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婕,彭 斌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文中心,南寧 530023)
西江是珠江流域主干流,發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縣烏蒙山余脈馬雄山東麓,流經滇、黔、桂、粵4省(區),至廣東三水思賢滘與東江、北江交匯,全長2075 km,其中廣西境內856 km,西江干流從上游至下游分為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西江5個河段,目前西江干流定位為自治區級河長河流。
對2011—2020年西江干流年度水質狀況進行綜合評價[1],除2011—2013年Ⅰ~Ⅲ類水比例分別為90.9%、91.7%、93.8%外,其余年份Ⅰ~Ⅲ類水比例均為100%,水質狀況總體尚好。2011—2020年西江干流水質類別比例見圖1。

圖1 2011—2020年西江干流水質類別比例
2.2.1 西江干流水質時間變化趨勢
運用河長加權綜合指數法,計算出西江干流河段2011—2020年綜合水質類別指數并進行總體評價[2]。2011—2020年,西江綜合水質類別指數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2020年比2011年水質類別指數下降14.8%,表明西江干流水質總體有所好轉。2011—2020年西江干流水質時間變化趨勢見圖2。

圖2 2011—2020年西江干流水質時間變化趨勢
2.2.2 西江干流水質空間變化趨勢
采用綜合年度均值法,對2011—2020年西江干流水質類別指數進行總體評價,西江干流全程均為Ⅱ~Ⅲ類水,水質良好,其中從天峨至大湟江口河段水質類別指數為上升趨勢,水質略有下降;從大湟江口至武林河段水質類別指數上升較為明顯,主要是因為2011—2013年度均為Ⅳ類水,主要超標項目為石油類;從武林至南安河段水質類別指數為下降趨勢,水質有所好轉;從南安持平到界首河段,水質穩中向好。西江干流2011—2020年綜合水質類別指數變化趨勢見圖3。

圖3 西江沿程水質類別指數變化趨勢
2.3.1 西江干流特征污染物含量時間變化趨勢
選取近年來廣西主要河流污染分擔率及超標率較高的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五日生化需氧量等4項指標作為特征污染物評價指標,對2011—2020年西江干流特征污染物含量采用年度污染物平均值法進行時間變化趨勢分析[3]。特征污染物含量按時間變化趨勢分析,除總磷含量在較低范圍持平外,高錳酸鹽指數、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含量總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1—2020年西江干流特征污染物含量時間變化趨勢見圖4。

圖4 西江干流特征污染物含量時間變化趨勢
2.3.2 西江干流特征污染物含量空間變化趨勢
對2011—2020年西江干流特征污染物含量按空間變化進行趨勢分析,高錳酸鹽指數含量從天峨上升至南安河段,然后下降到深沖河段;五日生化需氧量含量從天峨下降到河東水廠,隨后又上升至大湟江口河段,最后下降至深沖河段;氨氮含量從天峨上升至武宣,然后下降至深沖河段;總磷含量從天峨上升至武林,然后下降至深沖河段。2011—2020年西江干流特征污染物含量空間變化趨勢見圖5。

