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照片做成“大生意”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包括手機在內的移動設備不僅能實現實時拍照、修圖,也可以實現實時傳輸。正因如此,不少人會覺得,照相館這樣的業態應當已經被淘汰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已有超過270萬家攝影相關企業,2015~2020年年度注冊增速始終保持在20%以上。其中,2021年我國新增超過70萬家攝影企業。
在數字化的時代,照相館業態的成功轉型,值得許多正在轉型之路上的傳統行業企業思考。數字化的來臨,并不意味著傳統業態徹底失去市場,相反,根據外部市場環境及時調整定位,提升新的核心競爭力,反而會有新作為,讓“小買賣”做成“大生意”。
當考古遇上綜藝
深奧、冷門,是考古給人的印象。而綜藝節目往往是熱鬧、歡快甚至喧囂的。在過去,即便再腦洞大開,人們也很難把這二者扯上關系。近日,一檔名為《中國考古大會》的電視節目將“考古”與“綜藝”進行了成功嫁接,并產生了奇妙的化學變化。該節目將模擬挖掘現場搬到演播廳,以虛實相生的手段,將遺址的宏大與舞臺的細膩結合起來,構建起現實與歷史的互動,讓觀眾進入“時空隧道”,與歷史撞了個滿懷。
當“考古”借力“綜藝”擺脫深奧冷門的刻板印象,年代久遠的文物將不再遙不可及,冰冷的歷史也變得鮮活有趣且有溫度。而“考古”與“綜藝”的牽手,對改善綜藝節目生態也大有裨益,為文化類綜藝節目提供了又一片新的處女地。
當鑒寶借力官方
國家文物局日前會同國家發改委、人保部等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加強民間收藏文物管理 促進文物市場有序發展的意見》,鼓勵有條件的國有博物館、國有文物商店、涉案文物鑒定評估機構等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性咨詢服務。
文物鑒定難,一些人無知者無畏,一些人樂得渾水摸魚。在文物鑒定領域,國有文博機構的鑒定人員有著較強的專業能力、豐富的鑒定經驗,遠非那些“土專家”所能比。文物鑒定絕非易事,需要豐富的學識,專業的辨析。文博機構提供公益性咨詢服務,有利于向社會普及宣傳文物鑒定知識,避免文物收藏愛好者輕信盲從;也有利于民間文物收藏市場的健康發展,逐漸形成愛護文物、敬畏歷史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