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菀淇 賀家悅 朱芝錦
十九大以來,“兩山”理論下的生態文明新格局繼往開來,并逐漸上升至重要的戰略位置。“十四五”規劃依托新發展格局,大舉綠色發展。可見,于人類而言,森林生態系統,是可謂舉足輕重矣。但近年來過度開采森林木材、無限制開墾放牧等行為,致使森林生態系統日益脆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弱化,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社會經濟發展也由此受到制約。基于此,本文著眼于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理論基礎,系統梳理價值評估方法,提出完善理論機制、優化評估方法、落實實踐路徑三大建議,以期構建與我國國情相契合的理論體系,提高價值核算的精準性,為實現自然資源與環境因素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綠色GDP增長夯實基礎。
森林,作為世界綠色寶庫、生物多樣性的搖籃,為人類與其他各類生物的生存與繁育提供了棲息地。森林生態系統維護著大自然生態平衡,也為地球子民提供了生產發展必需的生物性資源與生態無形資產。生態系統服務一般指生命支持功能,不包括功能和產品。而生態系統功能則約定俗成是生態系統的商品和服務。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森林中的林木資源及其他各類生物和它們在生態過程中所發揮的維護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功能效用。簡言之即人類從中獲取的服務效益。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評估工作圍繞動態監測技術、社會公共數據、森林資源清查資料三種手段進行,學者通過獲取以上三種資源來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四項服務功能進行評估。一般而言,需運用到生態、經濟與環境科學等多門學科理論知識。其過程大體可劃分為:理解多門學科理論、分析服務功能、評估服務價值。由于各領域專家學者對價值理解懸殊,故評估參考的理論、選取的方法參差不齊,致使評估結果判若云泥,缺乏科學性和可比性。因此,達成學科理論、評估方法體系的共識,是大勢所趨、形勢所迫、學風所向,對有效推進價值評估工作、維持生態平衡、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2020年3月,《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LY/T 1721-2020)(以下簡稱《規范》)創新性地引入了森林生態系統修正系數,采用分布式測算、價格參數轉換系數等方法,使得數據評估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顯著提高,推動了評估結果在森林工作領域的應用,鞏固了森林生態系統價值評估核算的體系基礎。
現階段,學術界尚未形成一套科學統一的價值評估方法與體系,不可避免的造成各區域甚至同一區域的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出入,因而影響了對服務功能的評價。現將價值評估常用方法介紹如下。
物質量評估法,是從物質量的視角定量評估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而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過程又與物質量的動態水平息息相關,故該法較理性、客觀地反映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過程及其持續性。其大致可分為功能價值法和當量因子法。
功能價值法,即將森林生態系統實物量和服務量與價格的相乘,得到價值總量。該法主要核算時點的靜態價值,對數據的要求較高,計算過程相對較復雜。而鑒于自然、經濟的發展變化性,計算靜態價值不足以反應其動態變化價值,于是眾多學者大抵從自然、社會、經濟層面深挖影響因子,在以往的基礎上引進修正系數對其進行修正。《規范》對以往物質量公式進行修正,考慮更加健全,使得評估結果更科學合理、準確真實。現該法已得到理想的應用。
當量因子法,即根據可量化的標準,用標準單位生態系統產品價值當量因子來確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當量。該方法對數據要求相對較低,核算簡便,但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評估結果與實際情況往往存在差距。Costanza等最早應用該法評估了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我國學者謝高地等人就該方法的改進展開了相關研究。從最初的修正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服務價值表,到后來探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化方法,而又從數據源、方法入手完善當量因子靜態評估法,最終實現了該法在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上不同尺度的動態綜合評估,為動態評估研究的開展提供了可貴經驗。國內學者基于改良的價值當量因子,對甘肅省、青藏高原、北京市等地進行定量化研究,為區域間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森林生態系統價值量評估法,將森林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轉化為貨幣形式,以此來反映森林生態系統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價值。
