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關婷元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建奇
本課對象
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
本課時間
3小時(講課2小時,討論1小時)。本課目的
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通過本課的學習,全面準確理解“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深刻內涵,充分認識和領會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重大意義,深刻把握中國應對動蕩變革期的實踐路徑,堅定不移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開放包容、協商合作,與世界各國攜手共進,在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更好地謀求我國發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向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開幕式發表視頻致辭時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重要判斷,高度概括了當前的世界形勢。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機遇與挑戰并存,變革與發展同在。我們要深刻認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時代背景,準確把握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統籌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走好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2021年12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向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開幕式發表視頻致辭。圖:黃敬文/新華社
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沖擊,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理解“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深刻內涵,需要將這一重大判斷與時代背景相結合,深刻認識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主要表現,理解把握推動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根本原因。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化,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正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化的結果。“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成為時代之問。各國如何共同抗擊疫情、共渡難關,如何在合作中應對動蕩變革期的碰撞磨合成為了重要課題。
1.世界經濟重心發生轉移。
一方面,經濟重心由西方向東方轉移,迎來了“東升西降”的重要拐點。東方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政治生活中的話語權大大提升,西方一國發聲、百國應從的局面大大改變。另一方面,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國際力量對比。2.國際政治格局呈現多極化態勢。2
021年1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并發表特別致辭時強調,國際社會應該按照各國共同達成的規則和共識來治理,而不能由一個或幾個國家發號施令。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國際政治格局從“一超多強”向多極化過渡,進入了長期而復雜的多極化進程。全球治理體系加速變革,以一個或幾個強國為主導的局面已被打破。單邊主義治理體系、強國治理體系已被多極化對話、國家與非政府組織共同參與治理格局所替代。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區域經濟集團發揮更大作用。與此同時,中國、俄羅斯等大國在不同場合多次重申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并身體力行推動多極化發展,推進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構建。3.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國際格局調整。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性危機,進一步激化了一些國家內部社會矛盾,暴露了一些國家內部管理問題,直接展現了各國在綜合國力、國家治理能力、國際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和國際領導力等方面的強弱,造成大國間的國際形象落差,加劇了大國間的競爭關系,給國家安全和國際關系等帶來新的挑戰。深刻認識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主要表現,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1.當今世界是一個動蕩的世界。
世界的動蕩,表現在經濟領域,就是國際金融危機的舊傷未愈,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傷又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遭受重創,世界經濟深度調整期顯著拉長。形形色色的本土主義、保護主義顯著升溫,國家間的貿易摩擦此起彼伏,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人員、貨物流動嚴重受損。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表現在政治領域,就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不斷出現新樣式,民粹主義抬頭,部分國家政治分裂和政治極化現象進一步加劇;表現在安全領域,就是國際安全形勢總體由穩轉亂,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層出不窮,國際安全風險顯著放大;表現在文化領域,就是社會信息化對各國傳統價值的沖擊更加明顯,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沖突和較量重新升溫,全球思想的相互激蕩進一步加劇。2.當今世界也是一個變革的世界。
世界的變革,表現在經濟領域,就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數字技術強勢崛起,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服務經濟蓬勃發展。全球發展格局正在改變:表現在政治領域,就是國際力量的此消彼長呈現諸多新特點和新趨勢,國際格局重構加速,國際機制的失能或弱能進一步凸顯了改革的必要性,去霸權日益成為國際共識,國際關系民主化趨勢進一步凸顯;表現在安全領域,新安全觀日益深入人心,國際安全機制正在更新,各國堅持共建共享、深化協作,促進不同安全機制的包容與合作;表現在文化領域,就是“普世主義”價值觀遭到更為廣泛、更為深刻的質疑,文明間交流互鑒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國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尊重文化的差異性,推動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新時代面臨著兩個大局,一個大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另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實力對比和中美關系變化是大變局的核心變量,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維護舊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而進行戰略調整的結果。
