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立軍

2007年,本文作者隨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調研組在上海、江蘇調研。
真沒想到,一轉眼我已退休了。
回顧新聞職業生涯,我慶幸此生,聽從內心的召喚,選擇了最熱愛的職業。
2001年7月,我成為人民政協報社的一名記者,所在的部門是民意周刊編輯部。當時,《人民政協報·民意周刊》不足百期。特別巧合的是,2021年10月11日,我55歲生日那天,民意周刊正好出版第1000期。
我已經與她共同度過整整20年。如今離開,有著多少的不舍,不想述說,更不忍回味。
在此,先介紹一下人民政協報的民意周刊。民意周刊創刊于2000年1月3日,隨著新世紀的到來而誕生。民意周刊的前身是《人民政協報》的社會周刊,為了更集中宣傳廣大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三大職能和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立足統戰、面向社會,更加貼近百姓、貼近基層,報社決定創辦民意周刊,每周一期,每期3塊版面,星期一出版。
從民意周刊的編輯、記者到責任編輯再到主編崗位,“民意”這兩個字在心里是怎樣的厚重,讓我難以用語言表達,以至于每次面對她時,總感到誠惶誠恐,而又珍愛無比。
至今還記得,2001年的冬日,我剛到報社工作不久,在趙公口(人民政協報社曾經的辦公地點)簡陋的辦公室里,三位裹著厚厚棉襖的西北農民走了進來,他們把一面錦旗贈送給當時的民意周刊主編、也是第一任民意周刊主編解路明,并不斷說著“感謝人民政協報、感謝民意周刊”。三位農民中的一位是陜西省合陽縣政協委員莊農,這位農民身份的政協委員曾向民意周刊投來一封不足500字的信件,呼吁盡快兌現農民存在農村合作基金會的“血汗錢”“養命錢”。來信在民意周刊編發后,合陽縣有關領導和部門高度重視,做了大量工作,很快農民的股金開始陸續得到兌付。當地農民委托莊農委員帶著錦旗千里迢迢來到北京,向民意周刊表示謝意。望著農民們質樸而真切的目光,讓我第一次感到作為一名記者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更體會到作為民意周刊編輯記者所應承擔的光榮使命。多年來,民意周刊通過刊登并報道最真實的社情民意,切實幫助群眾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和問題。
在我的記者生涯中,印象最深、最有故事的,是兩次深入基層的采訪報道。
2005年4月中旬,河北省正定縣政協委員尹沫獨自一人專程來到人民政協報社,說要反映問題,報社同事把他帶到了民意周刊。當時,我正在辦公室,尹沫委員將一份由正定縣政協委員傅志偉起草、106名縣政協委員聯合簽名的提案交到我的手中。
河北正定縣城和省城相距僅15公里。然而,自2002年107國道正定大橋段修繕完工后,這條進入正定的咽喉要道上就設立了一個收費站,人為地將正定與省會石家莊割裂。與此同時,正定其他通往省城的道路被人為封堵,收費站附近村莊的鄉村大道也都設立了路卡,阻止車輛通行,迫使所有車輛必須通過收費站交錢才能進出正定縣,嚴重影響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縣域經濟發展。為此,尹沫委員和另一名縣政協委員傅志偉經過幾個月的調研形成了這份提案,并提交到當年正定縣政協全會。會議期間,有106名委員在這份提案上簽名。
我當時判斷,這是一條很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也是最需要媒體關注的民意呼聲,立即就向尹沫委員表示要去采訪。過了一兩天時間,我就來到正定縣進行了實地調查和采訪,并很快撰寫深度報道《這個收費站太霸道》刊登在民意周刊上。之后,又進行多次的跟蹤報道。與此同時,尹沫和傅志偉等正定縣政協委員們更是為拆除這個收費站,不斷執著地努力著,履行著作為政協委員應盡的職責。
報道刊出后,尹沫委員曾受到不小的壓力,縣里個別領導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但他說:“為了正定的發展,為了正定的百姓,也為我自己的良心,這樣做,我無怨無悔?!?/p>
