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奇軍,潘永東*,郭剛剛,張華瑜,柳小寧,趙 鋒,張 京,徐銀萍
(1.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與啤酒原料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2.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081)
大麥是全球第四大禾谷類作物,常年播種面積約5 000萬hm2,廣泛分布于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1],年產量約1.5億t,其中約1/2用作飼料,其余用于釀造和食物[2]。大麥是一種優質的能量飼草[3-4],大麥籽粒中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煙酸、微量元素等含量均高于玉米[5]。大麥全株適宜青貯[6],且全株干草蛋白質含量較高而粗纖維含量較低,莖稈相對柔軟,是優質的飼草料[7-8],其綜合營養普遍高于水稻和玉米等作物[9]。美國飼用大麥在飼料中占30%左右,北歐國家占60%以上,而我國只占10%~13%[4]。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牛羊肉、奶制品等畜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畜牧業的發展[10]。當前我國飼草料主要以苜蓿、玉米為主,商品牧草產量僅為770萬t,缺口達3 456萬t,飼料原料供應嚴重不足,尤其是優質飼料原料嚴重缺乏成為制約我國畜牧業發展的瓶頸[11-12],飼料原料對進口的依存度非常高,形勢較為嚴峻。針對飼料資源緊缺現狀,2018年甘肅省提出大力發展六大特色產業“牛、羊、菜、果、薯、藥”及戈壁農業,推進“糧改飼”行動,均把優質飼草作為發展目標之一。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到要大力發展優質飼草料生產,加快選育和推廣優質草種。因此,為了緩解飼料緊張的局面,急需開發飼料資源,如以大麥代替玉米、大豆、苜蓿等,以緩解飼草料市場的供需矛盾。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與啤酒原料研究所為響應國家“糧改飼”政策,積極投入科研力量,加強科技攻關,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合作從國內外引進大量種質資源,進行鑒定篩選,篩選出大量優質種質如Tradition、SV255、ZDM00279、ZDM8082、ZYM3392、中川大麥、9919、krona 等,并從保存的高代品系中選育出適應該省種植的優質飼用大麥新品種甘飼麥1號。
甘飼麥1號(原系譜號9406)為1994年以法瓦維特為母本、吉53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經雜交選育而成的飼用大麥新品種。
1994年以優質大麥法瓦維特為母本、優質光芒大麥吉53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1994—2000年在選種圃中連續多年選擇,2001—2002年參加品系鑒定試驗,2003年參加品系比較試驗,2017—2019年參加甘肅省聯合區域試驗,同時參加甘肅省生產對比試驗和生產示范。其選育程序如圖1所示。

圖1 甘飼麥1號選育程序
甘飼麥1號為二棱疏穗、中熟晚品種,生育期115 d,幼苗匍匐,葉色綠,株高80.7 cm,莖稈黃色,地上莖5~6節,莖稈粗壯,基部節間較短,穗下節長,彈性較好,抽穗時株型松緊中等,穗全抽出,閉穎授粉,穗長方形;灌漿后期莖彎曲,穗層整齊,穗長8.1 cm,穗粒數22.6粒/穗,疏穗型。一般密度條件下,單株有效分蘗3~4個,成穗率高,長芒,黃色光芒無鋸齒。抗倒伏,抗條紋病。
根據美國CVAS飼料分析中國服務中心檢測,結果表明,甘飼麥1號干草中粗蛋白質量分數為9.0%,淀粉質量分數為13.7%,粗脂肪質量分數為3.12%,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質量分數為14.4%,中性洗滌纖維質量分數為46.1%,酸洗滌纖維質量分數為24.5%,總可消化養分質量分數為69.6%,相對飼喂價值(RFV)為141,相對牧草品質(RFQ)為160,產奶量/噸干物質為1 640 kg/t;籽粒中粗蛋白質量分數為8.9%,淀粉質量分數為61%,粗脂肪質量分數為2.23%,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質量分數為17.6%,中性洗滌纖維質量分數為7%,酸性洗滌纖維質量分數為0.1%。可見,甘飼麥1號是一種優質飼用牧草。
2018年于武威黃羊鎮對甘飼麥1號在拔節期、孕穗期、灌漿期和成熟期飼用品質指標(干物質、粗蛋白、灰分、粗脂肪、粗纖維、無氮浸出物、鈣以及磷含量)進行品質檢測,檢測結果顯示,灌漿期甘飼麥1號飼用品質最佳:干物質達到92.0%,綠色營養體粗蛋白質量分數可達到18.8%,無氮浸出物質量分數為54.3%,灰分質量分數為8.2%,脂肪質量分數為2.1%,粗纖維質量分數為18.4%,鈣質量分數為3.4 g/kg,磷質量分數為0.21%。成熟期甘飼麥1號飼用品質:干物質質量分數為90.5%,粗蛋白質量分數為18.3%,無氮浸出物質量分數為48.4%,灰分質量分數為7.1%,脂肪質量分數為1.8%,粗纖維質量分數為20.4%,鈣質量分數為2.0 g/kg,磷質量分數為0.33%。
甘飼麥1號株高80 cm左右,基部節間短,穗莖節較長,莖稈彈性好,較抗倒伏,抗條紋病及根腐病。
2017—2018年甘肅省飼用大麥品種聯合區試(表1),甘飼麥1號在2年12點次試驗中,11點次較對照增產(增幅0.1%~12.3%),1點次減產11.3%,平均籽粒產量7 421.04 kg/hm2,比對照平均增產3.8%。

