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萌萌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幼兒園
在現代生活中,已經有很多創意產品融入了幼兒的生活,同時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創客”。什么是“創客”?“創”指創造,“客”指從事某種活動的人,“創客”本指勇于創新,努力將自己的創意變為現實的人。在幼兒園里我們通過一些材料的提供,充分激發幼兒的想象,讓他們敢想,也敢于將自己的想法變為現實,讓幼兒成為一位位小“創客”。
“老師,這是什么高科技?”幼兒看見班級有了新的游戲材料紛紛追問。在這批新的材料中有3D打印筆。班級的3D打印筆不同于3D打印技術,它更似一支畫筆,通過立體耗材的輸出制作作品。
初見3D打印筆,幼兒非常激動,都想嘗試,但是他們無從下手。同時他們產生了疑問:“它真的能打印出作品嗎?”
幼兒有較強的好奇心,他們總是想要了解新鮮事物,想要探索,但是3D打印筆對他們而言是陌生的,作為教師的我也不熟悉3D打印筆,那我們應該怎樣支持幼兒的探索呢?
幼兒的疑問同樣也是我們的疑問,初拿到3D打印筆的我們也不知該如何使用,如何制作作品。于是我們一起在網絡上尋找視頻資料,尋找技術支持。在視頻中我們看到了許多用3D打印筆制作的作品,發現了3D打印筆有很多作用,除了可以制作立體模型作品,還可以運用于日常的生活中,例如制作頭繩,同時還可以修補東西。于是,大家開始了嘗試。剛開始,幼兒只能打印出單線條和簡單的形狀,甚至是一些看不出內容的東西。

圖1、2 剛開始只能打印線條
但是這不能滿足他們探索新材料的愿望,他們很快發現了3D打印材料中的模板,用模板臨摹嘗試制作作品。第一個成功的作品是一副太陽鏡。當這件作品制作出來后,大家都被吸引了,幼兒新奇地觀察著這件作品,表示要制作一件自己的3D作品。通過我們的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后,很快使用模板做出了大提琴、小籃子等作品。

圖3、4 第一個作品——太陽眼鏡

圖5、6 后續制作出了大提琴、小籃子
我們一起通過討論、搜集資料、觀看視頻、借助模板等方式探索了使用3D打印筆的方法,制作好的簡單作品給幼兒帶來了成就感,同時也讓他們有了信心。
從大班上學期開始,我們根據幼兒的興趣一直在進行“我為中國代言”的活動,幼兒從不同方面分組研究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并且在班級中展開介紹。傳統建筑組介紹了太和殿、徽派庭院、閱江樓等傳統建筑,并且帶來了用小顆粒樂高和塊狀木板搭建的模型,這些模型讓全班都沸騰了,大家覺得這些模型太有趣了,想嘗試用現有的材料搭建。
一天早上,容容沖進教室,激動地說:“我在家里看到一個視頻,是用3D打印筆打印的一座橋,好厲害啊!我想用3D打印筆做一個‘天安門’!”他的提議讓同組的路易、壯壯都興奮起來,忙點頭附和。
“那你們準備如何開始做呢?”我對他們拋出了問題。
“我們可以先看一看天安門的圖片,然后把它畫下來。”路易回應我。
“我們可以畫一個設計圖!”壯壯說。
“對!我看到打印橋的叔叔就有一個圖。”容容說。
于是,他們在游戲時間開始畫設計圖。我為他們提供了相關材料,協助他們一起搜索天安門的圖片。“我們應該怎么畫呢?畫一個完整的天安門嗎?”容容提出了疑問。“不對,我們應該畫天安門的不同面。”路易說。“那天安門有幾個面啊?”我問他們。這個問題讓他們陷入了思考,天安門究竟有幾個面呢?對于大班幼兒,怎樣的方式才能讓他們更好地感受建筑外形呢?最好是直觀的、可見的、可觸碰的材料,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觀察,所以圖片、視頻都不是好的選擇,這時候我想到了班里的模型。“圖片上看得不清楚,你們可以去看一看葡萄帶來的模型啊!”看到陷入難題的他們,我們需要給他們提供幫助,提供新的思路,讓他們有信心繼續探索。
陳鶴琴先生說:“觀察是獲得知識的基本方法,而精密觀察是開啟真理寶藏的鑰匙,握著這把鑰匙,我們便能接近科學的真理。”他們迅速找來天安門的模型仔細觀察,通過觀察和討論,他們發現天安門可以分為六個面,在這個過程中陸續有幾個幼兒加入他們的設計活動中。他們通過摸索,最后將一張A4的鉛畫紙分成六個部分,然后將六個面一一繪畫。路易率先完成,通過之前模板臨摹的經驗遷移,他很快將六個面一一描繪出來,可是組裝時又遇到了難題,他發現自己繪畫的六個面大小不匹配,很難組裝起來。于是他們自己設計草圖、制作“天安門”的想法暫時破滅了。

