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編輯部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汽車行業繼續擁抱新一輪科技革命,企業在大變革中激蕩沉浮。我們從這些行業弄潮兒與洞察者的只言片語中,回看這一年的風云變幻,致敬并前行。
誰的一句話讓你勝讀十年書?哪句“吐槽”刷了你的屏?哪個靈魂拷問戳中你的迷茫與痛點?誰給你力量砥礪征程?

2021年8月,在長安汽車科技生態大會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發布了“新汽車 新生態”的戰略,掀開了長安電動車領域首款戰略車型C385的神秘面紗,同時還隆重介紹了長安汽車、華為、寧德時代三方共創的首款車型E11。他還滿懷豪情地宣布:“未來十年,全球一定會誕生世界級的中國品牌。”近10多年來,長安汽車研發投入累計超1100億元,從2017年起啟動第三次創業-創新創業計劃、并正在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2021年5月,“看見中國汽車”品牌巡禮全國行首站活動、長安系中國品牌汽車第2000萬輛汽車下線儀式成功舉辦……種種成就與行動均是這句話的底氣與注腳。
縱橫快評:這句話是預言,是中國品牌汽車的集體宣言,更是KPI。長安汽車是自主車企的重要代表,也是中汽協輪值會長單位。當前,“加強品牌建設、提升中國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是優化供給、擴大需求、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沒有幾個世界級品牌及企業,遑論汽車強國。中國汽車品牌已經到了厚積薄發的崛起時刻。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快速發展為中國汽車品牌向上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實現這個目標,機會大于挑戰。
2021年6月,在上汽股東大會上,面對股民“上汽是否會考慮在自動駕駛方面與華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的提問,剛剛續任上汽董事長的陳虹表示:“與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一來,它就成了靈魂,而上汽就成了軀體。上汽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此話一出,瞬間在汽車與科技行業中引發爭論與熱議。事實上,上汽并未拒絕與華為的各種合作,只是目前不接受整體解決方案。幾天后,華為方面介紹稱華為與車企合作有多種模式,例如Huawei Inside模式是華為與車企共同定義、聯合開發智能汽車,搭載華為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目前華為與北汽、長安、廣汽的合作采用這種模式。

縱橫快評:雖然業內普遍認為“軟件定義汽車”時代已經到來。但這一靈魂拷問,仍然問出了這場電動化、智能化變革浪潮中,無數參與者的疑慮與迷茫:到底誰來定義?未來智能汽車供應鏈上各企業的關系將如何演變?對于首先推出互聯網汽車的上汽而言,這更是一種堅定表態:自己的命要自己“革”。汽車與科技企業,一邊融合合作,一邊競爭主導權,“相愛相殺”在這場變革中將成為常態。

2021年3月,小米集團首席執行官雷軍在新品發布會上表示,“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深知做出決定意味著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據報導,小米集團會成立全資子公司開展汽車業務,由雷軍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在發布會上,雷軍還透露,非常清楚汽車行業的風險。但今天的小米不是十年前的小米,已經有一點點積累,“值得我們大干一場”。
縱橫快評:無論是互聯網還是通訊企業,日后決定其市場價值的,是它擁有哪種量級的大數據。收集大數據的下一代主要端口,就是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下,汽車行業還在源源不斷涌入新的玩家,后發亦可制人,猶未為晚。小米造車已勢在必行,首戰,也是決戰。“為小米汽車而戰”,更像是這一波新新勢力的入場宣言。更多變量,往往也將成就更多精彩。
2021蔚來日(NIO Day 2021)期間,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金句頻出。“完全不理解,怎么現在還有人買油車”,一問刷屏,引發爭論。相比之下,李斌以及蔚來更大的野心,藏在他立的這個“小目標”里:“電動車遠沒有到內卷的時代,隨著我們進入高端,對于高端主流豪華燃油汽車的替代(將加快),也希望我們未來應該躋身那個行列,把BBA的格局變成一個NBA的格局。”蔚來ET5剛上市就喊出了“5大于3”的口號,瞄準Model 3和寶馬3系,起售價為32.8萬元(補貼前)。李斌很有信心地向媒體透露,這是我們首日預訂單最高的一款車,蔚來APP甚至因此宕機10分鐘。

