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艷 康彤宇
(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春海關 吉林 長春 130033)
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與東盟10國于2020年11月25日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以下簡稱(RCEP)],協議的簽署意義重大。[1]該協定是世界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具有發展潛力的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后的原產地規則和關稅減讓優惠政策已引起各方空前的關注和期待。協定就成員國間相互開放市場、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而言,無論是對東盟10國,還是中日等成員國都具有重大意義,將對我國經貿發展帶來極大影響,給企業對外貿易發展帶來新機遇。利用自貿區優惠原產地證書可以減免進出口商品的關稅是RCEP中重要的優惠措施之一。據長春海關統計,2021年上半年長春海關簽發各類自貿協定優惠原產地證書3955份,占原產地證書簽證總量的61.10%,金額達2.76億美元,企業憑此可享受進口國關稅減免約1380萬美元。自貿協定優惠原產地證書為企業帶來的效益進一步凸顯。[2]因此,要積極引導企業更好地運用RCEP協定中的優惠關稅減免政策。
關稅減讓是協定實施后備受各國關注的焦點,RCEP各締約方適用的關稅承諾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統一減讓”,即同一產品對其他締約方適用相同的降稅安排,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柬埔寨、老撾、緬甸等8個締約方都是這種模式,這些締約方只有一張關稅承諾表,即RCEP項下原產于不同締約方的同一產品,在上述締約方進口時,都將適用相同的稅率。另一類是“國別減讓”,對其他締約方適用不同的降稅安排,采用這種模式的國家包括韓國、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和中國,這意味著原產于不同締約方的同一產品,在進口時適用不同的RCEP協定稅率。我國分別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盟兩兩達成貨物貿易關稅承諾,共有5張關稅承諾表。
降稅模式主要包括4種:協定生效立即降為零、過渡期降為零、部分降稅以及例外產品。過渡期的時間主要為10年、15年和20年等。[3]
1.協定生效立即降為零
指在協定對一締約方生效的第一年,原產貨物立即執行零關稅。
2.過渡期降為零
指原產貨物的關稅稅率自協定對一締約方生效之日起,經過一段過渡期線性或者非線性的削減,從基準稅率最終降至零。
3.部分降稅
指原產貨物的關稅稅率一定程度削減,但最終并不降至零。
4.例外產品
指協定生效后,免除任何削減或取消關稅承諾的產品。在公布的RCEP關稅承諾表中,這類商品的協定稅率都以字母“U”表示。
RCEP締約方除日本外已與我國先后簽署實施包括《亞太貿易協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升級版)》《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中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中國-韓國自由貿易協定》及《中國-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協定》等6項優惠貿易安排。
表1可見,中國將對86%的日本和韓國產品關稅最終降為零,對東盟、澳大利亞、新西蘭產品關稅最終降為零的比例達到90%以上。

表1 中方對其他締約方降稅一覽表
表2可見,其他締約方對我國產品關稅最終降為零的比例均達到85%以上,其中澳大利亞達98.2%。

表2 其他締約方對中方降稅一覽表
原產地規則是各國為了確定貿易中的商品的原產地而制定的法律、法規和普遍實施的行政命令及措施[4],是判定進出口貨物“國籍”的規則,是自由貿易協定項下優惠貿易政策實施的重要規則。海關根據原產地規則對具備原產資格的貨物,確定實施關稅的優惠或差別待遇等有關貿易的其他措施。RCEP打破了東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各自實施自貿協定的格局,首次將15個締約方集合到一個自貿協定中,使 RCEP“原產地規則”作為各締約方貨物能否享受協定優惠關稅的基本判定標準。其原產地累積規則使得協定可以有效運轉,最引人注目。所謂累積規則是指在確定產品的原產地時,可以將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其他締約方的原產材料視為生產國自己的原材料加以累積,從而使出口產品更易達到關稅減讓的條件。累積規則被視為RCEP原產地規則中最具特色的內容,也是原產地規則中的新特點。與我國已生效實施的雙邊自貿協定中,累積規則的適用僅限于締約雙方,而RCEP締約方更多,因此累積范圍更廣,累積效應更明顯,無疑將為企業降低在區內的投資生產成本提供制度保障,加之最大的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協定等利好因素,都將極大促進RCEP區內的貿易投資。協定可實現15個成員國之間的累積,使得貨物更容易獲得RCEP原產地資格,經過區域價值累積后,可能被認定為RCEP區域原產,享受RCEP優惠關稅。企業可建立更精細更完善的產業鏈分工體系,降低最終產品的生產成本,將充分釋放協定帶來的紅利。同時,可促進區域供應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并進一步增強自貿區內產業價值鏈布局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這將有助于擴大RCEP成員之間深度融合和發展。
