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

位于土庫曼斯坦的“地獄之門”,是一個讓人的情緒像拋物線般起起落落的地方。初見那一瞬間,我因驚艷而心跳難抑;稍后,繞行邊上,卻又因驚駭而心驚肉跳。
這個舉世無雙的“地獄之門”,正式的名稱是達瓦札天然氣燃燒坑,坐落于遼闊的卡拉庫姆沙漠中部。
通往沙漠的那幾小時路程,路況極壞,四輪驅動車在沙礫滿布的道路上亢奮異常地蹦、跳、彈、躥,我的五臟六腑全都不安分地“出軌”了,連一向安分守己的眼珠子,也蠢蠢欲動地想要逃離眼眶。經過四五個小時的折騰后,抵達沙漠,全身骨頭仿佛被戳出了許多個窟窿,完完全全無法撐起全身的重量。然而,想到向往已久的奇觀“地獄之門”就近在咫尺,原本渙散的元氣又快速凝聚了。
在距離“地獄之門”大約200米的營地上,疏疏落落的幾個單人帳篷,空間極小,曲著身子爬進去,一躺下來,便沒有翻身的余地了。
寒氣濃重,原本營養不良的暮色,漸漸臃腫肥胖起來。不遠處,裊裊娜娜地飄來了烤雞濃郁的香氣。雞,是以炭火燒烤的,雞皮微焦、香脆,雞肉豐腴、柔嫩,我一塊接一塊地吃,吃得心花怒放。吃著時,營地導游向我們娓娓暢述“地獄之門”形成的來龍去脈。
位于土庫曼斯坦境內的卡拉庫姆沙漠,蘊藏著大量的石油與天然氣。1971年,蘇聯工作隊來此開采石油,他們設立了鉆臺,滿懷期盼地向下開鑿。萬萬沒有想到,深藏于這個坑洞里面的,居然不是豐厚的石油,而是豐沛的天然氣!開鑿至半途,鉆臺下方的地表嘩啦啦地往下塌陷,形成了一個直徑69米、深達30米的巨型大坑,盈盈滿滿的天然氣,宛若無形的噴泉,自深坑里噴灑而出,惡毒地彌漫四周。
為防蘊含毒素的甲烷氣體擴散到附近的村莊而戕害居民健康,工作隊趕緊在氣坑里點火,火勢當即在氣坑里蓬勃燃燒起來,燒得盡情、熾熱而又狂烈。沖天的火光,把整個沙漠都照得亮晃晃的。工作人員原本以為天然氣肯定會在幾天之內被大火消耗殆盡,屆時火便會自動熄滅了。沒有人料到,那活力充沛的天然氣,竟像是從無底洞內釋放出來的,源源不絕、無止無盡。火,當然也就持續不斷地飛躥著、飛躥著,燒呀燒,從1971年一直燃燒至今,還意猶未盡,持續在燒,燒燒燒、燒燒燒。究竟它會燒到何年何月呢?這是一個無人能夠解答的問題。
這個“諱莫如深”的坑,坑里無休無止地躥出的火,遂變成了土庫曼斯坦一大塊吸引游客的磁石。
晚餐過后,天色全黑。沙漠的夜,是虛無縹緲的,充滿了無窮的張力。那種無邊無際的黑,那種一無所有的靜,給人一種危機四伏的感覺,很有壓迫感。
營地導游幽默地說:“現在,讓我帶你們一起到地獄去吧!”在大家的笑聲里,他又嚴正地警告著說:“請你們注意,地獄之門的邊緣是沒有設置圍欄的。它的景觀,極致罕見、極致瑰麗,你們可千萬不要為了沉溺美色而壯烈犧牲啊!”
我興奮難抑,卻又忐忑不安;滿懷憧憬,卻又步步驚心。就這樣,像揣了一只無形的兔子在懷里,如履薄冰地走向了“地獄之門”。
遠遠地,便看到一團團驚人的火焰從一個大大的深坑里逃命似的飛躥出來;愈靠近,便愈炙熱,熱得連雙眸都睜不開來。等我終于站在“地獄之門”滾滾烈焰的邊緣時,徹底震驚了。
那種美,凄厲已極、詭譎已極、跋扈已極、陰森已極,根本就不是人間該有的景致啊!
橘紅色的火,一叢叢、一把把、一團團、一堆堆,夾雜著灼人的氣流,在深不可測的大坑里,無比悲壯地自焚著,噼噼啪啪、噼噼啪啪。仔細再看,嘿嘿,這哪兒是火呢?明明就是地獄里推推搡搡的魑魅魍魎啊!它們想要逃走,卻被上了腳鐐,拼盡全力掙扎,卻插翅難飛,只能翻來覆去地接受焙烤;那種毫無轉圜余地的絕望,那種宿命已定的無奈,使那群魑魅魍魎呈現了一種奮不顧身的、近乎狂烈的勇敢,化成了旁觀者心頭沉重的震撼力。
那天晚上, 在“ 地獄之門”來來回回地繞了許多圈,從不同的角度去觀賞它那不可思議的美。深夜,躺在局促的小帳篷里,慢慢地反芻。我覺得“地獄之門”這個景觀之所以迷人,主要因為它是活的;而最關鍵的是,沒有人知道它會活多久、它能活多久。前景難測,那種神話般的瑰麗,增添了一種謎樣的色彩。
關于“地獄之門”的未來狀況,坊間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土庫曼斯坦的總統于2010年曾經到訪此地,為了避免天然氣繼續無謂地浪費與耗損,曾下令將這個燃燒著的深坑加以封閉。然而,至今已經好多年了,深坑依然敞開,大火照舊熊熊燃燒。
二說政府將以“地獄之門”作為一個旅游重點而在這個渺無人煙的沙漠區大興土木,建設旅館與餐館。
我個人覺得,不論前者或后者,對于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方,都是一種傷害。
有時,保持原狀,就是對歷史最好的尊重。
林冬冬//摘自《高加索牧人》,海天出版社,本刊有刪節,視覺中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