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莎
今年夏天“浪”無處不在,有00后的“后浪”,有姐姐們的“乘風破浪”。對于“浪”這種瞬間即逝的動作,藝術家會怎么表現呢?
南宋的馬遠是畫浪高手,他的《水圖》是專門畫水的,對水的平靜與洶涌做了12種分析,巧妙傳達出了種種意境。《水圖》中,馬遠對水觀察得細致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嘆不已。
在古代, 像這樣帶有“ 研究性質”的繪畫不多。《水圖》的出現,為山水畫中“水”形象的創造打開了一扇門,并提供了畫水的多種范式。例如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后虛幻成水天一色。這是春和景明的洞庭湖。

很多文人畫家以赤壁作為題材創作。蘇軾曾兩次乘舟泛游于赤壁之下,寫下《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多篇名作。這幅佚名的《赤壁圖》是一葉扁舟為主景的局部山水畫,畫面中僅畫出赤壁的山腳與山石部分,扁舟上是回身仰望的蘇東坡,波浪起伏回轉,表現一葉扁舟之飄飄乎遺世而獨立。這滔天巨浪就像是蘇軾的遭遇,劃著劃著就都過去了,換個詞就是乘風破浪。

《黃流巨津圖》描繪的是黃河的浪。陳洪綬在明末進京和離京時曾兩渡黃河,有感于黃河的雄偉,目識心記,繪就了此畫。在不大的尺幅上,畫家以滔滔黃河中的一個渡口為描繪對象。畫面上,黃河波濤洶涌,數只帆船搖蕩于水面,左下角港口中停泊船只數艘。黃河對岸竹林叢生,房舍屋宇隱現其間。兩岸景物相對虛化,使畫面構成十分鮮明的虛實對比。

威廉·透納是19世紀的英國畫家,被譽為英國風景油畫史上的豐碑。他崇尚自然,熱愛風景,從他的作品中我們總是感受到大自然的崇高、壯麗和無比的威力。他喜歡畫海的題材,常常表現的是海面天光水色渾然一體,云、霧、水融會其中的景象。同時,威廉·透納又畏懼自然。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人和物總會被“抽象”得很小,仿佛根本不存在,留下的只有暴怒的汪洋和無盡的恐懼。

加拿大攝影師本杰明一直關注海洋保護,也創作了很多環保題材的作品。他用16.8萬根塑料吸管制作了“巨浪”。本杰明以此來提醒人們要警惕我們所生產、消費的塑料垃圾。

//摘自美術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