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奧和崔妮蒂重回矩陣:在這里,一個是矩陣創造出來,周而復始的日常世界,另一個則是隱藏其后,真實的人類世界。為了弄清楚自己所處的“現實”究竟是真是假,尼奧不得不再次做出選擇。
時隔18年!經典的《黑客帝國》三部曲的續作第四部《黑客帝國:矩陣重啟》終于來了!時間背景被放在《黑客帝國》三部曲之后發生的故事,顯而易見在第三部《矩陣革命》結尾尼奧死了但又沒完全死,而崔妮蒂也是一樣的命運,虛擬和真實世界,還有新的故事等著尼奧去解決。
尼奧被復活后,他的意識再次接入全新升級的矩陣7.0,矩陣通過前面三部曲的學習,也獲得了不少“用溫柔進入涼夜”的方式,將尼奧隱藏在矩陣里。影片后半段轉換另一種視角,我們能看到在后三部曲時代,人類和機器已經進入到一種非必要劍拔弩張的智慧里,而與此同時,機器和人類,兩者之間形成了更緊密的依存,影片想要繼續對曾經人機概念的議題進行拆分和重組,已達到一個新矩陣的世界觀。

天文學研究生凱特·迪比亞斯凱和她的教授蘭德爾·明迪博士有了一項驚人的發現:一顆在太陽系內運行的彗星。問題是:這顆彗星會直接與地球相撞。而另一個問題是,似乎沒有人真正關心。畢竟,警告人類一座珠穆朗瑪峰即將撞向地球并毀滅世界,實在難以令人信服。在奧格爾索普博士的幫助下,凱特和蘭德爾開始采取媒體戰術,他們告別冷漠的總統奧爾良和她的馬屁精兒子兼辦公廳主任賈森,來到《The Daily Rip》的演播室,這是一檔氣氛歡快的早間節目,由布里和杰克主持。距離彗星撞擊地球只有 6 個月的時間,為了讓消息在新聞頻道里 24 小時滾動播放,并喚起沉迷于刷手機的大眾注意,他們簡直要拼上老命,才能讓世界稍微抬起頭。
新冠疫情奪走無數生命的這幾年,看到這部電影覺得很難得。以喜劇的方式探討關乎整個人類命運的問題,本質是嚴肅的。諷刺的是,大量短評依舊在說不夠好笑,不夠好看,討伐導演技術不好,或把關注點集中在演員陣容上,還是一種娛樂至上的病態心理在看這部電影。但本質上這種電影是不能以娛樂眼光去看待的,因為它本身就在諷刺娛樂至死的現下社會。要知道,梅麗爾斯特里普和亞麗安娜去充當的可是反面教材。

本書是日本人氣插畫師、古生物研究者川崎悟司創作的一本以人體作為參照的“體感型”動物圖鑒。全書用多幅生動幽默的插畫描繪了爬蟲類、兩棲類、哺乳類、鳥類四大類,烏龜、大象、長頸鹿、企鵝等二十多種動物的身體結構及背后的演化奧秘,通過將動物的特征與人類一一對比,將專業的生物解剖學知識轉化成夸張、沖擊力超強的畫面,產生真實有趣的對照,帶你走進一場跨物種體驗的驚奇之旅!
最先了解到這本書的相關是之前上網時偶然看到的幾幅書中的圖,具體的圖有哪幾張我已經記不清楚了,但是對于由人變身成為動物,告訴你動物的身體部分相當于人身體的哪部分的這種奇詭的科普方式的確是看過就會記憶深刻。當時在微博上看到書中的圖的時候,感覺是這本書可能無法引進出版,因為只是看書中的圖,那些用人體模擬動物的圖的話,會有一種“奇詭”“魔幻”甚至是“驚悚”的感覺。但是看到這本書真的被引進的時候,還是又詫異又開心。

林棹,1984年生于廣東深圳。首部長篇小說《流溪》為豆瓣讀書年度中國文學、第三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決選作品。2021年,憑借《流溪》,獲南方文學盛典最具潛力新人獎。本書是她的第二部長篇小說,首發于《收獲》文學雜志2021年第五期。這真是她的一部讓人期待已久的南方敘事,一座早該由廣東人吐露成型的海市蜃樓。幻象中蘊含著自然飽滿的軀體,方言里埋藏著民族豐盈的神識,以縝密的虛構技藝,林棹描畫出一個特殊時空的異樣風姿。
去年林棹說起下一部作品的主角會是一只清朝的青蛙時,我因覺得意外和可愛而笑出來。待今年真的讀到《潮汐圖》,才悔恨此前笑得淺薄,這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卻難于評述的小說,里面有一只無與倫比的巨蛙。這只從靈蟾千里萬里化作標本的蛙,這只識人悲苦、感人凄愴的蛙,既像是珠江流域從清末十三行流傳到現下的一則神秘傳說,又仿佛潛行于殖民的、博物的全球史中的一只怪物幽靈,也可能只是一個廣州女人的奇夢,夢里她生養和庇佑一只巨蛙從中流沙漁船到帝國自然博物館的流浪與探險,一出命運串起歷史的西游記,且行路且離別。

這是莫言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他用動物的視角、俏皮的語言和鬼才的敘事手法,使這本講述沉重故事的書中處處充滿驚喜;用幽默、戲謔的方式化解現實的痛苦,讓人在痛苦時依舊能笑出聲來,給人以力量。莫言說:“假如我能有兩本書得以流傳,《生死疲勞》肯定是其中之一。”莫言又說:“諾貝爾獎的評委因為讀完了《生死疲勞》,才把這個獎項授給了我。”
這本小說寫得最好的是驢,感情最為豐富,故事最為震撼和沖擊。自此以下,每一輪轉世,“它”給人的沖擊越來越淡薄,最終成為了一個旁觀者,乃至一條忠狗,與“它”的社會性完全斷離。與其說這是一種忘卻仇恨的包容,不如說這是一種對現實的妥協。忘記仇恨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無奈。

林帝浣
任職廣州中山大學,畫家,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電腦報》專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