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龍
新課標背景下小排球開展的獨特價值與提升路徑
林志龍
(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小排球運動是面向6-12歲兒童少年所開展的,因其球體小、速度慢、場地小等特點,更加符合義務教育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為了推動小排球運動更好地發展,文章探索新課標背景下小排球開展的獨特價值、現實困境及提升路徑。小排球開展的獨特價值:符合兒童發展,提升兒童身體素質;助力體教融合,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擴大排球人口,提高競技后備人才;落實核心素養,推動體育課程改革。現實困境:傳統排球門檻較高;政策法律支持力度不足;小排球教育資源短缺;小排球教學安排缺失。提升路徑:加強頂層政策設計,建立多方的聯動機制;完善小排球場地器材設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小排球校園課程,構建多維評價體系;建立多層級的小排球聯賽,拓寬傳播途徑。
新課標;小排球;獨特價值;現實困境;提升路徑
2001-2021年,20年的新課改對我國學校體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帶來深遠的意義[1]。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新頒布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在“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和“201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繼承與發展,并進一步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對于義務階段體育學科,《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未來10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改革與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排球運動作為我國重點發展的“三大球”項目之一,是我國義務教育體育學科重要的組成部分。《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明了在小學階段正式將排球列入了專項運動技能范疇,排球課程內容將納入了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三個水平段[2],打破了以往排球運動在小學階段為選學的尷尬境地,這是排球項目在義務教育階段歷史的突破,為低年齡小學生學習排球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理論依據。為了更加貼合兒童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教育部推出了小排球運動。在國家體育總局10月印發的《“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也提出積極推動小排球進入幼兒園、小學[3]。
小排球又稱“迷你排球”,是小號排球或小學生排球的代稱,是面向6-12歲兒童的排球運動。與傳統的標準排球相比,小排球的球體小、速度慢、球網低、場地小,更加符合兒童少年的身心發展,降低了排球門檻,使得排球運動更易于被小學生群體接受。但是,現今我國小排球運動普及程度較低,對于小排球發展的研究少之又少,相對于“三大球”其他兩項的小籃球和校園足球,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對中國知網、獨秀和百度學術等等中文期刊網站搜索關于“小排球”的研究內容,未找到一篇相關的文獻;相對于國內,小排球運動是國外小學生非常喜愛的一項運動,在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lar等外文網站以“mini volleyball”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其內容主要涉及:迷你排球可以提高學生技能水平知識、決策、技能和比賽表現[4];改善兒童運動發育[5]。因此,本文旨在結合《課程標準(2022年版)》,探析如何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推動小排球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并深入探索小排球運動開展的獨特價值,分析小排球推廣的現實困境,并提出切實的提升路徑,為小排球推廣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將促進學生健康貫穿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全過程[6]。近年來國家一直力推“三大球”進校園,但在普及和實施方面卻有所差距,為了確保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及心理特點,教育部推出了“三小球”的策略。“小”不只是單純的重量變小、速度減慢、場地變小和網高變低,更多的是讓剛接觸排球的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能都接受這項運動,更深層次的意義是讓更多學生喜歡上排球。在義務教育階段,兒童少年的身心發展存在明顯的階段性,小排球作為排球的一個小分支,是面向6-12歲兒童少年開展的,將小排球融入到小學的課程教學中,讓更大群體的兒童青少年直接參與這項運動,達到學會技能、參與集體運動、錘煉意志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最終形成終身體育的理念。