表1 甘飼麥1號在甘肅省區試中的產量
2018年生產對比試驗,甘飼麥1號在1年4點次生產試驗中均較參試品系增產,成熟期鮮草較對照增產(增幅3.3%~8.1%),平均產量為44.70 t/hm2,較對照增產5.3%;成熟期干草較對照增產(增幅2.6%~7.3%),平均產量為19.14 t/hm2,較對照增產5.1%;鮮草、干草均位居參試品系第1位。

表2 甘飼麥1號在甘肅省生產試驗中的產量
2018年,在甘肅省內黃羊鎮、山丹縣、永昌縣、和政縣、環縣進行了甘飼麥1號多點試驗示范。其中:在和政縣瑞祥中藥材種植中心經營地種植甘飼1號大麥6.7 hm2,挑旗期甘飼麥1號生物鮮質量為29.00~58.33 t/hm2,干質量為6.33~8.90 t/hm2;抽穗期生物鮮質量為26.00~56.33 t/hm2,干質量為6.70~10.27 t/hm2;灌漿期生物鮮質量為37.33~61.33 t/hm2,干質量為12.12~15.40 t/hm2;蠟熟期生物鮮質量為25.67~45.67 t/hm2,干質量為10.83~16.23 t/hm2;成熟期生物鮮質量為23.67~38.67 t/hm2,干質量為12.35~17.83 t/hm2。在山丹縣種植13.33 hm2,蠟熟期生物鮮質量為56.00 t/hm2,干質量為17.50 t/hm2;成熟期生物鮮質量為39.00 t/hm2,干質量為18.00 t/hm2,籽粒平均產量為7.70 t/hm2。在永昌縣種植3.33 hm2,成熟期生物鮮質量為60.45 t/hm2,干質量為17.10 t/hm2,籽粒平均產量8.08 t/hm2。在黃羊鎮種植3.33 hm2,蠟熟期生物鮮質量為56.83 t/hm2,干質量為20.46 t/hm2;成熟期生物鮮質量為50.00 t/hm2,干質量為20.21 t/hm2,籽粒平均產量為8.44 t/hm2。環縣在播種量為112.5 kg/hm2時,籽粒產量為3.09 t/hm2,籽粒產量較當地小麥增產10.5%。
近年來分別在山丹軍馬場、環縣、宕昌縣進行甘飼麥1號大面積示范,取得顯著成效。
通過甘肅省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結果表明,甘飼麥1號適宜在該省河西走廊灌區、沿山高海拔區、中部半干旱區、隴東地區種植,也適宜在我國北方春大麥區種植。該品種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在海拔1 500 m以下地區,甘飼麥1號應于3月上旬播種,在海拔1 500~2 000 m地區以3月中旬播種為宜,在海拔2 000 m以上地區3月下旬播種。當土壤解凍10 cm左右時即可頂凌播種。
栽培及生產試驗表明,甘飼麥1號的適宜播種量為262.5~337.5 kg/hm2,在海拔2 000 m以上地區應適當增加播量。在土壤肥力較高、管理措施較好、土壤墑情充足的條件下,可取播量的中下限;在土壤瘠薄、水肥條件較差、土壤墑情欠佳的情況下,可取播量的上限。
除施用農家肥外,合理施用化肥。化肥的用量應以N 120~180 kg/hm2,氮磷質量比為1∶0.8為宜,磷肥最好作底肥或基肥一次性施入。必要時結合澆頭水可少量撒施氮肥,一般施純氮22.5~37.5 kg/hm2即可,避免中后期過量施用氮肥,造成倒伏。
為了促進有效分蘗,增加穗粒數,頭水應盡量早澆。在有條件的地區(如井灌區),可在2葉1心至3葉1心時灌頭水,最晚不應遲于分蘗初期。
播前用0.1%敵委丹按種子量0.2%拌種或包衣,防治大麥條紋病和其他病害。
應將防止品種混雜和防除田間雜草貫穿于生產的全過程,種子田更應十分注意這一點,以保持品種種性,保證品種的純度和凈度。
青貯以乳熟期收獲為宜,黃貯以完熟期為宜。應在晴朗天氣及時收獲,防止雨淋受潮,盡快晾曬,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