1.“東升西降”成為無法遏止的大趨勢。
一方面,面對新興市場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西方發達國家的“單邊主義”行動受到越來越多的制衡或制約。另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在全球治理實踐中呈現出日漸式微或失靈的趨勢。為了維護現有的全球經濟秩序、政治秩序、治理體系、安全秩序、文明格局,西方發達國家使用各種手段阻止發展中國家的快速發展,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中美之間的博弈。2.美國不斷加大對中國的全面戰略施壓和打擊。
美國在貿易方面,利用關稅大行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引發貿易爭端,限制中國國際投資,以求縮小甚至抹平貿易逆差;在科技方面,阻礙中國高科技企業發展,試圖將中國擠出全球高科技產業供應鏈、價值鏈;在政治方面,加大干涉中國內政力度,涉臺、涉港、涉疆等問題持續凸顯,在疫情擴散蔓延過程中,美國還加大對中國的抹黑力度,在中國周邊地區加大涉華輿論攻勢,挑動意識形態對立。3.中美博弈將會長期存在。
中美博弈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條道路、兩種制度、兩個主義之爭,是多邊與單邊、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全球霸權兩種國際秩序觀之爭。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平發展道路,呼吁和平發展,謀求共同繁榮,而資本主義制度的局限性不斷凸顯,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破壞全球秩序,威脅人類和平,給世界帶來嚴重后果,成為威脅人類社會文明進步與和平發展的最大挑戰。準確理解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重大意義,充分認識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二重性,有助于我們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世界雖然進入動蕩變革期,但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同時,必須清醒看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雖然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機遇和挑戰之大都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
1.成就舉世公認。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不管國際局勢如何變化,我們黨始終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這一偉大實踐,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全面增強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綜合國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迎來了光明前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披荊斬棘、一往無前,取得了全方位的、開創性的、舉世公認的歷史性成就,黨和國家事業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層次的、根本性的歷史變革。2.經濟持續發展。
我國經濟持續穩步增長,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悟空、墨子、天文一號、神舟十三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中國在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經驗、基礎設施等領域的不斷積累,為經濟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021年8月15日,CR400BF-G型復興號高寒動車組在牡丹江站等待發出。圖:新華社
3.外部環境良好。
在國際方面,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深化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堅持系統觀念,深化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動與周邊國家關系提質升級,推進互利合作,全方位拓展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堅定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堅定維護國家發展利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4.彰顯中國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開辟了治國理政的新境界,展現出無比強大的真理力量、實踐力量,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目前,世界經濟仍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動蕩源頭和風險點顯著增多,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化的態勢更趨明顯。客觀認識我國在動蕩變革期面臨的多重風險,有助于我們更加從容地迎接風險與挑戰。
1.經濟方面。
受全球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中國經濟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和不少困難,需要得到穩妥處理與解決。美國不斷挑起中美貿易摩擦,以貿易保護主義阻擊中國制造業向高端升級。比較優勢的轉換,導致中國的出口份額受到新興經濟體更低勞動力成本的擠占,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外移。中國人口結構變化,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以上挑戰,倒逼中國不斷發展高新技術,在制造業和服務業上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從依靠人口紅利向依靠高質量紅利轉變。2.國家安全方面。
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大國博弈的手段方式日益復雜多變,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中國安全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大,各種風險和挑戰的聯動效應十分明顯。國際安全機制受損,大國安全合作遭遇挫折,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不斷將科學防疫政治化,嚴重影響國際社會團結抗疫的成效。美國利用媒體故意歪曲抹黑中國,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借此阻擋中國快速發展的步伐。全球經濟金融體系較為脆弱,投資者避險情緒升溫,流動性風險不斷上升,信用風險增大。3.思想文化方面。
動蕩期也意味著思想觀念的活躍期,不同思想的碰撞更加頻繁。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背景下,這種碰撞的頻率和激烈程度更甚,為交融和沖突創造了條件。當前,人類文明中的非西方元素在增加,西方文明的權重在減弱,世界正在從根本上變得更加現代化和更少西方化。一些國家對西方文明的盲從時期、畏懼時期已經結束,在伸張自己文化價值的同時,拒絕西方強加的文化價值。中國走向復興之路,絕不僅僅意味著經濟的成功,而是更深層次代表著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崛起。4.科學技術發展方面。
