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斌

管斌(右)在山東蘭陵縣田園綜合體采訪園藝師張化武。(常德寶/攝)
大學畢業后,當過老師,在機關做過秘書,還在國有企業工作過,閱歷比較豐富。職業生涯中,從事時間最長的是新聞,從25歲在棗莊礦工報社當編輯、記者、副總編輯;還在中國經營報社山東記者站當過站長;到36歲,調入經濟日報社,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先當濟南記者站站長,后又任山東記者站站長。
1998年初春,我到山東煙臺市采訪。改革開放前期在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粗放發展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如何破解?我在煙臺深入農村采訪一個多月,給出答案:從粗放到精準,這是必須的轉變。那時精準還是個陌生詞。
正是大櫻桃成熟的季節,當時和新聞科幾位同志跑遍了煙臺與農業有關的所有縣市。我們認識到中國農業存在一個大問題就是粗放,精準將是未來一個大趨勢。我們一邊采訪,一邊到處談精準。
什么是“精準農業”呢?精準農業就是以高科技為支撐,包括精準種子、精準水利、精準管理等的現代農業。我們給老百姓講精準后,老百姓一聽就明白了,就介紹說:“我這個就是精準,我種的這個西瓜,就是精準,通過苗、葉子的管理,西瓜大約長到多大,這是精準的。”當時去海陽采訪,老百姓說套袋子后蘋果的色澤好,蟲害少,個大。過去施肥是把肥推到地里一撒了事,至于缺氮肥還是缺磷肥不清楚,精準施肥則通過對土地的測試,缺什么補什么。很多地方還是大水漫灌,浪費了,煙臺那時就實施微灌、滴灌等,都是很精準的。過去地里下多少種呢?沒有數,長出苗來,再薅掉多余的,費時費力。到了萊陽采訪,看到他們進口了一個設備,下種用毫米計算,非常精準。
下了很大功夫,寫出15000多字的《精準農業在煙臺》(上中下)。《人民日報》1998年7月16日以《精準的魅力》為題開始刊登,《光明日報》1998年7月14日以《精準農業一條必由之路》為題刊發),《經濟日報》1998年6月14日以《精準農業:21世紀中國農業的必然選擇》為題近整版刊出。尤其是《經濟日報》《大眾日報》《煙臺日報》,中央、省、市三家黨報是同一天刊出,讓大家感覺三級黨報都在宣傳精準農業,這是一個大趨勢,一下子轟動了,當時全國各地來參觀的非常多,形成了很大影響力。應該說對中國農業向現代化的邁進,精準農業起到了較大的引領作用。
經濟日報社與煙臺市委、市政府在煙臺聯合舉辦“精準農業高層專家研討會”,請來一批在全國很有影響的農業專家。當時韓俊(現為吉林省省長)也參加了這個研討會。《經濟日報》整版刊登專家發言,反響強烈。
那時精準農業的概念,確實是生疏的。有位專家問什么是精準農業。主持會議的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馮并(后來成為總編輯)開玩笑說:“管斌,看你寫的稿子,連專家都不熟悉精準農業,你先講講吧……”
精準農業不過時。今天,科技更加發展,如果精準農業是只鳥的話,現在的科技就為其插上更強勁的雙翼,可以說,如今推動精準農業更是時候。
到2004年,精準這個詞,還是個冷詞,為了“加熱”,我到濟南鋼鐵廠采訪。忙乎了兩個月,寫出了13000字的《濟鋼的精準之路》,對精準管理進行了提煉和概括。2005年2月24日,在庹震總編輯(現為人民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的安排下,《經濟日報》整版推出。《濟南日報》全文刊發。
濟鋼通過職代會的形式,把精準定為企業管理理念的要素之一。但企業內部也還有不同看法:“我們是搞鋼鐵的,粗老笨重,弄什么精準。”后來,煤氣泄漏,差點出大事,時任總經理李長順在大會上說:“煤氣泄漏,報警閥失靈,聞到味了,才緊急采取措施,如果再拖延,引起爆炸,后果不堪設想。報警閥都失靈,管理這么不精準!我們不講精準,不抓精準,行嗎?”