終于,在2008年4月22日凌晨,正定收費站正式拆除,為了慶祝這個盼望許久的日子,正定縣不少群眾在深夜放起煙花爆竹表示慶賀。
此次報道經歷,政協委員們為民鼓呼的執著精神讓我深深感動。委員履職與新聞報道相結合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也使我深切感受到,人民政協在反映社情民意、關注百姓切身利益、督促政府更好地改進工作方面是大有作為的。身為人民政協報民意周刊的編輯記者要以反映委員聲音、百姓聲音為己任,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不辱我們的使命。
2006年五一前夕,人民政協報社辦公室收到了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某鄉村民賈某民、張某環發來的一份求救傳真。傳真上寫到,他們的孩子賈小峰(化名)、張小明(化名)和其他13個小孩,于2006年2月18日被河南省某地一村民騙到河北省高碑店市某鄉的三個村民的箱包家庭作坊里打工。孩子們還小,才十四五歲,每天被迫工作十多個小時,受不了,偷偷打電話說想回家……“請救救孩子……”后面附有求救人的電話。
出于記者的職業敏感,我馬上打電話與賈某民、張某環取得了聯系。他們告訴我,他們接到孩子們偷偷打來的電話后,馬上前往老板家接孩子,但卻被打了出來,無奈之下只能求助媒體。我當即約定第二天與他們一同前往解救孩子。
出于對自身安全的考慮,也是希望引起當地政府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出發前,我先打電話與河北省高碑店市宣傳部門聯系,請他們配合采訪。經溝通后,4月29日,我們來到了孩子打工地方的鄉派出所,派出所將賈小峰和張小明,以及兩家私人作坊老板等村民都叫到派出所。
這其中發生了一些小插曲。當時不管是村民還是政府公職人員法治觀念都比較欠缺,可能看到我是一個人去的,還是個女記者,一開始不管是派出所工作人員還是當地村民對我都很不在乎。我對他們說,雇傭童工是違法的,派出所指導員竟然說不能都合法,都合法了當地還怎么發展經濟。當賈某民與張某環想帶走兒子時,幾個村民竟然當著派出所民警的面要打人,場面一度很混亂。當時我就急了。我并沒有針對村民發火,而是直接針對派出所指導員,我特別激動,可以說是義憤填膺,我指著指導員大聲地說:“你們身為公職人員,不僅不制止這種違法行為,還包庇他們,這是嚴重的失職瀆職,我要把今天看到聽到的都寫出來……”幾句話,一下子把混亂局面控制住了。
村民們看到我只針對指導員發火,可能也怕給指導員帶來不良影響,都趕忙上來勸我,連說都是他們的錯,與派出所沒關系……接下來,就比較順利了,經過簡單談判,派出所和作坊老板同意兩位父親接走孩子。我本來想把其他13個孩子都接出來。但派出所堅持要家長或政府出面來領才可以,我只能作罷。
這年五一期間,我在家把稿子寫了出來。五一節一過,就在民意周刊刊發了《不容忽視的童工現象》,同時聯系了河南方面的勞動部門,勞動部門出面后很快把打工的孩子都接回了家。
事后,孩子們的家長集體寫了感謝信發給報社,還特意派代表來報社給我送了錦旗。家長們告訴我,他們當時給各大媒體都發了求救傳真,但只有我一個人與他們取得聯系。事后,有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跟蹤報道,也采訪了返家的孩子們。

□ 2005年,本文作者在新疆喀什老城采訪時,與當地小朋友合影。
從2008年開始,我擔任民意周刊主編。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2013年至2015年我們連續三年對“建筑業農民工工傷保險難”進行的系列報道。在我看來,這是政協民主監督與媒體輿論監督相結合的一個成功范例。而在學者眼里,則將之上升為“協商民主”的高度。聽同事說,清華大學一位從事政協理論研究的政治學教授在授課時,經常會提及這一案例,稱之為人民政協“全過程協商”的一個完整而又完美的案例。
事情要追溯到2013年年初。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藍收到單位同事轉交的一份題為《無約束的資本,傷不起的工人》的調研報告,報告由一個專門幫助建筑工人工傷維權的公益組織所撰寫,主要反映建筑業農民工職業安全與職業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報告中所披露的建筑工人工傷維權之路的艱難曲折讓李藍倍感震驚,他當時就決定“要為他們發聲”。于是,在不久后召開的2013年全國兩會上,李藍和宋鎮豪委員聯名提交了《關于國家應重視建筑業農民工的工傷醫保問題的提案》,他們在提案中寫道:“‘工傷拒賠’是一種性質和后果都遠比‘惡意欠薪’更為嚴重的惡意行為。遭受‘工傷拒賠’的農民工不僅經濟受損,其人身遭受傷害的后果更是難以用金錢來彌補。”
