種群大小顯著下降, 但是對Pacifific Giant Salamanders ()的影響不明顯。Carr等[18]認為道路交通密度對豹蛙()種群密度有負向影響, 但是對綠蛙()種群沒有影響。本次調查旅游重度干擾區域位于戴云山保護區實驗區內, 限制游客車輛通行且公路較窄, 從而減少了交通車輛經常軋死穿越馬路的兩棲動物的機率[19]; 也有可能該區域的兩棲動物種類以不易遷徙物種為主, 研究認為易遷徙物種受道路交通影響比不易遷徙的物種多[18]。另外, 公路設施建設于2012年前后, 交通道路建設短期內造成兩棲動物多樣性下降, 2016年后動物多樣性開始逐步恢復, 這與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的2016年以后兩棲動物物種數、多樣性和均勻度指數均有提高相符合。因此,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 并沒有非常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車輛交通的存在影響兩棲動物的種群。
過去研究認為兩棲動物多樣性對棲息地復雜環境改變的響應可能是多向的[6], 棲息地的水體深度改變也會影響到某些水陸兩棲蛙類的幼蟲生存率, 降低兩棲物種的豐度[20], 但是本研究認為旅游重度干擾區域對兩棲動物多樣性影響不顯著, 九仙山景區樣線6進行天池建壩攔湖建設使得常年能保持較為固定的水量和整體增加了水體深度, 兩棲動物更容易成功繁殖和世代交替[20]; 在天池兩岸建立木棧道, 降低游客踩踏對兩棲樣線的破壞, 也為兩棲動物提供了很好的繁殖場所, 從而促進兩棲動物豐富度和多樣性的增加; 而樣線5位于天池的下游, 受到天池建壩攔湖的影響, 山溪流水生境水流量受季節因素影響較大, 在冬季缺水情況下, 缺少上游的水流補給, 易發生干涸, 引起其內受脅物種減小, 因此水壩設施建設對兩棲動物多樣性的影響在不同區域內是不一樣。另外, 兩棲動物物種會根據自身選擇最適棲息生境, 更易移動的物種對生境的喪失和破碎化有更高的耐受性, 人為干擾后, 兩棲動物有自我恢復的能力[21]。未來需要更長時間來監測旅游干擾對兩棲動物多樣性的影響, 考慮到更多的因素如交通密度、移動頻率、生境的喪失和破碎化等因素來量化兩棲動物種群多樣性影響模型[18]。
兩棲動物多樣性指數大小隨海拔高度增加一般表現為增加[22]、下降[23]或在中等海拔處駝峰形分布模式[24]。本研究發現九仙山風景區人為干擾下海拔高度對物種豐富度、多樣性和均勻性均沒有顯著影響。九仙山風景區低海拔地區靠近村莊人為干擾較為嚴重, 中高海拔地區為自然保護區內, 主要人為活動是生態旅游,干擾較小。從中可以發現人為干擾和海拔升高對兩棲動物物種組成影響是非常復雜的。中間干擾假說認為當生態干擾程度處于中等水平, 當地物種多樣性最大[25]。干擾對兩棲動物多樣性的雙重作用, 一方面改變棲息地對依賴森林的物種產生了負面影響; 相反, 環境異質性和新的潛在繁殖地點可能吸引了能夠在多種水體中繁殖的耐受物種[26]。該區域一些兩棲物種具有適應受到干擾環境的特殊能力, 能夠在人為或者自然干擾下快速恢復和轉移能力, 因此可以從中度干擾中受益。隨著干擾程度的增加, 兩棲多樣性指數變化對棲息地不同干擾方式和海拔的交互效應的響應是極為復雜和難以解釋[27]。
根據相關研究, 兩棲動物的分布應與溫度和降水量相關[28-29], 年均降水量和較高的年均溫是兩棲動物物種相對較少的原因, 本研究結果認為九仙山風景區兩棲動物多樣性主要是受到空氣和水體溫度的影響, 這與過去的研究結果相似[30]。環境溫度影響到兩棲動物的活動能力、捕食和反捕食能力, 決定種群孵化的性別比, 甚至有可能造成物種的絕滅[31]。適宜的水質和結構合理的水生植被是其生存、繁衍的基礎, 坡度較小的自然坡岸是無尾兩棲類自由往返水陸之間的重要保障[32]。
通過為期4年的兩棲多樣性調查, 認為九仙山風景區及其周邊地區共記錄兩棲動物26種具有較為豐富的兩棲動物種群資源, 是戴云山自然保護區兩棲動物的重點保護地域。戴云山保護區實驗區生態旅游短期內整體上對兩棲動物多樣性沒有明顯負面影響, 且環境因子是決定兩棲動物多樣性的關鍵因素。九仙山溪水流域的上游建壩攔水是造成下游兩棲動物多樣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此, 關注整個流域兩棲動物多樣性的變化變得尤為重要, 應該有針對性的降低對區內流水生境類型(流溪和小溪溝)的影響, 不能使其受到污染或是由于施工等原因而使其水源枯竭。鄉村旅游公路建設后短期內對兩棲動物多樣性下降較為明顯, 但是這種變化是否可逆以及其機制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因此, 在進行鄉村旅游公路開發, 仍然要注重維護兩棲動物繁殖場和棲息生境的穩定。未來應根據不同兩棲類的受威脅程度以及影響其生存的關鍵生境, 有針對性地制定旅游設施建設的標準和加強游客管理, 以保證自然保護區特有兩棲動物種群的長期健康發展。
[1] 羅怡, 金龍, 鐘茂君, 等. 四川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棲動物多樣性研究[J]. 四川動物, 2018, 37(3): 324– 330.