1.直接市場法
直接運用市場價格衡量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包括市場價值法、費用支出法、凈值法等。市場價值法定量評估存在市場價格且無費用支出的森林資源的產品和服務,以功能效果的市場價值估算經濟價值。相較而言,市場價值法獲取數據難度較小、適用范圍更廣、應用更廣泛,但其僅適用于具有直接市場價格的產品和服務。費用支出法從消費者視角出發,以支出費用衡量經濟價值。我國臺灣省曾用該法評價了全省森林游憩區的經濟價值。直接市場法以其數據來源計算客觀、直觀、方便等優勢受眾,但鑒于存在部分森林資源未被交換現象,故市場價格可能把握不準,以致計算出現偏差。
2.替代市場法
通過替代技術計算替代品的費用,間接估計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包括機會成本法、替代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費用法等。機會成本法適用于社會效益的估算,客觀實用。由于森林小氣候為動植物提供了優渥的生存條件,范云采用機會成本法評估了馬鞍山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價值為22.92億元,約占總價值的16%;影子工程法用建造的新工程費用表示原有生態服務價值,王文等就利用該法計算出玉溪市林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的價值為63659×104元;旅行費用法用旅行費用確定消費者剩余后估算生態服務價值,所以在考慮測算當地的經濟條件的影響下,邢曉琳使用旅行成本法,評估了云南臨滄瀾滄江自然保護區雙江片區每年森林游憩價值約為0.8億元,但該法屬于非完全市場法,難以核算非使用價值。森林生態系統的各項服務功能由其中的各物種發生生態過程的復雜結構屬性衍生,為提高核算精準性,有學者組合多種替代市場法,對隸屬于云南省的縣城森林固持土壤功能價值、北京市平原造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評估。可見,替代市場法普通受到公眾的認可,具有一定的適用性。
3.虛擬市場法
市場,在常識中應是實際存在的,但如果缺乏實際市場,并且沒有合適的替代市場,即當生態服務功能不存在市場交易價格時,通過合理虛構一個市場,依照社會公眾對森林愿意支付或者受償的程度評估其生態價值。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基于消費者層面提出的條件價值法和運用了計量經濟學的選擇試驗法。條件價值法在基于消費者意愿提出假設后,通過問卷等方式統計全部消費者的支付意愿與凈支付意愿。待統計完成后,對服務功能經濟價值進行評價,因其大部分依賴調查方案的設計及被調查者的自身素質,易出現偏差。資源環境經濟學與生態經濟學領域的學者在最近幾年對選擇試驗法運用較多,其運用計量經濟學的知識,對設想的環境政策組合,測算實驗者根據個人喜好進行的支付意愿,以獲取環境商品及服務的非市場價值。相較之下,后者能有效防止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環境與資源的多重生態屬性之間的損益比較問題,但主觀性較強,易出現假想偏差。從某種程度上講,選擇試驗法以基于大眾在多種情景下做出判斷推斷替代了直接詢問大眾支付意愿的方式,彌補了條件價值法的不足,具有更強的適用性。
綜上所述,價值量評估方法的結果均用貨幣值表示,而人們對貨幣價值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對森林資源的重視力度也有望提高,推動綠色GDP的實現進程。相較物質量評估方法,價值量評估法更適用于對工程項目立項決策。不可置否的是,以貨幣值表示價值體現了生態系統的稀缺程度及人類的意愿支付程度,主觀色彩較濃厚,故采用價值量評估方法時還需因時、因地制宜,權衡相關利弊后再實行。
能值分析法,最初由H.T.Odum提出,他認為能值誕生于產品或服務的全過程中,是將所使用的各種類型的能量用某一種能量表示的當量,其綜合了能流、物流與價值流三流并實現了三者之間的相互換算。該法度量了各產品或服務在形成過程中太陽能值,定量地分析自然過程、經濟活動的中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客觀反映了森林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量化了森林生態效益。同時,生態服務非貨幣化和不同種類能量等級的質的差異性也有被考慮,除了具有量綱統一、熱力學方法嚴謹等優點,還能避開人為原因,但比率計算較復雜、難度較大。于小區域或個體而言,適用性較差。能值分析法為多種類別能量量化設立統一標準,利于梳理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提高自然資源科學合理評估利用程度,對經濟發展決策制定和未來生態系統的預測發揮著建設性作用,實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工具。
