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繼強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四川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綠色低碳產業協同發展,加快推進國家天然氣(頁巖氣)千億立方米級產能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構建成渝“電走廊”“氫走廊”“智行走廊”等。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兩周年之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四次會議也提出要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路子,協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共建“綠色經濟圈”。
展現大國擔當,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形勢緊迫,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一場嚴峻大考,全世界共同面臨人類需求無限性與地球資源有限性的巨大矛盾,生存與發展成為共性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協同行動、攜手應對。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對國際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使命擔當,為全球能源與氣候治理合作注入了強大動力,為世界創造了巨大的綠色低碳發展機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貢獻了中國力量。在新發展階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對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意義。
發動創新引擎,迎接碳中和科技革命。碳達峰是具體的近期目標,碳中和是中長期的遠景目標,要科學設定碳達峰目標,爭取盡早達峰、努力削峰,給碳中和留下更大空間,也要從現在開始同步采取碳中和措施并逐步轉移到碳中和。實現碳中和是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目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任務艱巨繁重,傳統產業占比依然較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尚未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產業鏈供應鏈還處于向中高端邁進的重要關口,無論是實現“雙碳”目標還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其實現路徑都是一致的,都需要先進的設備、技術、工藝的投入。實現碳中和是一場科技賽跑,技術為王、創新為本是取得勝利的不二法寶。在這一過程中更高的要求會倒逼科技創新,并在新的領域上實現技術進步,激勵人類在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中取得新突破。因此,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強我國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持續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將加快形成綠色經濟新動能和可持續增長極,清潔能源、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科技金融、新能源汽車、大數據等綠色產業將以實現“雙碳”目標為契機,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在新的科技革命中搶占先機。
厚植發展優勢,實現清潔能源跨越發展。我國豐富的風、光、地熱資源,尤其是西部的風、光資源,是我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最大底氣。成渝地區作為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自然生態本底良好,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具備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擁有建設成為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全國優勢產業的廣闊空間。四川省作為清潔能源大省,是全國最大的水電基地,水電裝機和發電量、天然氣產量都是全國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全國優質清潔能源基地和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應當充分發揮四川在清潔能源方面的優勢,重點聚焦清潔能源領域,將清潔能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推動清潔能源生產、支撐、應用全鏈條優勢重塑和價值躍升,培育形成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科技含量高、產出效益好、發展可持續的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群,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道路上搶占先機,實現跨越發展,走出一條服務國家戰略全局、支撐四川未來發展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特別是隨著“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的深化拓展以及成都都市圈的建設,成都與德陽、眉山、資陽在同城化發展中共同推動重點產業發展,強化對上爭取和城際銜接,共同謀劃實施一批具有引領性、標志性的產業化重大項目,探索實施“總部+基地”“研發+生產”“中心+網絡”的發展模式,協同打造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等重點產業集群,協同布局鋰電材料、晶硅光伏、清潔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大數據等綠色產業,共同打造成渝“電走廊”“氫走廊”“智行走廊”,構建協同合作的產業生態圈。同時,要加強與重慶的區域合作,持續推進綠色市場一體化,進一步消除區域壁壘,發揮區域地理優勢,積極重構綠色產業鏈,打造先進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高端服務業等;與區域內綠色資源、低碳能源優勢互補,推動區域內深度合作,助推川渝企業“走出去”;聯合重慶制定實現“雙碳”目標的相關規劃,加快實現綠色制度的銜接與協調,縮短區域內政策、目標的距離,建立統一的綠色技術標準與規范,推動綠色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起步扎實、開局良好,現在正是從嶄露頭角到全面起勢的關鍵階段。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重要時刻,成渝地區人民正在熱火朝天地加快建設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一幅青山常在、綠水長流、高品質宜居地的壯美畫卷也徐徐鋪展開來。在未來,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注重體現區域優勢和特色,唱好綠色發展“雙城記”、共建“綠色經濟圈”,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將成為巴蜀大地上的新時代最強音。(作者系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執行官、首席研究員)(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