部分西方國家為科學知識劃國界、破壞全球供應鏈布局、封禁別國科技企業。2019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占全部出口貨物總額的比重為29.26%,具有打破西方國家壟斷高新技術貿易領域的態勢,引起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滿與打壓。美國對中國企業進行技術封鎖,如對華為的全面技術封鎖,將華為在全球21個國家的38家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5.生存環境方面。
我們既要正視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具有共同性的環境問題,如極端氣候的出現、臭氧層的破壞、水資源的短缺、生物多樣性的銳減等問題,又要注意部分國家和地區環境問題,因為其影響和危害具有跨國、跨地區的結果。如日本傾倒核廢水,俄羅斯發電廠石油泄漏的問題等。此外,當代許多環境問題涉及高空、海洋甚至外層空間,其影響的尺度已遠非現有的一般環境問題可比,具有大尺度、全球性的特點。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向“2021從都國際論壇”開幕式發表視頻致辭時強調,當今世界,人類正經歷罕見的多重危機。面對層出不窮的全球性問題和挑戰,我們應該堅持開放包容、協商合作,堅持和維護多邊主義,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為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們黨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對黨和國家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就要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此外,要增強抵御新風險新挑戰的能力。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打好主動仗、下好先手棋,有效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風險。要立足世界格局變化,在廣泛協商、凝聚共識基礎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堅持國際關系民主化大方向,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努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中國要堅定不移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科學技術革命引領變革,科學技術革命既是世界動蕩變革期的一部分,也是推動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重要力量。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科技引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創新驅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我們要準確把握科技創新與發展大勢,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加快創新發展步伐,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不斷增強發展的創新力和競爭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要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完善創新體系,不斷優化創新環境,更加注重科技人才建設,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不斷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直是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繁榮的重要方針。中國對外更是一以貫之,堅定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以正確態度對待不同文化,既要認同本國的文化,又要尊重別國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只有地域、特色之別,沒有高下、優劣之分,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文化差異不應成為沖突的根源,而應在取長補短、交流互鑒中,推動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一個大國如果試圖向其他大國強行推行自己崇尚的價值觀念,搞文化霸權主義、文化帝國主義,是十分有害的。一個大國處理與其他大國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的恰當做法,只能是尊重現實、相互包容、平等交流、彼此互鑒。要進一步推進對話交流,加強文明互鑒。我國必須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開放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道路,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努力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無論是贏得全球抗疫最終勝利,還是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國際社會必須團結協作,共同應對危機考驗。要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要堅持主權平等原則,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堅決維護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要堅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以對話彌合分歧,以談判化解爭端,堅決反對打著所謂“民主”“自由”“人權”等幌子肆意干涉別國內政。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中國必須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要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
國與國之間雖然存在激烈的利益競爭,但在相互競爭中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共同利益。例如全球產業鏈已經將世界各國“串聯”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因而世界各國不可能維持“零和博弈”的利益格局,只有不斷擴展各國之間的利益交匯點,才能更好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安全相互關聯、彼此影響。沒有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蕩中收獲穩定。弱肉強食是叢林法則,不是國與國相處之道。窮兵黷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世界各國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對別國的威脅之上,世界安全需要各國共同維護和構建,世界安全的成果也應該由各國人民共建共享。“一帶一路”是我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和重要路徑。我國將繼續高舉開放合作大旗,堅持多邊主義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同各國、各地區發展戰略和互聯互通規劃對接,不斷深化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經貿、科技創新、公共衛生、人文等領域務實合作,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復蘇之路、增長之路。處于動蕩變革期的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面對共同的挑戰,各國應該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討論題:
1.如何充分認識“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深刻內涵?
2.結合實際,談談如何應對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