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毅
(南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廣西 南寧 530221)
“南寧渠道”原稱“南寧走廊”,[1]2007年10月27日,由東盟秘書長王景榮率先提出。[2]2008年后改稱“南寧渠道”。報刊最早見于2008年10月17日《瞭望新聞周刊》中《中國—東盟“南寧渠道”5年》一文。由于尚未有官方確認的定義,人們對“南寧渠道”的認識不盡相同[3]。筆者概括歷史資料文獻,客觀回顧南寧發展及“南寧渠道”發展變化過程,探索南寧發展對“南寧渠道”的客觀影響。
南寧地處嶺南,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自秦朝納入中國版圖,至今已有2200年歷史。從現存的史籍資料看,古代南寧因其所處的軍事、戰略位置而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重點建設。其中,根據政治影響程度,古代南寧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開發階段、初步發展階段,以及初步繁榮階段。
公元前218年前后,秦朝第一次南征嶺南失敗。公元前214年,秦朝修通靈渠,解決后援與給養問題,得以征服嶺南。因此,“靈渠的鑿通在秦統一嶺南中起了決定性作用”。[4]秦漢時期,封建王朝出于政治、軍事目的,不斷強化嶺南地區交通建設及戰略要點控制,形成以軍事據點為基點,集軍事、交通、物貿于一體的“新道”,如“牂牁道”[5]“馬援故道”[6]等。廣西境內三條道路尤為重要,[7]第一條是湘漓水道,“自湖南零陵溯湘江而上,經靈渠,入漓江,經桂江至蒼梧,沿郁江入北流江,轉陸行入南流江,可至合浦出海”,[8]是“馬援故道”陸上主線部分;第二條是紅水河水道,即南夷道—牂牁道線,即“自僰道(宜賓)指牂柯江”,[9]順北盤江、南盤江—紅水河—郁江,再至合浦,或沿西江直下南海(即《漢書》所載的“蜀枸醬”的民間商貿道路),“成為聯系巴蜀滇黔與嶺南乃至直下南海的主要通道之一”;[10]第三條是西江—左江和右江水道(“馬援故道”支線,“橫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當馬援南征時,亦經此地。”[11]至今仍有遺址或民間活動佐證①據《橫縣縣志》第609頁記載(橫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日出版),每年農歷四月十四日,橫縣群眾在縣城東北部30多公里的伏波灘伏波廟舉辦廟會,附近靈山縣、浦北縣、貴縣(今貴港市)群眾逾萬人參加。另據《邕寧縣志》(民國26年版)第1676頁記載,邕寧縣安塞門外江西岸,唐武帝初建伏波廟,祀漢伏波將軍馬援。),是聯系甌駱地區、中南半島陸上交通和民間商貿要道。漢元鼎六年(前111),在沿線設置安廣縣(今南寧市邕寧區、橫州市一帶)、增食縣(今隆安縣一帶)。[12]南寧因踞控左右江,深入甌駱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成為中原封建勢力深入百越的軍事據點之一。②2009年,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寧市左右江交匯一帶三江口附近發現漢代疑似軍事據點遺址,尚未進行地下挖掘。“秦漢時期新修和改建的道路,雖然是出于政治上和軍事上的目的……帶動了廣西早期市鎮、港埠的興起與繁榮……古道上形成的居民點往往是當地的軍事要地和經濟中心。”[13]“及至元鼎六年(公元年111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迫不及待地開通一條從北部灣的合浦郡出發,與西方往來的海洋通道。于是,北部灣地區一躍成為漢朝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合浦港便成為這一航線的始發港”。[14]是時,南寧大部隸屬漢合浦縣,是漢代合浦港重要的貿易支點,“合蒲(案合浦),即其(合浦郡)一縣,今邕寧、玉林、橫縣、博白、陸川、北流、容縣,及廣東合浦、欽縣、防城、靈山、廉江、望溪諸縣皆是,后漢三國并同”[15]。