如今科學技術尤其是3S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國內外研發和應用了大量生態模型于此課題中,實現了評估的動態化和精準化。在生態模型研究方面,國外可謂處于前沿地帶,成果豐碩,諸如InVEST、MIMES、SoIVES模型等。這些模型或復雜、或要求較高、或處于完善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促進了可持續評估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增強了評估的可操作性與可視性。我國逾越了對國外模型的仿效階段,現處于生態模型的修正時期,研究范圍也由寬轉窄、由靜轉動。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學者加大了使用生態模型評估研究的力度。無論是GIS、RS技術、還是SolVES模型,亦或是Meta模型,我國在生態模型方面也是奮起直追、大步進位。應用最廣泛、最成熟的模型莫過于InVEST,其獲取數據簡便、評估流程清晰、情景模擬預測功能強大,早已普遍應用于價值評估的各個方面。出于生態模型復雜性的限制,以及對模型運行條件的要求,大部分生態模型還是局限于評估某種服務價值,所以研究出應用于多種服務價值的生態模型迫在眉睫。
自21世紀以來,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研究不斷改進完善,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不乏存在一些問題,譬如理論依據脫離時代較為滯后、評估方法缺少橫向間比較、實踐方面有待落實等。本文綜合已有成果及發展脈絡,為完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理論是根基,重視理論層面研究會減少評估的主觀性與片面性,更加客觀地反映服務功能價值。學術界可加強在深度、廣度及空間尺度等維度的理論研究,深入思考森林生態系統自身生態功能的過程變化,以及與其他生態系統生態過程之間的聯系;認真斟酌在人類活動的不同干擾方式及干擾程度下,森林生態系統結構、過程變化情況和未來的動態發展趨勢;反復推敲在自然環境條件下、生態系統結構過程之中,不同空間單元與不同生態功能之間的關系等。這不論是于森林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研究,還是生態環境保護,亦或是資源開發都具有顯著意義。
方法是武器,扎實根基需全副武裝,裝備利器。所謂優化方法,即要精細化、綜合化、學科交叉化評估方法。現階段研究切入點多為宏觀方面,微觀方面如市縣域方面較少。所用評估方法、尺度較大,可能導致評估結果偏大,從而降低評估的精準度。故應精細化評估方法,采用因地制宜的思想,具體區域具體分析,立足于當地條件和服務功能的差異性,利用多種方法對其進行評估。在考慮各服務功能的權重及其在特定情況下的狀態下,方法體系以小尺度動態評估方法為基礎,提高估算的真實性。綜合化評估方法尤其要加強生態模型融入已有方法,引進、改造、修正、驗證生態模型,研發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動態模型。學科交叉化,即將理科、商科、社科等學科交叉融匯,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構建綜合型學科體系,推進生態系統功能與結構、生態與經濟過程之間的復雜關系機制的形成,提高服務價值核算精準度,促進服務價值的實現與補償。
實踐是歸宿,理論裝備方法后,需實踐落實。一味在理論層面徘徊,單純停留于服務功能價值計算,就無所謂真正服務。生態產品的使用價值向交換價值轉換,即為服務功能價值的實現。誠然,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相關理論還未形成統一體系,但如巴西、美國、芬蘭、瑞典等國已開展了大量的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結合我國國情,王兵等將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服務轉化率研究進一步細化為就地轉化與遷地轉化。作為內在屬性的服務功能,需借助服務滿足人類需求,才真正實現價值。但由于目前條件的桎梏,功能向服務轉化的研究很少,未來,仍需利用科學技術推進生態系統功能向服務轉化,這不僅是貫徹落實“兩山”理論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綠色GDP增長,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同時,政府對于相關政策的制定應當考慮到森林生態系統中各個服務功能的價值,嚴格規定大眾合理經營和利用森林資源。理論落地過程中,應使大眾深層次地感受森林的重要地位,更清晰、準確地認識到森林與人類命運休戚與共,促進人類合理開發、科學配置林下資源,充分實現森林資源價值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