對于民意周刊而言,各級政協委員的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一直是我們發現新聞線索和策劃重要選題的“富礦”。
轉眼到了2013年年底,我和同事在當年的委員提案庫里尋找選題時,發現了李藍委員的這件提案。我當即就把這一選題布置給了周刊的記者韓柳潔,讓她一要與委員聯系,二要與公益機構聯系,三要采訪到具體遭遇工傷的建筑工人,用事實說話。韓柳潔是一名非常有靈氣而且勤奮的記者,她很快把有關內容都采訪到位,素材極為豐富。2013年12月9日,《人民政協報》民意周刊刊登了深度報道《傷不起的建筑工人》,充分揭示了工傷后建筑工人這一群體的維權難題及生存困境。
這篇報道引起了時任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的高度重視,專門做出批示,指示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對此進行專題調研,弄清主要問題,找準癥結所在,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有力、有效維護工傷工人合法權益的建議。
經過一年時間,全國政協通過開展專題調研、雙周協商座談會等形式,推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全國總工會等4部門于2014年12月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建筑業工傷保險工作的意見》(人社部發[2014]103號,簡稱“103號文件”)。2015年3月,人社部決定開展建筑業“同舟計劃”——建筑業工傷保險專項擴面行動,要求用3年左右時間,全面推進建筑業從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
從關注建筑工人的工傷維權困境到使之成為全國政協專題調研和雙周協商座談會議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協調督促相關部門出臺部門規章,這正是全國政協從實際工作出發,提高調查研究能力的體現。而這個過程中,民意周刊記者全程參與,寫了一系列新聞報道。該系列和連續報道獲得2014年第二十一屆全國政協好新聞一等獎。
“103號文件”的出臺,并不意味著4000萬建筑工人工傷保險難問題就迎刃而解。具體到很多受工傷的工人個體,并沒有享受到文件的紅利,一些工人繼續向民意周刊記者反映,他們拿著“103號文件”找政府,政府都回避說,雖然出臺文件,但當地并沒有出臺配套措施,很多建筑工人的工傷問題仍然解決不了。2015年5月11日,人民政協報民意周刊以《建筑工傷保障〈意見〉應及時落地》為題,用真人實事反映“103號文件”落實中出現的問題,表達工人們的期盼。文章再次引起俞正聲主席的重視,并批示全國政協社法委繼續關注這一問題。
隨后,全國政協社法委連續幾個月赴多個省份就“進一步做好建筑業工傷保險工作”開展監督性調研,重點監督“103號文件”落實情況。作為民意周刊主編,全國政協還邀請我全程參與調研,了解調研情況,我也因此撰寫多篇新聞報道,推動解決好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問題,使保障建筑業農民工工傷保險權益的制度更加完善。
20年,我的民意故事還有很多,撰寫的新聞報道如果出本書,會是很厚的一本書。我在大學學的是法律,但當記者是我從小的夢想,沒想到在人到中年的時候,真的實現了當記者的夢想。
也許因為不是新聞專業出身的原因吧,自己的職業生涯雖能講出不少故事,但卻沒能從理論上加以總結。雖然沒有參評過高級職稱和中國新聞獎。但我并不覺得有什么遺憾。因為,20年寫民意,使我擁有了豐富的人生體驗,實現了自我價值。
我感恩我從事的職業,并始終認為自己是最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