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璨
一場講座要提前占座,走道也“站無虛席”,有人從十多公里外趕來“蹭課”;
主講的課程,時常被“秒殺”,引來滿堂喝彩、思索深深;
發表現象級的文章,不時刷屏學生朋友圈,閱讀量動輒幾十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南航)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徐川,是青年人眼中的“川哥”。從高校輔導員到思政課教師,從黨的十九大代表到《平“語”近人》主講人,他以大眾話語向公眾傳遞思想,十幾年深耕不輟、樂此不疲,被譽為“青春的理論陪伴者”。
“最初只有50多人的中國共產黨,靠什么一步步走到歷史舞臺中心?早期黨代表中很多都衣食無憂,是什么讓他們拋棄一切投身革命?”
2016年,徐川的黨課,在微信朋友圈里“火”了,其個人微信公眾號“南航徐川”推送的“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黨?”相繼被“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等官方微信公眾號轉發,閱讀量很快突破10萬,這篇文章陸續被300多個微信公眾號轉載,引發人們對信仰的熱議。

徐川受邀在南京旅游職業學院作“聚焦鑄魂育人,彰顯思想偉力——談談思政工作怎么做?”的主題報告
徐川回答學生們關于入黨的困惑,從入黨動機說起:很多同學一談入黨動機都是“標準答案”、套話連篇,動不動就“從小爺爺對我說”,以至于“我一度深深地懷疑,大家擁有同一個爺爺”。為什么要入黨?最終答案只能是兩個字——信仰。
“文章很幽默,道理很深刻”,“讓人沉靜下來,更加堅定了信念”,網友們紛紛點贊。
“從入黨動機的小故事切入,不僅引發年輕人的思考,也觸動老黨員的心靈。盡管是‘高大上’的政治話題和理論問題,但通過講述一個個身邊故事,讓讀者看得懂、愿意讀。”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明明說。
講政治有高度,講理論有深度,講故事有溫度,這種風格同樣體現在徐川的課堂中。
“他最親密的戰友這樣評價他: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作為這么多偉大人物的結合體,人類已經無法阻擋馬克思”,“馬克思主義正在越來越深遠地改變世界,200來歲的馬克思依然年輕”。
思政課是“鹽”,黨課就應像溶解到食物中的鹽,被自然而然地吸收。“像我一樣關掉手機、認真聽講、哈哈大笑、靜心反思的人還有很多,川哥的課堂實在太有意思了。”學生們的稱贊,道出了徐川的追求——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從事共青團工作的李盛婷旁聽過徐川的黨課后,成了鐵鐵的“川粉”,并從武漢來到南航,報考了南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博士研究生。
“要用年輕人的語言和方式來因材施教,既做學生的老師,又做學生的朋友。”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顧中亞聽了徐川的黨課后,深有感悟。
用青年人的思維、視角、話語給青年人講黨課,徐川將大家印象中嚴肅枯燥的黨課做成別出心裁的“美食”。他與學生“摸爬滾打”在一起,以心換心,把自己的經歷和體會擺進去現身說法,“這既是梳理自身邏輯體系的過程,又是吸引并影響學生的過程”。
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得有一桶水。想要思想政治課舉重若輕,就需要教師有豐富的知識的儲備。每上一堂課,徐川都要花很長時間搜集資料、整理思路,做到精心備課、用心講課。
徐川的黨課有意思有故事,有知識有價值觀,還有質疑與交鋒。徐川認為:“真懂真信真用,就要敢亮劍、敢發聲!”