圖7、8 通過搜集資料、觀察、討論,幼兒在繪畫設計圖
雖然沒有能將設計的“天安門”用3D打印筆制作出來,但是幼兒不放棄,很快又找到新的突破。葡萄說:“我可以把家里制作天安門的圖紙帶來,這樣就不用自己設計了。”他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但是他帶來的圖紙只有拼搭的步驟,并沒有模型每一面的設計圖。于是小花提議要將家里制作龍舟的零件帶來,大家可以通過臨摹零件嘗試做龍舟。這個建議得到了許多幼兒的響應,很快他們就從家中帶來了許多模型材料。
有了模型,幼兒分組合作,有的合作制作龍舟,有的合作制作土樓,有的合作制作徽派庭院。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了新的問題:這些零件比起之前的模板形狀更加多變;3D打印筆溫度低,耗材成型很慢。幼兒在探索中發現要放慢速度,等耗材干了,這樣才能避免在臨摹的過程中出現作品不成形和粘合的問題。一場兒童教兒童的活動在創客區展開了,他們互相交流經驗,合作完成。小花和洋洋分別臨摹了龍舟的船身、船底,但是他們不知怎么將兩個部分組合起來。潤潤主動承擔了組合的任務,他之前有黏合的經驗。通過組合,一個簡易版的龍舟很快就完成了。幼兒的3D打印作品從簡易開始逐漸復雜。
在這一系列的探索中,幼兒發現自己設計草圖再制作作品的方式暫時還不能實現。作為支持者,教師要鼓勵幼兒,幫助他們保持信心,鼓勵他們不要怕探索中的“失敗”,試錯是為了探索更合適的方法。之后他們結合已有經驗,尋找更適合自己操作3D打印筆的方法,同時還將3D打印筆和班級平時研究的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嘗試制作相關作品。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結合,這將是一個新的有趣的探索。

圖9 潤潤黏合船身與船底

圖10 簡易版的龍舟成品
鼓樓公園是離我們幼兒園最近的一處傳統建筑,幼兒平時常去。通過實地觀察,分組搜集資料,他們嘗試研究了鼓樓公園里的特色。有了前期經驗,幼兒在戶外積木區掀起了搭建“鼓樓公園”的熱潮。搭建過程中幼兒發現,傳統的積木不能形象地表現飛檐、白石窗等建筑特色。

圖11、12 潤潤自己設計飛檐,發現用3D打印筆打印出來的飛檐不適合實物
戶外積木搭得火熱,室內的樂高區也不甘示弱,他們用班級的大顆粒樂高開始搭建“鼓樓公園”。同樣,他們也遇到了如何表現飛檐、白石窗等特色的問題。一開始,大 家想到可以自己設計飛檐,然后用3D打印筆打印,但是實際操作后發現自己設計的飛檐太小了。

圖13 用龍舟尾巴做的飛檐
這時候泡泡提出:“你看我們做的龍舟的尾巴就很像飛檐!”于是用3D打印筆臨摹龍舟尾巴的部分。他們將臨摹好的龍舟尾部兩兩黏合,用3D打印筆將其粘在樂高的屋檐處,很快“鼓樓公園”的飛檐就成型了。接下來如何表現城磚呢?幼兒在搭建時注意到了“城磚”部分的“互鎖”結構,所以他們選用了接近城磚顏色的耗材,用3D打印筆在城墻部分描繪線條。那白石窗呢?樂高里的窗戶不能傳神地表現白石窗里美麗的圖案,幼兒就用手繪的方式自己設計白石窗,然后用3D打印筆臨摹,最后粘在城墻上。這樣,一個初步的“鼓樓公園”就完成了。

