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清晨,漫步在成都市成華區跳蹬河街道杉板橋社區內的沙河城市·麻石煙云公園,或舒展筋骨鍛煉身體,樂享綠色美好宜居生活;或駐足觀看散落在公園四處靜靜訴說著近代東郊輝煌的工業記憶,感受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的公園城市慢生活。
午后,約上三五好友,或走進毗鄰公園的東郊記憶音樂廣場,觀看一場精彩的川劇變臉演出;或在特色街區尋一處靜謐雅致的書屋,喝著咖啡悠閑地看一本喜愛的書;抑或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看一場攝影展,感受濃濃的藝術氛圍。
地處東郊記憶藝術區核心位置,杉板橋社區在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建設過程中,通過深挖當地文化資源,完善公共文化“硬件”設施,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用文化藝術為社區治理賦能。日益豐富的高品質文化生活服務,成為轄區居民觸手可及的幸福。
文化服務送到“家門口”
近期,剛大學畢業的劉希常泡在杉板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的品讀書院暢游書海。對她來說,在正式上班前的這段時間很寶貴,“十分鐘左右就能從家里到書院享受安靜的閱讀時光,還能參加各種有趣的文化活動,真是太好了。”劉希表示。
品讀書院極具藝術感的階梯式空間設計,打破了傳統的閱讀空間形式,讓來此打卡閱讀的人有了新體驗。杉板橋社區黨委書記陳嵐介紹,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書院上層空間為青年群體、高素質人群提供哲思類、成長性書籍;下層空間則擺放了適合小朋友和家長閱讀的書籍,社區居民晚上或假期可以帶小朋友來這里參加親子閱讀活動。
對杉板橋社區而言,品讀書院只是社區為轄區居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陣地的舉措之一。使用面積3100多平方米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還設置有創客工坊、VR有聲微黨校、鄰里藝術中心、老東郊—新成華文化藝術展區及沉浸式體驗館等空間場景,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文化服務。
“硬件”持續提升,活動也豐富多彩。舉行杉板橋愛樂童聲合唱團納新會、開展共讀哲學啟蒙童書《小王子》系列主題活動、開設干花制作課程、進行陶瓷手繪DIY……為推動高雅藝術進社區,每周“杉板橋社區”微信公眾號都會發布一些活動,通過免費和低償兩種形式,為轄區居民提供“家門口”的高品質文化生活服務。
“帶小孩來參加親子手工制作,不僅能提高小朋友動手能力和審美素養,還能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客工坊活動現場,社區居民劉女士表示,社區開展的體驗活動非常有意義。
合唱團彩排、居民禮儀形體培訓、養生美學體驗課……走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的鄰里藝術中心,活動安排表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各個時間段的文化活動安排。“我們每周一和周五上午9點到12點,都要到鄰里藝術中心進行合唱彩排,讓我們這群愛好合唱的老人有了精神寄托。”社區居民黃阿姨對鄰里中心免費對外開放的做法非常高興,她覺得這讓轄區居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共辦活動推出“文化大餐”
2021年12月24日,由四川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成都市成華區委宣傳部主辦的“成華·東郊記憶中外攝影日”收官活動——“City walk城市圖鑒”在杉板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拉開帷幕,近百幅圖片通過攝影展與市民見面。
承辦此次活動的四川友城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項目負責人胡佳麗告訴記者,作為成華區引進落地到杉板橋社區的社會組織,四川友城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會不定期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讓轄區居民和產業人群就近享受“文化大餐”。
“通過一幅幅超越時空的攝影作品,讓我們體會到不同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態,感受一座城市的溫度和鮮活的生命力,同時也帶給我們歷史、地理、人文、風俗、美食等各方面的豐富知識。”居民感嘆,“家門口”就可以免費觀展,每年還可以聽幾場音樂會,社區“文藝范兒”十足。
依托東郊記憶,杉板橋社區吸引各類文創產業集群發展,有各類企業1368家,是集居住和產業為一體的新型城市社區。社區服務人群近10萬人,既有在地居民,也有“潮汐式”上下班產業人群;既有外籍人士,也有外來游客。
在陳嵐看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除了通過提升“硬件”設施,讓轄區居民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務,還應充分鏈接社會資源,豐富轄區駐地企業從業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
2021年12月25日,經過半年的籌備與醞釀,“杉板薈民圈”黨建聯盟發起的區域社企聯盟籃球交流聯賽正式拉開序幕。比賽吸引了包括成華區人民法院、交警五分局、跳蹬河派出所等多家轄區單位以及四川觀堂建筑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徽商銀行等在地企業的積極參與。
“在這里,籃球賽不僅是一場展示精神風貌的比賽,更是一道社區各方資源交流的橋梁,讓我們這群有著共同愛好的人樂享健康生活,也拉進了各成員單位的距離,真正感覺到社區就是一個大家庭。”四川觀堂建筑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活動領隊李亞洲表示。
“成立社區黨建聯盟,共辦文體活動,是社區為轄區企業從業人群提供文化服務的有益探索。”陳嵐介紹,通過引進社會組織,以策劃活動為抓手,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讓轄區居民和企業員工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也進一步促進轄區單位與居民在杉板橋社區國際化品牌建設下多元融合。(責編/蔣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