在徐川看來,面對問題時,把事實拿出來與學生開誠布公地討論,反而是一種捷徑。講入黨動機,他直面少數學生的入黨志愿書抄襲現象;講黨章,他與黨的反腐治貪案例聯系起來,讓同學們對入黨有更清醒的認識;講黨史,他用蘇共興衰成敗做“鏡子”。
“信仰堅定敢講,理論純熟能講,能力過人善講。”這是大家對徐川的評價。
“我們陪伴并見證了學生的青春,因為我們的參與,他們的青春可能會發生一點不同,而這一點不同最終成就了他們自己,這就是我們工作的價值。”徐川這樣說。
2019年3月,剛參加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的徐川來到山東財經大學,沒工夫喘口氣,連夜整理座談會材料,趕時間備課,為400多名思政工作者們作了一場精彩生動的報告。
兩個多小時的報告一氣呵成,徐川分享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藝術后,很快點燃了大家的熱情。
“獨行快,眾行遠。我想把‘我’變成‘我們’。”把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匯聚在一起,徐川一直在行動。
從事思想政治工作多年,徐川摸索總結出了一套思政工作法。“徐川思政工作法”由江蘇省教育工委在江蘇省高校集中推廣,并在全國高校范圍內形成示范效應。南航組建了由徐川帶領的“川流不息”思政工作團隊,下設小團隊分別負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政教育、理論研究等,聚焦如何把黨的故事講得通俗易懂這一重點,通過開展集體備課和集中巡講,一批年輕優秀的思政教師脫穎而出,形成以優秀個體帶動群體提升的“雁陣效應”。
“寶哥遇上川哥,思想火花真多。”江南大學思政團隊成員感慨。為了打造思政工作精品項目,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被學生親切稱為“寶哥”的唐忠寶帶領江南大學思政團隊成員專門到南航,與徐川面對面交流。與全國各地的思政同行圍繞青年人成長中的困惑,“一起研究課程,一起做教案”,徐川樂在其中。
作為團隊成員之一,南航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青年教師何畏組織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社團,社團定期開設思政課、黨課,舉辦思辨類活動,開設“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理解中國”系列講座,吸引了上萬余人次參加。
“思政工作很有意義,想成為像您一樣的思政課老師”。因為一次講座,杜欣鵬成了徐川的忠實“粉絲”,經過選拔考試,他如今已經成了南航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一名輔導員。徐川所在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畢業生紛紛帶著思想的力量奔赴廣闊天地,很多優秀學生選擇到企業、機關、學校、社區,從事思想政治“鑄魂”工作。
把講臺延伸到更大的時空,徐川凝練思政教育經驗,不僅出版《道不遠人——走近傳統文化》通識教材,還錄制“七分鐘速覽黨史”“改革開放關鍵一招”等課程,將黨史和黨的創新理論傳遞給更多的青年學生。
徐川的理論陪伴不僅只是面向學生,而且圍繞黨的創新理論,徐川以教育部、工信部和江蘇省委宣講團成員的身份,先后前往中央國家機關、高校、部隊等上百家單位開展主題講座,輻射影響數十萬人。他還深入江蘇省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走進社區,到群眾中開展大眾化、通俗化的理論宣講。
“黨是什么時候成立的?中共一大有多少代表?看過《共產黨宣言》嗎?”徐川對學生進行入黨前談話,學生答不上來。這給徐川帶來了深深思索。
這之后,徐川和團隊以問題為導向,以通俗為風格,以實效為目的,詳細梳理了“加入組織的七項修煉”,并結集成書《頂天立地談信仰》,這本書在2017年出版,48小時脫銷,一年內重印12次。
近年來,徐川開展教學研究,主持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項目擇優推廣計劃等多項課題,發表多篇理論文章,出版《中國自信說》《多維視角下的黨代會》《節節向上》《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等著作8部,圍繞黨史黨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少年成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自信”等主題,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更多的人由此走近徐川。微信公眾號下面,大家寫下真摯的贊許和期待,比如“川哥不僅陪伴了學生的青春,也陪伴了我作為一名老師的成長”,“作為一名HR,真的很想給每一個即將參加校招的學生強烈推薦此文”,“我的兒子是你的粉絲,我現在也是”……
這些年來,徐川先后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全國最美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載譽歸來,初心不改,徐川依然活躍在教學科研一線,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從未停止,“跟學生在一起的激動、幸福和欣喜從不曾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