縱橫快評:從燃油車變為電動車,從功能車變為智能車,巨大的市場空間騰挪中,新創公司得到了一個逆襲的窗口。蔚來瞄準的競爭對手不僅是傳統燃油車,更是其中的豪華陣營。一直以來,國內自主品牌在沖高之路上前仆后繼,換條賽道重寫豪車格局是時代賦予的機遇,更是使命與挑戰。在新能源加智能網聯汽車這個全新超級產業里,中國完全有機會孵化出全球數一數二的跨國車企和自動駕駛服務商。全面取代傳統燃油車的時刻,到了。
2021年6月,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一場論壇上公開表示,不反對用戶買合資品牌的車,但是請買之前去中國品牌的店里面看一看,開一開,有一個比較再說……過去看不起自主品牌的老毛病要改一改,因為我們現在確實變了。中國品牌經過數十年發展和幾代汽車人的努力,已經在整體市場中贏得了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并自2021年以來呈現上升的良好態勢。以勢頭正好的比亞迪為例,2021年11月銷量達97242輛,同比增長84.1%,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暴漲252.7%,達90121輛。秦PLUS甚至在10月以月銷25,908輛的成績殺入了A級車銷量排行榜前三,僅次于軒逸、朗逸,位列中國品牌第一。

縱橫快評:敢與合資比高低,這番呼吁中有自主品牌車企前所未有的自信,讓中國消費者看到的渴望,更有對產品、市場及消費形勢變化的深刻洞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柳燕曾指出:“汽車強國的標志之一是本國汽車消費者購買和使用本土品牌汽車要達到較高的程度。” 隨著中國品牌口碑日益提升,國潮文化興起,消費者對自主品牌汽車的整體認可在增強。新生代群體逐漸成為智能汽車時代的消費主流,中國自主品牌迎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會。

2021年7月,“三十而立”的長城汽車發布了一部反應其董事長魏建軍造車三十年感悟的特別電影,“長城汽車能挺過明年嗎”,這一靈魂之問背后,是掌舵者對于未來該走向何方的深刻反思。魏建軍在影片中表示,“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成功了,每一個成功的過去,都可能把未來絆住;如果,我們還看不到顛覆性的變化,那被顛覆的,一定是我們;如果,我們不敢沖破規則,那么規則很快就變成創造的牢籠。”句句發人深省。
縱橫快評:“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往往是優秀企業家的習慣與宿命。特別在當前這場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中,今天的沉浸過往、停滯不前,可能就是明天的銷聲匿跡。用“反思”來“慶祝”,用 “應對危機”延續“輝煌成就”,“在企業命懸一線的時候,把自己的命,也懸在上面”、“沒有退路,才見出路”,誠如其所言。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征程中,中國企業家們的不甘與不懈、意識與洞見,顯得格外重要。
汽車行業缺芯有多嚴重?請看2021年8月,博世中國執行副總裁徐大全的一條朋友圈:樓,6層,跳還是不跳?帶上領導還是不帶?博世中國總裁陳玉東在下方評論區中調侃:“跳!否則九月沒機會跳了。”從2020年下半年逐漸蔓延的“芯片荒”,到2021年還在繼續,芯片出貨量已經可以決定汽車產量。全球第七大半導體產品出口國馬來西亞在年中遭遇疫情重創,加劇了缺芯危機,據報導,有的馬來西亞Muar工廠關閉部分生產線至8月下旬。各大車企高層甚至掌門人親自下場要貨、蹲守,一度“堵”在了博世中國總部的門口。