[2] 吳兵, 初雯雯, 甄榮, 等. 新疆布爾根河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棲和爬行動物多樣性[J]. 四川動物, 2017, 36(4): 468–473.
[3] 王力軍, 洪美玲, 袁曉, 等. 上海市區主要公園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調查[J]. 四川動物, 2011, 30(1): 69–73.
[4] LUO Z, WEI S, ZHANG W, et al. Amphibian Biodiversity Congruence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in China: Integrating Species Richness, Endemism, and Threat Pattern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5, 191: 650–658.
[5] KUSRINI M D, LUBIS M I, ENDARWIN W, et al. Elevation Range Shift After 40 Years: the Amphibians of Mount Gede Pangrango National Park Revisited[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7, 206: 75–84.
[6] PHAKA F M. Amphibian Diversity and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in Ndumo Game Reserve, South Africa[D]. South Africa: North-west University, 2018.
[7] 黃雅瓊. 戴云山自然保護區兩棲動物調查[J]. 福建林業科技, 2017, 44(3): 133–138.
[8] 費梁, 葉昌媛, 江建平, 等. 中國兩棲動物檢索及圖解[J]. 動物學雜志, 2005(2): 214–215.
[9] 費梁, 葉昌媛, 江建平. 中國兩棲動物彩色圖鑒[M]. 四川: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 8–498.
[10] 林生, 盧剛, 李飛, 等. 海口市東寨港旅游區規劃環評中的動物生態影響評價技術路線研究[J]. 生態科學, 2016, 35(3): 104–117.
[11] 張飛, 張耀民, 江東, 等. 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生態環境影響評價[J]. 北京測繪, 2019, 33(2): 138–143.
[12] 尹忠. 層次分析熵法在石花水洞地質公園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J]. 現代農業科技, 2018(6): 174–177.
[13] 池雷庭. 旅游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 現代園藝, 2018(7): 104–105.
[14] MUNTIFERING J, LINKLATER W, NAIDOO R, et al. Sustainable Close Encounters: Integrating Tourist and Animal Behaviour to Improve Rhinoceros Viewing Protocols[J]. Animal Conservation, 2019, 22(2): 189–197.
[15] MCMENAMIN S K, HADLY E A, WRIGHT C K. Climatic Change and Wetland Desiccation Cause Amphibian Decline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 105(44): 16988–16993.
[16] 馬亮, 趙玉澤, 高云, 等. 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棲爬行動物資源調查[J]. 四川動物, 2012, 31(2): 307– 310.
[17] WELSH Jr H H, OLLIVIER L M. Stream Amphibians as Indicators of Ecosystem Stress: a Case Study From California’s Redwoods[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8, 8(4): 1118–1132.
[18] CARR L W, FAHRIG L. Effect of Road Traffic on Two Amphibian Species of Differing Vagility[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1, 15(4): 1071–1078.
[19] 王卓聰, 陳慶紅, 王超, 等. 道路水域對中國林蛙繁殖的影響[J]. 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 18(1): 30–33.
[20] KNAPP R A, MATTHEWS K R, PREISLER H K, et al. Developing Probabilistic Models to Predict Amphibian Site Occupancy in a Patchy Landscape[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3, 13(4): 1069–1082.
[21] 謝漢賓, 張偉, 李賁, 等. 兩棲類棲息地的構建技術及效果評估[J]. 應用生態學報, 2018, 29(8): 2771–2777.