時任濟南市委書記姜大明、市長鮑志強很重視濟鋼的精準管理經驗,濟南市委、市政府作出全市向濟鋼學習的決定,2005年3月31日,《經濟日報》發表《濟南全城學“精準”》的反響報道。
《經濟日報》為進一步推動濟鋼的精準管理,還發了參考報道。濟鋼經驗引起中央領導關注,濟鋼成為全國典型。
我在采寫過程中,深深感到,精準,不僅農業、工業需要,而且很多領域都需要。于是2005年,發出評論《精準之路,希望之光》,文中說:“精準之路,就是我們的希望之路,勝利之路。我們的民族需要精準,中國需要精準!”
“精準扶貧”最早是在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為國家大戰略。
如今,精準已成熱詞!
和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涵。管子最早提出和諧,他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經濟學家。管子說:“和合故能諧。”
古今中外,失衡都是最容易引爆社會不安定的導火索。我作為長期派駐地方的記者,很多時間在基層調研,了解很多現實的情況。在看到輝煌的同時,也看到了發展不平衡帶來的矛盾。切實感到經濟需要和諧運行、企業需要和諧管理、社會需要和諧相處。
為檢驗和諧管理效果,我在一個三星級酒店潤華世紀酒店搞實驗。1999年,我設計了員工與員工的和諧、員工與顧客的和諧、員工與社會的和諧等多方面的管理要素,義務指導企業推行和諧管理,一年大見成效。然后,我寫出深度報道,在2000年12月21日的《經濟日報》發出《一樓“和”氣興潤華》。報道引起多方面關注。山東大學管理學教授將其作為重要酒店管理案例,跟蹤調研。
2003年,時任濟南市委常委、秘書長許立全(后來成為省政協副主席)與我看了玉清湖水庫和趵突泉公園的小鳥,鳥在增多。希望我為濟南寫篇報道。我由這人與自然的和諧,多方面地思考和諧內涵,決定從和諧的角度,寫篇深度報道。我寫出了15000多字的《和諧濟南》,以構建和諧社會為主要內容,兼及和諧經濟、和諧生態。許立全與時任濟南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良(現任山東省人大副主任)聯手,積極推動報道的發表。
2003年底《經濟日報》分3次登出,2004年1月7日《濟南日報》用一個半版推出,2004年秋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對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戰略部署。濟南,成為在地名前加上和諧進行報道的最早的城市,《經濟日報》成為較早對構建和諧社會進行深度報道的中央媒體,體現了央媒的前瞻性和輿論引導的主動性。
我進一步關注和諧、研究和諧,推出80多萬字《和諧管理之道》(獲華東優秀圖書獎)和30多萬字的《和諧圓道》兩部論著,成為系統闡述和諧管理的圖書。

□ 2018年6月,管斌參加上合組織青島峰會采訪時留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令世界矚目。但在社會轉型、思想多元的背景下,道德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管仲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不能物質豐富了而精神空虛,如何打牢道德的地基?
走雷鋒之路,行成德之道,把弘揚雷鋒精神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
我遇到了一位當年雷鋒學習的好榜樣劉成德老人。他家是濟南的,1937年生人,曾在沈陽軍區當兵,和雷鋒是一個部隊的。當年劉成德在海上救了14名戰友,榮立二等功,成為英雄,雷鋒給他題詞:親愛的劉成德戰友,您是我永遠學習的好榜樣。這個老人的可貴之處是他用一生來學雷鋒,成為全國學雷鋒的好榜樣。我在采訪過程中順著這個線索開始走近雷鋒。
雷鋒是1962年8月15日犧牲的,1963年毛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對雷鋒的報道已有很多,關于雷鋒精神的書也已出版了很多。我怎樣突破?