縱橫快評: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求“芯”路上行。這已經成為近兩年不少汽車人,特別是一些中國車企高管的真實寫照。雖是苦中調侃,但這個“生死”之問,寫盡行業缺芯的無奈、焦慮與錐心刺骨之痛。這條朋友圈背后更應被看到的,是中國汽車人應變的不懈努力,還有痛定思痛、落實產業鏈自主可控的決心與行動。正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羅軍民在2021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上呼吁的:上下同心,跨界合作,加速實現中國汽車芯片新自由。

2021年3月,百度正式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隨后發布的致股東信中表示,我們熬得過萬丈孤獨,藏得下星辰大海。信中還介紹了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進展:阿波羅已經成為中國最領先的自動駕駛開放平臺,百度擁有中國最高的自動駕駛測試里程數和最多的測試牌照數;汽車智能化解決方案已經開始向10家全球和中國汽車廠商賦能;智能交通已經在近20座城市落地實踐。無人車已經服務超過21萬人次;還成立了獨立的造車公司集度。近日,百度發布元宇宙平臺產品希壤,百度Apollo自動駕駛開放平臺Apollo7.0版本也正式發布,并向外界展示了Apollo X計劃在多元汽車機器人生態上的布局。
縱橫快評:百度不止藏得下星辰大海,還有元宇宙。其夢想已經不局限于單個產品或平臺。作為國內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代表,百度在整個智能交通發展的全鏈條上,曾經欠缺的就是交通出行中的最重要主體——車。2021年,百度不僅用集度補上了這塊拼圖,還在先導政策的支持下,從無人化到商業化運營均有突破,在自動駕駛出行服務領域,2021年末,李彥宏宣稱,百度8月發布的百度“蘿卜快跑”在過去的一個季度提供11.5萬次服務,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提供商。百度描繪的星辰大海,正組成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廣闊未來。
2021年6月,在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2021中國汽車論壇上,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如是資本創始合伙人管清友提出:傳統汽車企業無論是國外品牌還是國內品牌,與造車新勢力又或者汽車新貴,正在形成一個新的競爭格局。從開始互相看不上,到現在互相要重視,我覺得下一步應該互相學習,傳統汽車企業要學習郭德綱,造車新勢力要學習李雪琴。管清友認為,郭德綱這種有深厚相聲功底的人,成功地通過跨場景、跨文娛形式的組合,改造、升級、煥新了這一傳統行業,值得傳統車企深思與學習。而李雪琴這種沒有任何脫口秀表演功底的北大新聞系學生,卻在這個新賽道上異軍突起,值得闖入汽車行業的跨界造車新創公司學習。

縱橫快評:用兩個現象級人物打比方,為當前汽車行業的兩股力量未來如何發展樹立標桿,生動有趣又發人深省。大變革時代的傳統車企如何避免“柯達”式命運,風頭正勁的造車新勢力如何避免“遍地是大王,短暫又輝煌”,都能夠從這句話里得到啟發。這其中還蘊含著變競爭關系為競合關系的智慧: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大變革時代,雙方相互學習,相互包容,相互促進才有助于做大蛋糕,共圓汽車強國夢。

2021年11月,“看見中國汽車”品牌巡禮全國行奇瑞站—“奇瑞汽車出海20周年高峰論壇”成功舉辦,在活動期間,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透露了奇瑞拿下中國乘用車出口“18連冠”的“秘籍”:質量是中國汽車出口的“敲門磚”,技術是走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作為中國乘用車出口的“頭羊”企業,奇瑞汽車出海20年來遠銷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首個年出口突破20萬輛的中國乘用車品牌。入世以來,中國汽車出口規模快速擴張,2020年,中國汽車出口102萬輛,占總產量的4%左右。2021年有望達到200萬輛,占比約增至8%。
縱橫快評: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一出口“秘籍”看似平淡無奇,貌似各方都懂,但長期堅持、做到極致卻成果驚人。全球汽車強國無一不是汽車“出海”強國,中國的汽車出口雖取得長足進步,卻仍有廣闊的增長空間。特別是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今天,中國汽車產業增強全球布局意識,把一批代表車企打造成全球公司和國際品牌顯得十分必要且非常迫切。以奇瑞為代表的中國汽車品牌,還需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