圖14 幼兒用樂高和3D打印筆結合制作出的鼓樓公園
這時候,有的幼兒說那是玄武門,有的幼兒說是夫子廟。傳統建筑中有很多類似的結構,怎樣能讓別人一眼就知道是鼓樓公園呢?這確實是一個問題。通過討論,他們認為必須有一個鼓,鼓是鼓樓公園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如何做鼓呢?在戶外搭建時,幼兒用了實物小鼓代替,但是樂高里沒有合適的代替物。嘟嘟說:“我們可以用車輪胎,它跟鼓一樣是圓的。”“但是鼓是紅色的,這個輪胎是黑色的。”“而且鼓還有鼓面,它是空的。”其他幼兒提出了疑問。“我們可以用3D打印筆打印鼓面和鼓邊。”于是,他們設計圖紙,然后制作,最終一個小鼓呈現了出來。制作“鼓樓公園”,讓我們都對3D打印筆的使用打開了新的思路,我們可以將多種材料相結合,取長補短,發揮3D打印筆的優勢,同時結合其他材料,制作我們想要的作品。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主動地“學”是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在班級中,教師為幼兒創設特定的創客區,供幼兒在專屬環境中進行3D打印筆的探索。一開始幼兒對3D打印筆無從下手,我們就通過微視頻教學,引導幼兒進行資料搜集,然后討論,逐漸引導幼兒探索出使用方法,從而也確認3D打印筆可以打印出作品。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問題。這時候需要教師精密觀察,關注幼兒的需求,鼓勵幼兒不斷探索,尋求答案,嘗試解決問題。
每位幼兒都是獨特的,同時我們要承認和關注個體差異。在接觸新材料時,有的幼兒能夠很快地使用材料進行游戲,有的幼兒則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研究和探索。教師要因材施教,提倡以“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育觀念,以多樣化的教育方法,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
在幼兒創客課程中,運用多元智理論能有效提高幼兒的發展需求。利用3D打印的教學載體,在活動實施中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因勢利導地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同時,教師應該關注幼兒間的分享學習,鼓勵“兒童教兒童”,不僅能增加幼兒之間的互動,也能增強同伴間的合作,促進幼兒協作學習。
“幼小兒童是富于想象的”,在使用3D打印筆的過程中,他們有各種想法,想要通過3D打印筆來實現。有的幼兒想做“天安門”,有的想做“鼓樓公園”,有的想做“皇冠”等,“但是想象的根據是經驗,沒有經驗就不會有想象的”。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幼兒拓展經驗,同時要把握好家園合作的橋梁,指導父母在家中扮演好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一起更好地幫助幼兒接觸自然界和社會。教師要關注幼兒的需求,及時提供充分的材料和工具,支持幼兒將創意變為現實。
“鼓樓公園”的創客活動,不僅有科學領域的探索,同時也有藝術領域的欣賞,幼兒還想為“鼓樓公園”造景,大家認為還要有樹、小吃攤、樓梯、石碑等。在后續的活動中,幼兒還會有語言領域的表達,社會領域的交往互動,當造景成功后,會有“導游”為“游客”介紹。一個創客活動橫跨多門學科,不僅體現了包容性、多樣性,也顯現了幼兒的自由度,可以讓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幼兒在熟練使用3D打印筆后,會有更多新的想法,同時也會想把作品做得更加精致,體現了“工匠精神”。
兒童在前,教師在后。作為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和陪伴者,我們鼓勵和支持幼兒的主動性探索。同時我們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有了充足的材料支持,幼兒才能敢想、敢做。當幼兒遇到困難時,適當地給予引導,幫助他們拓展思路,尋找更多的解決方式。在這次探索活動中,我也體會到了幼兒的潛力是無窮的,成人要學會放手,學會“懶惰”,學會做傾聽者,支持幼兒積極自主的互動探索,促進幼兒“活潑潑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