小排球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充分發揮學校體育在體教融合中的基礎性作用。小排球在義務教育階段推廣,就是要從根本上降低排球的門檻,豐富了學生課余訓練,學生在接觸小排球的過程中達到享受樂趣、健康成長、錘煉意志、健全人格的目標。并通過學校體育帶動競技人才的發展,從而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發展。全面協調發展青少年的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使教育與體育各自發揮各自的長處,培養兒童青少年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最終實現體育強國夢。同時小排球在義務階段開展符合我國“女排精神”的大背景。體育強國建設需要發揚女排精神,是競技體育發展的優秀范本,為實現體育強國夢和中國夢提供了精神力量[7]。“女排精神”同時也為我國推動小排球發展注入了“精神力量”。學生接觸小排球運動,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排球文化的認同感,促進校園排球的可持續化發展,活躍排球氛圍,吸引低年齡段排球運動人口。
小排球在小學階段普及和推廣,不僅提高兒童少年的排球參與度,而且提高了家長對排球運動的認知。學生在接觸小排球過程中不只是學會了排球技能與方法,更能延續從事排球的年限,在延續排球壽命的同時,能夠有效并長期影響和帶動一批身邊的人參與,讓社會關注到小排球運動,幫助更多身邊的人去享受排球運動。排球運動要從娃娃抓起,需要從小排球和兒童排球入手。新課標背景下小排球開展有利于學生學習排球運動,再加之排球運動被列為義務教育階段專項運動技能,通過學校體育的培養輸出更多優秀的排球后備人才,有助于排球項目建立大、中、小銜接的競技人才培養體系,從而擴大排球競技人才的選撥基數,完善后備人才梯隊建設。擁有了高質量和多數量的后備人才,才能使國家隊的厚度增加和戰斗力增加,才能使國家隊和國民更加自信。
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落實核心素養是新時代推動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其核心素養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8]。首先,學生接觸小排球課程的過程中,不僅他們的體育愛好和運動技能的學習多了一項選擇,發展了學生的體能的同時也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外部適應能力。其次,將女排精神融入到學校體育課程當中,充分挖掘女排精神的內涵及時代意義等思政元素,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實現對學生愛國主義、集體精神、團隊協作等優良品質的培養。最后,小排球運動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展,可以推動體育課程的改革。體育課程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我國實現素質教育和促進學生適應社會、培養學生完整個性的有效途徑。將小排球融入進校園排球課程,更加符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
排球運動是一項在短暫甚至是一瞬間完成擊球、攻防轉換快速、身體接觸不大、講究配合的隔網類集體項目[9]。排球因其空中飛行的特性,決定其在“三大球”中上手難度上所處的尷尬地位。傳統室內排球的年齡區分嚴格,技術性過強,排球運動成為了青年壯年的專屬運動,排球的難度將一大部分人檔在門外。傳統排球存在球體硬,球速快,場地大,網高等問題,不適合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學習。在低年齡段的初學者學習排球時,傳統排球也充滿了相當大的挑戰,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方法不對,會使學習者產生挫敗感,學生失去了內驅力,體驗不到排球運動的樂趣,放棄了對排球運動的嘗試,阻礙了學生對于排球比賽的參與。
“三大球”是我國競技體育的標志性項目,與之對應的“三小球”是國家項目人口數量、質量以及后備人才的重要抓手,是實現“從娃娃抓起”的重要途徑。小排球運動的高質量發展與實施離不開政策法律的支持保障,健全的政策法律和各部門的協調配合才能保障小排球的推廣與發展工作有序進行。當前,小排球運動相關領域的政策法律發展相對滯后,具體的政策法律文件還未正式制定和頒布,國家層面、省級層面的導向性政策法律,校園層面的具體實施細節都未發布。對比于小籃球和校園足球,小排球競賽體系和競賽規則尚未成型,人才培養工作也尚未開展,各部門未形成聯動。盡管教育部推出了《小排球場地建設與器材配備規范》,但是在實施方面卻還沒有正式普及。
學校是小排球運動普及和推廣的主陣地。場地器材和師資隊伍是開展體育活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一是場地器材。在2021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中,全國排球場地9.68萬個,室外場地9.32萬個,室內場地0.36萬個[10]。從數據來看排球場地有絕大部分是屬于室外場地且基本都是排球的標準場,而且室內場地僅占總數的3.7%,其中適用于兒童少年的場地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室外場地容易受到天氣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從排球體育傳統校的遴選來看,2020年9月25日,教育部發布了2020年排球傳統特色學校的認定結果,其中排球體育傳統特色學校1425所[11]。排球作為三大球的其中一項,對比于足球和籃球傳統色學校的發展還是存在較大差距;從公布的學校名單發現,排球體育特色學校主要開展于中學,在小學設立排球傳統校的比例約占總比例的1/3,出現了學段分布布局不均的問題。二是師資隊伍。教師師資對于完整的教學、訓練、競賽體系非常重要[12]。在教育部發布的《全國青少年校園排球特色學校基本標準(試行)》中提到:至少要有一名排球專項的體育教師,每周不少于一節排球課[13]。然而當前我國體育教師嚴重缺編,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缺額15萬人,在崗體育教師超負荷工作[14]。由此可見我國小學體育教師缺額人數較多,專職的體育教師所占的比例不高。而且小排球所面向的是6-12歲的兒童少年,教師在進行小排球教學時不僅要掌握專業小排球知識,還要了解這個階段兒童少年生長發育特點,而我國小學課程里開設的排球課程絕大部分是標準排球,教師缺乏小排球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