原產地證明是各國根據相關的原產地規則簽發的證明商品原產地,即貨物的生產或制造地的一種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明文件,是商品進入國際領域的“護照”,是證明商品的經濟國籍,通關享惠率稅的憑證。[5]過去的自貿區原產地證明大多只有原產地證書一種形式(如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原產地證明),而RCEP項下的原產地證明則包括背對背原產地證明和原產地聲明。
背對背原產地證明是成員國出口產品在中間成員國拆分后,可在不超過初始原產地證明所載數量和有效期內,出具的原產地證明為背對背原產地證明。[6]針對這類符合直運規則要求的貨物,中間締約方可以基于出口時的初始原產地證明,進一步出具新的原產地證明,證明貨物仍保持原產資格。相關貨物在其他締約方進口的時候可以憑借背對背原產地證明同樣可以享受關稅減讓優惠政策。
企業自主原產地聲明是指在傳統的由簽證機構所簽發的原產地證書之外,還將允許經核準的出口商,以及貨物的出口商或生產商自主聲明,該制度是高水平自由貿易協定重要特征之一。我國與瑞士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中也采用了經核準的出口商自主聲明制度,但RCEP增加了貨物的出口商或生產商符合條件可以具有簽發原產地聲明的資格。這標志著原產地聲明制度將由原產地證明書簽發模式增加了企業信用擔保的普遍適用模式,從而提高貨物通關便利。按照協定要求,經核準的出口商出具的原產地聲明將與原產地證書并軌使用,同樣可以享受進口締約方協定項下的關稅優惠。為企業利用RCEP的優惠關稅政策提供便利。
在新的形勢下,中國需要以大格局,大思維全面認識RCEP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對標國際高水平自貿規則,充分利用RCEP中關稅減讓在貿物貿易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建議在今后經貿活動中深入研究RCEP規則,用好關稅減讓政策,為企業長遠發展服務。
伴隨著自由貿易戰略的深入實施和廣泛擴展,新要求、新做法不斷推陳出新,應建立由政府主導,商務部門牽頭,相關海關及行業協會參與的自貿區優惠政策宣傳機制,開展RCEP關稅優惠政策宣傳,擴大自貿區優惠政策覆蓋范圍。針對企業簽證“被動辦證,客戶需要就辦,不需要就不辦”的現象,開展有針對性的政策宣傳。以新聞發布會、開展研討會等為契機,通過媒體面向企業宣傳原產地新政策,提升企業簽證意識,使企業用好相關優惠性政策,支持和提升吉林省進出口企業競爭力。
一是提前介入,加強政策研究學習。原產地業務相關人員深入細致地研究學習RCEP原產地規則、簽證操作程序及降稅安排,為開展RCEP的宣傳、普及和培訓工作做好業務和知識儲備。二是積極研究降稅清單,提高政策利用率。RCEP將使吉林省的相關產業受益,要積極研究降稅清單,不同產業,不同產品的降稅幅度是不同的,個別產業和領域也可能受到沖擊。三是建議由地方政府牽頭,組織相關部門及相關進出口企業,結合對RCEP中涉及的國家進出口商品的實際情況,研究降稅清單和降稅進程,同時要參照已實施的自貿協定,引導企業有計劃、有目的地調整產品結構。深入研究降稅清單中稅率降幅較大且降幅進程較快的優勢產品,分析判斷吉林省可能受到的優惠或沖擊的產業,并幫助企業有針對性地應對,提高政策的利用率。四是企業應該重視出口商品的歸類、原產地等海關有關知識,加強對ECEP原產地規則學習,確保出口商品申報的準確性,以便更好地享受關稅減讓政策及快速通關。
通過不斷增加和豐富業務功能模塊,實現相應管理APP平臺運用,通過信息化手段有效保障原產地簽證業務快速發展,為企業提供便利,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同時企業出口報關時,可在報關系統設立出口自貿區國家辦理產地證業務提示,讓企業實實在在地享受到國家給予的優惠關稅待遇,進一步深化原產地證書“智能審單”,實現24小時,365天全天候、不間斷審核,保證簽證質量,提高簽證效率,方便了企業,降低成本。
根據企業出口量、產品優勢特色進行全面篩查,對重點企業予以扶持,為其量身定制個性化服務清單,指導企業合理利用規則享受優惠稅率和開拓新興市場。通過企業信息,著重對新備案企業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申領員培訓,強化企業申領優惠原產地證書意識,提高企業進出口利潤,從點到面,形成立體的幫扶,充分發揮原產地工作對吉林省外貿發展的帶動作用。
對小微企業進行“一對一”“面對面”個性幫扶,加強對小微企業指導。幫助企業查詢自貿區關稅表,引導企業根據自身出口產品特點,充分利用自貿協定提供的優惠政策擴大進出口。同時為受到沖擊的企業應對挑戰提供幫助。
為了使更多企業充分利用自貿協定的優惠政策,可以利用出口大數據查詢與自貿協定相關國家有業務往來的企業、產品名稱、數量,對企業進行提醒辦理原產地業務。使更多企業提高認識,主動地辦理自貿協定優惠原產地證書,享受其優惠的關稅減免待遇。
RCEP將為進出口企業帶來新機遇,以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在我國落地為突破口,大力推進原產地簽證便利化服務措施,積極宣傳自由貿易協定優惠政策,幫助轄區企業利用自由貿易政策創造經濟效益。使我國出口產品享受關稅減免優惠待遇,優惠我國企業,促進我國外貿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