2012年的四、五月,我在辦公室里思考著如何寫好雷鋒、寫好劉成德?屋里有一盆小葉發財樹,這個樹離窗臺有一米來遠,我突然發現有一個小小的蜘蛛,一邊搭到葉子上,一邊搭到窗戶上結蜘蛛網。這個蜘蛛網當時給了我啟發。8000年前,伏羲通過觀察蜘蛛,發明了人類的第一張漁網。蜘蛛8000年前在黃河的上游織網,啟發伏羲為人類結成了第一張漁網,8000年后在黃河的下游又織了一張小小的網。后來我想我們這個國家,甚至全人類,需要一張道德的網,需要一張德網,我一下子開竅了。我把雷鋒精神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與中國紅色革命文明結合起來的大背景上來寫。我寫了10萬字,題目《成德之道》,是用紀實的手法從這一角度寫的第一人。

□ 管斌在山東壽光市三元朱村采訪村支書王樂義。(常德寶/攝)
2012年10月1日,《領導科學報》推出“學習雷鋒好榜樣,喜迎黨的十八大”特刊,用28個版發表了《成德之道》,并在“編者按”中指出:“成德之道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道,雷鋒精神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
時任經濟日報社總編輯張小影對這篇稿件很重視,提了修改意見,讓我刪減到2萬字。2013年3月2日,《經濟日報》用4個彩版刊登長篇通訊《成德之道》。2013年第10期《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作品獲《經濟日報》總編獎一等獎。
2013年底,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我寫的30萬字長篇紀實《成德之道》,此書榮獲出版界最高獎之一中華優秀出版物獎。
我把宣傳雷鋒、研究雷鋒與學習雷鋒結合起來。
我個人出資設立“管仲獎學金”;把《成德之道》的獎金全部捐出;將《成德之道》的5萬元稿費贈送給劉成德老人。我長期資助一些困難學生。個人購買《成德之道》達5000多冊,贈送給小學、中學、大學、沂蒙老區。多年來,為大學、機關、企業等作報告,宣講雷鋒精神,達100多場次。《中國建材報》在“時代楷模”欄目,推出重頭文章《新聞界的“活雷鋒”》,報道了我的事跡。
2017年6月,寧夏省委宣傳部與寧夏日報策劃、組織,邀請長江韜奮獎獲得者赴寧采風。我參加了這次活動,來去9天。
1996年,福建成立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由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為組長、19個省直機關為成員單位。他提出的“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的指導原則,成為“閩寧模式”的靈魂。
西海固曾與甘肅河西、定西并稱為“三西”,這“三西”成為“中國最貧困地區”的代名詞。
“隴中苦瘠甲于天下!”——清朝陜甘總督左宗棠身臨其境,一聲長嘆。
“不具備人類生存基本條件!”——30多年前,來此考察的聯合國專家,搖頭嘆息。
寧夏有些地方根本不具備人生存的條件,對此,習近平提出了搬遷移民。有了這一決策,后來建了160個移民村,閩寧村發展成閩寧鎮。
閩寧鎮已經成為我國貧困地區通過對口扶貧協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成為對口扶貧協作“閩寧模式”的一個樣板。當年他們人均收入只有500多元,現在閩寧鎮的老百姓人均收入超過1萬多元。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閩寧鎮的巨變,很是感慨。他深情回憶了20年前在福建工作時直接推動閩寧合作的情景。他高興地說:“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
習近平總書記說:“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這就是一條安寧之道。
我用了3個月,寫出3萬字的《安寧之道》。我是用電腦寫稿的,摘記些資料,隨時記下碎片靈感,我習慣用筆寫在紙上。為了這篇稿子,用完了50多支碳素筆。末了累得眼也腫了,臉也腫了。
《安寧之道》是在寫天道、地道、人道,實際是在寫習總書記的治國之道。報道體現了天寧、地寧、人寧、心寧。在寫天地之寧時,又注重從生態道德的角度寫,獨家提出生態友德的概念。
我們的總編輯傅華(現為新華社總編輯)看了我3萬多字的稿件后說:“你把稿子改到2萬字之內,報紙一次發出。”
我改好稿子后,《經濟日報》用3個整版推出,產生了較大反響。
在傅華總編輯辦公室,他對我說:“你不用管報社對記者發稿量的統計,這對你沒意義,對報社也沒意義。你只管遇到好題材時,下功夫寫好,需要一個版我給你一個版,需要兩個版,我給你兩個版,需要三個版,像這次一樣,我照樣給你三個版。你需要在山東采寫,就在山東,需要到別的省采寫,那就到別的省,只管寫好就行。像《安寧之道》這樣的作品,你寫上幾篇過來,就成為你自己的品牌,同時也是報社的品牌!”