[22] RAHBEK C. The Role of Spatial Scale and the Perception of Large‐scale Species‐richness Patterns[J]. Ecology Letters, 2005, 8(2): 224–239.
[23] PATTERSON B, PACHECO V, SOLARI S. Distribution of Bats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the Andes of South‐eastern Peru[J]. Journal of Zoology, 1996, 240(4): 637–658.
[24] LOMOLINO M V. Elevation Gradients of Species‐ density: Historical and Prospective Views[J]. Global Ecology & Biogeography, 2010, 10(1): 3–13.
[25] WILKINSON D M. The Disturbing History of Intermediate Disturbance[J]. Oikos, 1999: 145–147.
[26] BRUNING L Z, KRIEGER M, MENESES-PELAYO E, et al. Land-use Heterogeneity By Small-scale Agriculture Promotes Amphibian Diversity in Montane Agroforestry Systems of Northeast Colombi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18, 264: 15–23.
[27] ZANCOLLI G, STEFFAN‐DEWENTER I, R?del M. Amphibian Diversity on the Roof of a Frica: Unveiling the Effects of Habitat Degradation, Altitude and Biogeo-graphy[J].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2014, 20(3): 297– 308.
[28] 高偉, 付婷婷, 車靜. 兩棲爬行動物的高海拔適應性演化: 現狀與展望[J]. 中國科學: 生命科學, 2019, 49(4): 345–360.
[29] 王波, 黃勇, 李家堂, 等. 西南喀斯特地貌區兩棲動物豐富度分布格局與環境因子的關系[J]. 生物多樣性, 2018, 26(9): 941–950.
[30] WANG J, LIUY, MARTIN K, et al. Implications of Continuous Amphibian Diversity Monitoring in Dawe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Tropical Se Yunnan, China[J].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19: 2–11.
[31] 李仕澤, 呂敬才, 李燦, 等.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棲爬行動物資源調查[J]. 動物學雜志, 2015, 50(1): 59– 67.
[32] 黃凱, 慕志強, 岳衢, 等. 上海郊野公園無尾兩棲動物微生境利用特征研究[J]. 四川動物, 2018, 37(4): 426–434.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disturbance on amphibian diversity in Daiyunshan Nature Reserve
LIN Kaimiao1, YUAN Xiaochun1, XV Jianguo2, LI Wenzhou2, GUO Weifeng1,*
1.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354300, China 2. Daiyun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Quanzhou 362500, China
Amphibian is an index group to measur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ecosystem in nature reserves. Its diversity is easily affected by the interference of tourism.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short-time impact of tourism interference on amphibian diversit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of Daiyunshan Nature Reserve from 2015 to 2018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ourism interference on amphibian d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ere 26 species of amphibians, belonging to 2 orders, 7 families and 20 genera, including 12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1 species of model origin, i.e., 4 newly recorded species, including,and.2) From 2016 to 2018, the numbers of amphibious species in the heavily disturbed areas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lightly disturbed areas. 3) The diversity index of amphibious species in the heavily disturbed areas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lightly disturbed area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4) Theindex of amphibious species in the heavily disturbed areas in 2017 and 2018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lightly disturbed areas. 5)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e degree of tourism interferenc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iversity index andindex of amphibian species, but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number of species. 6) Air temperature and water temperature we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amphibian d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obvious negative effect on amphibian diversity in Daiyunshan Nature Reserv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the key factors to determine amphibian diversity.
amphibian; abundance; diversity; Jiuxianshan Scenic Area
10.14108/j.cnki.1008-8873.2021.06.020
F59
A
1008-8873(2021)06-165-10
林開淼, 元曉春, 徐建國, 等. 旅游干擾對戴云山自然保護區兩棲動物多樣性的影響[J]. 生態科學, 2021, 40(6): 165–174.
LIN Kaimiao, YUAN Xiaochun, XV Jianguo, et al.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disturbance on amphibian diversity in Daiyunshan Nature Reserve[J]. Ecological Science, 2021, 40(6): 165–174.
2020-05-11;
2020-06-17
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2110404); 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FJ2020X010); 武夷學院人才引進項目(YJ201812); 旅游管理(SJZY2019005)
林開淼(1985—), 男, 福建泉州人, 博士, 副教授, 主要從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旅游研究, E-mail: 303790102@qq.com
通信作者:郭偉鋒, 男, 博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區域旅游發展戰略, E-mail: hnguoweif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