教學是學校體育的基礎,課程是小排球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展的落腳點。目前小排球開展存在課程內容和評價方面的缺失。第一,課程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學校體育提出了: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15]。現在許多學校的體育課形式是體質健康水平測試什么項目,體育課就上什么內容,變成了讓孩子活動活動,最后達到標準,根本不教健康知識和體育技能,甚至不知道如何去教[16]。課程內容的單一和競賽的缺乏,學生體會不到排球運動的樂趣,參與其中的學生減少,阻礙了小排球運動的發展。第二,教學評價。新課標背景下的學習評價,要通過綜合性學習評價,促進學生達成目標。排球項目作為學校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其具備具體和團體的特點,有望在中小學校園蓬勃發展。在低年齡的學生學習排球時,學習排球的效果與評價方式的深入及改革存在著必要的聯系,應該重點考慮學習者的體驗和感受,而在多數的體育課堂是為了教學任務,沒有切身考慮到學生的真實感受,再加上傳統排球上手難,會挫敗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自信心。
建立健全的政策對小排球運動的推廣和發展具有制度保障作用,有助于小排球運動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首先,順應頂層設計,加快政策落實。從國家層面進行部署,小排球的發展與推進應該明確總體發展思路、現階段的主要任務、相關的配套政策以及促進政策有效執行的保障措施。建設相關的職能部門,可以融合體、教部門的資源優勢,吸納體、教方面的人才;各地區和學校再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的政策方針,因地制宜對小排球運動的發展提出明確規劃與要求。其次,借鑒其他項目的發展模式,如小籃球、氣排球等,探索出適合小排球發展的路徑,制定出進小學校園的具體政策方針。最后,多方聯動,協同促進。推進小排球進入小學校園,不僅需要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排球協會牽頭部署,還需要其他部門、社會企業組織、家庭社區等協同配合。
場地器材是開展學校體育工作、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重要物質基礎和保障。國家和地方的各級政府在制定小排球場地器材發展政策時,要重視區域發展的差異問題,因地制宜地開展小排球場地器材的建設。其次,加大對小排球方面的投入。由各個地區的政府牽頭,教育部門與體育部門共同合作,設立小排球項目的專項基金,按照《小排球場地建設與器材配備規范》內規定的場地建設與器材配備等要求進行配置,將小排球器材納入學校器材標準目標當中。再次,增加量的同時要保證質的提升。可利用學校現有的排球場地資源,改良現有的場地,可以在原來標準場地的基礎上規劃出小排球場地,配置小排球的器材。
推動小排球運動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展,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必要的前提條件。學校可以通過教育系統購買服務,聘用體育系統專門的小排球教練員參與到學校小排球的教學和競賽當中;同時實行“雙崗制”聘任,增設教練員職稱評審系列,允許體育教師、教練崗位雙向交流[17]。第二,完善小排球教練員的考核制度。體育教師是通過學校師資聘用制度,考核合格后才能到學校任教,其教練員亦是如此,并建立相應的教練員考核體系。第三,定期開展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及教學能力。培訓內容要貼合6-12歲兒童少年的體能特點和身心發展特征。第四,加強交流學習。通過參考借鑒或實地考察小排球發展較好的地區,通過教學觀摩、實訓參賽等形式,學習先進的教學與訓練方法。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排球運動在校園普及的基礎,也是學生興趣和愛好的起點。排球課程是實施排球普及的主要途徑。第一,小排球課程的開發。課程的設置要符合6-12歲兒童少年的身心發展,這個階段處于兒童少年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避免出現技術性過強或枯燥單一的練習內容,多采用游戲和競賽的練習形式,保護兒童少年自信心的同時激發兒童少年對排球的興趣,不僅發展兒童少年的排球技術,同時可以增強兒童少年的身體機能。第二,建立小排球課程先行區。依據《全國青少年校園排球特色學校基本標準(試行)》繼續推進“一校一品”校園排球特色校的建設,增加在小學設立校園排球特色學校數量,并鼓勵在有條件的學校和地區推行小排球課程,發揮試點區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的效應,帶動周圍各地區校園小排球課程的發展。第三,形成國家、地方、學校的三級課程體系。制定在國家層面的小排球教學指南、課程體系、運動技能指南等;各個地方根據地方的現實情況,研究出適合的教材及課程。第四,評價體系。一是課堂上的隨堂評價。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特點,注重學生的排球體驗,以口頭評價、書面評價或者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如學生進步的曲線和成長歷程的電子檔案等,促進學生參與到小排球的學習當中;二是通過比賽進行評價。學生在參加校內或校際的比賽中將所學的技術運用于排球比賽,使教學效果落實到實處。
競賽是對排球運動在校園內普及效果的檢驗和評價,是學生興趣和愛好形成的助推器。以學校教育系統為基礎,定期舉辦校園小排球聯賽,建立“校內競賽-校級聯賽-選拔性競賽”的校內與校際競賽體系;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共同負責舉辦區域性和全國性的小排球聯賽,建立縣區級、地市級、省級、國家級的四級小排球聯賽制度,構建多層級組別和多樣化賽制安排的競賽體系,如建立U7、U8、U9等按照年齡劃分的小排球比賽。并制定出全國統一的小排球競賽規則。
擴寬小排球的宣傳途徑,增加大眾對于小排球的認知。首先,借助互聯網強大的信息共享平臺,運用小程序、微博等貼合日常生活的形式來宣傳小排球,直播和轉播小排球的重要賽事,運用多渠道的傳播途徑普及小排球知識。其次,我國的排球咨詢基本由中國排球協會官網發布,但是從官網所發布的關于小排球的信息少之又少,所以可以在中國排球協會官網建立有關小排球的專欄,將國家所發布的政策和小排球開展較好的地區學校的政策、經驗方法等納入之中,以供借鑒與參考。最后,可以借助國內優秀的排球運動員的“明星效應”,在舉辦小排球賽事時邀請國內著名的排球運動員,并與小排球運動員進行互動,利用“明星效應”吸引更多的人去關注、了解小排球。