圖5 江干流特征污染物含量空間變化趨勢
(1)從特征污染物沿程變化情況來看,均處于較低含量范圍,水質良好,但相比西江干流的其它河段,中游的河東水廠—大湟江口河段的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等耗氧有機物和總磷營養鹽含量略有升高,主要是這些河段的個別入河排污口廢污水超標排放以及面源污染所致。
(2)據統計,2018年全區水利系統監測評價的515個重點入河排污口中,排放的廢污水水質不達標個數比例為29.4%,主要是部分企業的生產廢水以及城鄉生活污水超標排放造成的。近年來我區市、縣已建的污水處理廠能夠正常運行,但污水排放標準較低,部分市縣的污水處理廠排水尚未達到一級A標準;其次是部分市縣尚未建設改造雨水管渠和雨污分流設施,雨污合流現象還較為嚴重。
(3)由于暴雨洪水等原因造成河流洪水期與非洪水期相比水質明顯下降,例如2017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我區出現2008年以來范圍最廣、量級最大的流域性暴雨洪水,西江干流梧州市藤縣城區河段的砷、鋅污染物升高較為顯著,分別升高達23.0倍、7.0倍,這既有暴雨沖刷造成面源污染的因素,也有不良企業偷排生產廢水的可能[4]。
(4)面源污染具有分布面廣、排放量多、隨機性強的特點,治理難度較大,面源污染已成為我區水環境污染重要因素。隨著農業經濟和農村規模養殖的發展,施用農藥化肥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排泄物和由飼料、獸藥帶來的有毒殘留物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5)農村污水亂排是主要的水問題之一,目前我區雖然制定了一些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技術,以及建設了一些鄉鎮污水處理設施,但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尚未實現全區完全覆蓋。
(6)在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四亂”(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問題,例如在潯江梧州蒼梧縣人和鎮到梧州市龍華村河段的網箱養殖有約15 km長,而下游約2 km就是梧州市龍圩區白沙飲用水源地,再下游約20 km就是兩廣的交界,污染風險較高。
(1)針對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生態環境部門應加大對入河排污口的調查監測力度,全方位地掌握區域入河排污口及潛在污染源基本情況,特別是300 t/日規模以上的入河排污口的調查監測,并健全臺賬和信息數據庫,加快入河排污口在線監控監管建設,加大對造紙、焦化、氮肥等各類重點行業整治力度,加強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并安裝在線監控設施,工業企業要求達標排放,大力推進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2)城鄉生活污水治理。首先,有關部門應進一步提高城鄉污水收集處理率,市縣的污水處理廠排水尚未達到一級A標準需要加強提標改造工作,應繼續完善城鎮污水管網配套建設,強化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的截留和收集;其次,需要進一步加大建設和改造雨水管渠和雨污分流,加強農村河塘綜合整治;再次,需要進一步加大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力度,力爭2020年實現全區鎮級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并正常運行,有效地改善農村生活污水無序亂排的現象。
(3)針對農業面源污染情況,有關部門應調整種植業結構與布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通過大力推廣綠色植保技術,全面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減少肥料及農藥污染。綜合考慮重點流域農村生活、農業生產及面源污水產排污特征,規劃布局區域面源污水導流工程和生態凈化工程;此外,科學劃定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建立環保生態高效的農牧系統,形成畜禽養殖、水產養殖污染防治長效機制。
(4)針對2011—2013年西江干流個別河段水質因船舶運輸而遭受石油類污染的情況,交通運輸部門應加強船舶污染治理,增強港口碼頭及航道污染防治能力,提高船舶與港口污染事件應急處置水平。
(5)針對西江干流及其支流“四亂”問題,建議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的水域不應劃定網箱養殖區,在限定養殖區內,結合有關生態環保要求,科學合理限制水產養殖規模和密度,按照健康生態模式進行漁業養殖。進一步細化實化河長湖長職責,建立河湖巡查、保潔、執法等日常管理制度,落實河湖管理保護責任主體、人員、設備和經費,建立完善流域統籌協調和上下游、左右岸聯防聯控機制,加強河湖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護長效機制。
(6)積極履行水利部門作為“河湖健康代言人”的職責,著力打造河長制管理的監測網絡,加強對江河湖庫跨行政區交接斷面、一級支流交匯處等重點水域的水質水量監測。強化突發性水事件的應急監測能力,針對重金屬污染重點防治區域開展水域安全監測預警,并加強對暴雨洪水原因造成的重金屬等各類毒害污染物的應急監測,發現河流水庫水質異常變差或突發性水事件應及時預警,為保障河湖健康助力。
(1)西江干流水質按時間變化趨勢來看,2020年比2011年水質總體有所好轉;從空間變化趨勢來看,西江干流全程均為Ⅱ~Ⅲ類水,水質狀況良好。
(2)從西江干流特征污染物時間變化趨勢來看,2011—2020年,除總磷含量在較低范圍持平外,高錳酸鹽指數、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含量總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水質總體有所好轉;按空間變化趨勢來看,污染物均處于較低含量范圍,水質較好。
(3)針對西江干流及支流存在的個別入河排污口廢污水超標排放、面源污染、農村污水亂排、船舶運輸污染、“四亂”等問題導致的水質污染隱患,相應地提出了污染監管及綜合治理對策,以期為深化西江干流水環境保護,為構建珠江—西江經濟帶(廣西)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水生態安全屏障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