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山地水稻種植區雅江鎮進行田間試驗,為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結果表明:水稻施加氮、磷、鉀肥的當季利用率分別為40.0%、27.1%、63.3%,當季綜合利用率為40.4%。為了進一步摸清該地區水稻上施用氮、磷、鉀肥的利用率,為化肥減量工作提供理論依據,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農委土肥站于2020年3~9月在雅江鎮進行了水稻肥料利用率試驗,試驗結果如下[1]:
1.1試驗材料
本試驗地位于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雅江鎮德隆組承包田,前茬為冬閑田。在試驗前對20 cm土層取樣檢測,土壤養分情況為:有機質含量為31.6 mg/kg,pH值為5.5,堿解氮136 mg/kg,有效磷0.7 mg/kg,速效鉀226 mg/kg。
試驗水稻種子為晶兩優534。試驗肥料情況為:尿素(N≥46%);磷肥是普通過磷酸鈣(P2O5≥12.0%);鉀肥選擇氯化鉀(K2O≥60%)。
每公頃不同處理的施肥量及比例分別為:處理1為全量施肥區;處理2為無氮施肥區;處理3為無磷施肥區;處理4為無鉀施肥區;處理5為不施肥區。
全量施肥按(N:P2O5:K2O=144.0:126.0:76.5 kg)比例施加,使用46%尿素、12%過磷酸鈣、60%氯化鉀為試驗用肥,肥料全部在移栽后10 d一次性施用,其它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措施相同。
1.2試驗方法
本試驗采用大田地膜育秧,于2020年3月 31日播種,5月16日移栽到大田小區。試驗前進行取樣檢測,在20 cm土層取混合土樣本1個進行化驗,檢測土壤養分含量。當水稻移栽到小區后,對水稻生育情況進行田間調查,對病蟲害發生、防治情況及其它田間管理措施進行登記。于8月24日收割,在水稻脫粒后稱取各小區濕產,并稱取濕數1 kg,曬干后稱其重量,折算各小區干產,在各小區取5叢秸稈樣品,經陰干稱其重量,折算理論產量。對收獲取樣的籽粒和植株樣品養分含量進行化驗檢測。
1.3試驗分析方法
肥料利用率計算公式為:肥料利用率(%)=(產量×百千克吸收量-缺素區產量×百千克吸收量)/施肥量[2];氮肥磷肥利用率計算公式為:施用氮肥利用率(%)=[(全量施肥區經濟產量×全量施肥區籽粒的含氮量+全量施肥區生物產量×全量施肥區植株含氮量)-(無氮施肥區經濟產量×無氮施肥區籽粒含量+無氮施肥區生物產量×無氮施肥區植株含氮量)]/施氮量×100%。磷肥利用率和鉀肥利用率計算公式參照氮肥利用率計算公式計算。肥料綜合利用率計算公式為:肥料綜合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氮肥用量+磷肥利用率×磷肥用量+鉀肥利用率×鉀肥用量)/化肥用量之和×100%。
2.1產量比較分析
試驗全量施肥區、無氮施肥區、無磷施肥區、無鉀施肥區、不施肥區每公頃產量分別為8070.0、6430.5、6480.0、7219.5、6010.5 kg。可以看出,施肥后增產效果明顯,特別是施氮肥產量增加最為明顯,見表1。

2.2當季養分利用率
通過分析得出,N、P2O5、K2O肥料利用率分別為40.0%、27.1%、63.3%,當季綜合利用率為 40.4%,見表2。表明通過化肥減量增效各項技術的推廣,肥料利用率得到一定提高。

2.3綜合分析
在肥料不齊全的情況下,不施鉀肥產量最高,缺氮肥的田塊產量最低,在配合施肥的情況下產量最高。增產空間最大的是氮肥,在無氮施肥而氮磷鉀肥配合使用后不施肥產量最低。
通過2020年在雅江鎮開展的水稻肥料利用率試驗,在pH值為5.3,土壤有機質31.6 g/kg,堿解氮136.0 mg/kg,有效磷0.7 mg/kg,速效鉀226.0 mg/kg的條件下,通過配合應用配方肥和秸稈還田等技術,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當季化肥利用率達到40.4%,產量達到8 070 kg/hm2。
有機肥料與無機肥料配合施用,大力推廣水稻秸稈還田技術,增加稻田有機質含量,結合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因大量施用化學肥料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從而提高水稻品質[3]。
參考文獻
[1]陳仕高,李克陽,田文華,楊洪松.不同配方肥在油菜上的利用率比較試驗初報[J].南方農業,2019,13(S1):43-44,47.
[2]季曉泉.肥料利用率的計算[J].現代農業,2009(2):22.
[3]李春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8(6):147.
(1重慶市秀山縣雅江鎮農業服務中心田應學;2重慶市秀山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陳仕高,李克陽,謝雪梅,楊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