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文忠,劉鴻恒,李 猛
(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東辛分公司,江蘇 連云港 222248)
小麥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由多種鐮刀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小麥上的病害[1],從苗期到穗期均可發生,是造成小麥減產最嚴重的病害之一,同時含有的嘔吐毒素嚴重影響小麥品質[2]。對于該病的防治,除選用抗、耐病品種外,主要還是依靠小麥穗期的化學防治。東辛農場常年種植小麥6 666.7 hm2,過去多年由于單一配方的殺菌劑常年使用,赤霉病抗藥性逐年上升[3-4]。常規藥劑例如25%氰烯菌酯已出現明顯的防效下降現象[5]。目前有報道,30%丙硫菌唑OD對小麥赤霉病防效達到90%以上[6-7]。因此,為進一步延緩小麥赤霉病的抗藥性,篩選出更多合適的藥劑,特開展本試驗,以期為大面積示范推廣提供依據。
20%氟唑菌酰羥胺SC,先正達公司提供;43%戊唑醇SC,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市售;30%丙硫菌唑OD,安徽久易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市售;40%丙硫·戊唑醇SC,溧陽中南化工有限公司產品,市售;15%丙唑·戊唑醇SC,貴州道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市售;8%葉菌唑SC,江蘇輝豐生物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30%肟菌·戊唑醇SC,江蘇華農生物化學有限公司提供;48%氰烯·戊唑醇SC,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43%戊唑醇SC,南京惠宇農化有限公司提供;36%咪銅·噻霉酮SC,南京惠宇農化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設14個處理,小區試驗面積20 m2,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表1)。所有處理2遍用藥,2021年5月4日進行第1遍噴施,5月10日進行第2遍噴施,采用人工背負式電動噴霧器施藥,用水量15 kg/667 m2。

表1 小麥赤霉病藥效試驗處理
試驗地點: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東辛分公司西洋生產區22大隊西9#(119°21′42″E、34°34′05″N)。試驗田往年赤霉病發生較重,但2021年發生較輕。小麥種植情況:小麥品種為淮麥33,2020年10月25日機械直播。試驗田病蟲防治:試驗前與試驗期間未進行其他病害防治。
2021年小麥揚花期雨水多,4月下旬有7 d降雨,共計降雨35.2 mm,日平均相對濕度76.7%;5月3日降雨5 mm,相對濕度85.0%;5月5、15日大霧,陰雨連綿的天氣特別適合赤霉病發病。試驗當天天氣晴朗。
1.5.1 赤霉病調查。目測赤霉病發病進程,在發病最明顯時調查1次病穗率和病指,記錄整個小區內病穗數量,并對每個病穗分級。赤霉病病情分級標準:0級,無病;1級,病粒數占全部穗粒數的1/4以下;3級,病粒數占全部穗粒數的1/4~1/2(不含1/2);5級,病粒數占全部穗粒數的1/2~3/4;7級,病粒數占全部穗粒數的3/4以上。
1.5.2 千粒質量測定。在小麥收割前對所有小區進行隨機取樣,帶回實驗室測定標準水分(質量分數為12.5%)千粒質量。
計算病穗率、病穗防效、病情指數及病指防效,通過SPSS 19.0進行方差分析。病穗率=發病穗數/調查總穗數×100%;病穗防效=(對照區病穗數-處理區病穗數)/對照區病穗數×100%;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穗數×最高病級)×100%;病指防效=(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由表2可知,處理6的病穗率防效與病指防效均為最好,分別為92.18%、96.18%;處理4的病穗率防效與病指防效均位列第2,分別為87.41%、93.91%;處理7的病穗率防效并列第2,病指防效位列第3,為92.78%;處理5的病穗率防效與病指防效均位列第4,分別為87.07%、92.63%;處理11的病穗率防效與病指防效均位列第5,分別為86.39%、91.22%;處理9的病穗率防效與病指防效分別為85.71%、90.93%;處理3的病穗率防效與病指防效均位列第7,處于中游水平,分別為83.67%、88.10%;處理2、處理1的病穗率防效分別為70.75%、75.17%,病指防效分別為81.87%、81.44%;處理8的效果最差,病穗率防效與病指防效分別為65.31%、79.89%。經差異顯著性分析,病穗率防效中只有處理6與處理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余處理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病指防效各處理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

表2 各處理對淮麥33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處理6的淮麥33千粒質量最高,為48.69 g;其次是處理3,千粒質量為48.57 g;處理7緊隨其后,千粒質量為48.49 g;其余處理的千粒質量從高往低依次是處理4、5、12、10、2、9、11、1、13、8。

表3 各處理下淮麥33的千粒質量
赤霉病防治小區試驗表明,30%丙硫菌唑OD+43%戊唑醇SC、40%丙硫·戊唑醇SC、30%丙硫菌唑OD+43%戊唑醇SC、48%氰烯·戊唑醇SC、8%葉菌唑SC病指防效均大于90%,其中又以30%丙硫菌唑OD 5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防治效果最好,30%丙硫菌唑OD 3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5 mL/667 m2效果次之,48%氰烯·戊唑醇SC 60 mL/667 m2也表現出較好的防治效果。上述處理在赤霉病防治中可輪換用藥。20%氟唑菌酰羥胺SC 60~70 mL/667 m2單劑、15%丙唑·戊唑醇SC處理小麥病穗率與病指防效均較差,但20%氟唑菌酰羥胺SC+43%戊唑醇SC防效中等,故為提高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可將20%氟唑菌酰羥胺與43%戊唑醇復配使用。
對小麥千粒質量影響結果表明,赤霉病防治好的處理小麥千粒質量高,防治差的處理千粒質量低。因此,提高小麥赤霉病防效可減少千粒質量損失,為增產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