[1]季瀏.使命與光榮: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20年回顧[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33(6):581-587.
[2]教育部.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主要結果[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3/t20220301_603262.html,2022-03-01.
[3]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總局關于印發《“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EB/OL].https://www.sport.gov.cn/zfs/n4977/c23655706/content.html,2021-10-25.
[4]Mahedero P, Calderón A, Arias-Estero J L, el at. Effects of student skill level on knowledge, decision making, skill execution and game performance in a mini-volleyball sport education season[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15,34(4):626-641.
[5]Ripka W L, Mascarenhas L P G, Hreczuck D V, el at.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who practice and children who do not practice mini-volleyball[J].Fitness & performance journal,2009,8(6):412.
[6]潘紹偉.我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培養核心素養的理念闡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34(3):234-240.
[7]張明,袁芳,梁志軍.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排球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研究:女排精神融入排球普修課程的設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9):156-165.
[8]尹志華,孟涵,孫銘珠,等.新課標背景下體育與健康課程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思維原則與實踐路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34(3):253-262.
[9]張慶新.基于項目特性創設真實情境的高中體育課堂教學[J].中國學校體育,2017(11):30-32.
[10]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2021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EB/OL].https://www.sport.gov.cn/jjs/n5043/c24251191/content.html,2022-04-29.
[11]教育部.關于2020年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排球、冰雪體育傳統特色學校等認定結果的公示[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5/A17/202009/t20200925_490760.html,2020-09-25.
[12]新華社.體、教“復位”、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解讀《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1/content_5545410.html,2020-09-21.
[13]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0年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排球特色學校遴選等工作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2002/t20200214_421044.html,(2020-09-25)[2022-05-05].
[14]中國體育報.讓體育成為真正的主科[EB/OL].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67626/n20067808/c24272098/content.html,2022-05-10.
[15]新華網.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2018-09-10.
[16]王登峰.教育中的體育和體育中的教育[J]. 體育科學,2017,37(12):3-6.
[17]教育部.體教融合新思路帶來探索[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5/t20210507_530076.html,2021-05-07.
The Unique Value and Improvement Path of Small Volleybal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LIN Zhilo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117, China)
林志龍(1997—),碩士生,研究方向:排球訓練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