——這讓我很感動!
改革開放以來,影響全國農業的重大典型,不少來自山東。像諸城模式、壽光模式、濰坊模式,像“萊西經驗”“九間棚精神”等。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3月8日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指出“全國農業看山東”,并且殷切囑托山東,“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已提出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全國也涌現了一些好經驗,但還沒有引領全國的重大典型。“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德州撲面而來,德州春風入懷。
在德州采訪一個多月后,我定下要寫《融合之道》。
習總書記關于“三農”,關于“鄉村振興”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非常博大、系統、深刻,既有高遠的戰略,又有具體的戰術。其中有關“融合”的論述非常明確,自成體系。
比如:“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比如:“因地制宜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比如:“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比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寫《融合之道》的根本遵循。特別是總書記的“融合觀”,照亮了我的眼睛,使我發現德州,看到光明。
我在采訪札記中寫到,從小暑到小雪,從酷夏到初冬,涉及夏秋冬3個季節,歷時4個多月,5下德州,跑了10個縣市區,6易稿件,改定5萬多字長篇通訊。
采訪越深入,思考越深入,越感到鄉村振興融合化是一條必由之路!
德州走出的鄉村振興融合化路子,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振興”全面振興的路子。他們努力推動城鄉融合、產業聚合、土地整合、人才匯合、文明化合、社會和合、天人好合,這“七合”是一個整體,如北斗七星,回環互依、相映生輝。
德州“七合”形成合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這里,三農融合、三產融合、三治融合……不是某一方面的融合,是“五個振興”全面融合,是集成融合。
經濟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鄭慶東把稿子看了多遍,提出具體修改意見,要求改到2萬字以內,一次刊發。
2020年12月14日,《經濟日報》一版鋪底發2000字,加編者按,下轉兩個整版,隆重推出。報紙在采訪札記中強調:“德州的做法,是個好經驗!融合化,在鄉村振興中,不僅是一個特色,不僅是一種哲學,更是一條實際的路徑。德州鄉村振興融合化就是齊魯樣板的德州實踐。我們希望這樣的實踐,不僅山東推而廣之,而且能夠花開全國!”
《經濟日報》推出報道后,在全國引起較大反響。全國很多網站轉發,《大眾日報》全文轉發,山東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中播發摘要,《德州日報》轉發,德州電視臺連續播出,德州的各種新媒體推送。
時任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作了批示,省委副書記楊東奇作了兩次批示,李干杰省長(現為山東省委書記)見了我說:“管斌,您是真為山東出力!”。
天津一位66歲的老學者說:“《融合之道》需要反復讀,我在看了5遍之后,堅信這是篇里程碑式的作品!”原山東省委副秘書長、省農辦主任王澤厚,是在全國有影響的農業專家,他說:“《融合之道》既是寫當下,也是寫未來的,很有前瞻性。到十五年后再讀這篇報道,就會看到很多展望都變為現實!”記者需要瞭望,記者需要超前,記者需要關注時代命題,發揮輿論引領作用。我在經濟日報社的大力支持下,做了些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