三國兩晉時期,北方戰亂頻繁,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從中原地區向東南部轉移。公元217年,東吳政權將交州刺史部從廣信(今梧州)遷至番禺。226年,再分設交州(今越南河內)、廣州2個刺史部。“及吳孫權時,遣宣化(一說南寧最早設縣名)從事朱應、中郎康泰通(海南諸國)焉,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因立傳記……(海南諸國)航海歲至,逾于前代矣。”[16]公元318年,南寧設為晉興郡(相當于今地市級),“晉元帝分郁林郡領方縣地,立為晉興郡,乃今之州矣。到隋而郡廢,以其地入簡州”。[17]
隋唐時期,經濟重心進一步向東南方轉移,合浦港因航道日漸堵塞,海上大宗貨物貿易中心逐漸轉移至廣州,“嘗聞之舶商日:‘自廣州而東,其海易行;自廣州而西,其海難行;自欽廉而西,則尤為難行。’”[18]陸上修通邕州(今南寧)通往桂州(今桂林)驛傳體系,邕州至交州、邕州至云南的通道,“廣西驛道的修筑從桂東北、桂東南地區逐漸向桂中和桂西地區擴展……形成經桂州(今桂林)、邕州、梧州等幾個中心城市為支點,輻射四方的水陸交通網絡……從邕州沿馬援故道至瀼州(今上思縣附近),再到衤錄州(今越南諒山市附近)、交州,可水陸并行……邕州至善闡府(今昆明)水路共47日程,再經11日程可到羊苴咩(今云南大理)”。[19]“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原林郡之宣化縣置南晉州,轄宣化縣,治今南寧市青秀中山街道一帶,是為今南寧市城區屬地地方最高行政建制之始……貞觀六年(632年),南晉州因其州西南有邕溪水而更名邕州,為邕州都督府,這是南寧成為桂西南行政中心的開始……咸通三年(862年),分嶺南為兩道節度,以廣州為嶺南東道,邕州為嶺南西道,治邕州……這是南寧相當于今省級政權治所開始(南漢時復為邕州)”,[20]南寧成為桂西南行政中心、嶺南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之一。見圖1。
兩宋時期,安南(今越南)獨立立國,南寧成為邊疆前沿,戰略地位陡然上升。見圖1:南宋時期邕州區位示意圖。為維護邊疆穩定,朝廷扶持廣西發展,給予財政或稅收補助,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總計諸處贍給廣西,凡一百一十余萬緡。祖宗蓋以廣右西南二邊,接近化外,養兵積威,不可不素具,故使常有余力也。”[21]“桂南地區出現了橫山博易場、永平寨博易場和欽州博易場三個大型博易場,是當時西南地區的重要集鎮與安南貿易的國際市鎮。”[22]“交人日以名香、犀象、金銀、鹽、錢,與吾商易綾、錦、羅、布而去……然鹽止可易布爾。以二十五斤為一籮,布以邕州武緣縣所產狹幅者……若左江又有湳江柵,與交趾蘇茂州為鄰,亦時有少博易”[23]“紹興三年(1133年),置提舉買馬司于邕……產馬之國曰大理、自杞……。”[24]

圖1 南宋時期邕州區位示意圖
是時,“廣西沿海口岸逐漸超越交州港的地位,并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與西南地區陸上交通網絡連接的貿易港口……廣西口岸承擔并取代了交州港的海上貿易地位,成為宋代南海西部的交通與外貿樞紐”。[25]“廣西所謂的邕管地區,東可達于南宋統治中心江南,西接盛產戰馬的大理政權統治地區(今云南和貴州西部),西南鄰于安南,南部濱于海,可通海外各國。邕州背靠宋朝內地,面對大理政權和安南……成為人物薈萃,商品齊集,國內貿易與海外貿易交織的大市場。”[26]“中國通道南蠻,必由邕州橫山寨”“凡安南國及六詔、諸蠻有疆場之事,必由邕以達;而經略安撫之諮詢邊事,亦惟邕是賴。朝廷南方馬政,專在邕。邊方珍異,多聚邕矣。”“其國(安南)入貢,自昔由邕或欽入境,蓋先遣使議定,移文經略司,轉以上聞。有旨許其來,則專使上京,不然則否。”[27]“橫山寨是馬匹的重要中轉地,邕州則是控扼西南的咽喉要所”,[28]是當時海陸聯運、南來北往名副其實的中轉站和區域重鎮,大批軍需戰馬從西邊而來,大量海產品、文化書籍向西而去,各種物資通過南寧中轉各地,西南諸國朝貢通過南寧轉陸路上桂州或水路至廣州,再到汴梁或臨安。
“(元)泰定元年(1324年)邕州路改稱南寧路(取南疆安寧之意),宣化縣隸南寧路,南寧得名取于此。”[29]明初在廣西增設立譯館、衛所,強化對中南半島諸國的朝貢管理,增設“交趾云屯市舶提舉司”鞏固“安南貢道”,“設關為越南互市之所”[30]。“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明確規定安南(今越南)貢使須由憑祥入關,貢物多為金銀器皿、犀角象牙、香料紙扇等,桂越道路遂成為安南貢道。”[31]明代中葉至清初,實施海禁,南寧大規劃對外貿易停滯,但是民間貿易依然不止,“所屬思明、鎮安、龍州,與交趾接連。土民貪圖微利,潛從小路往來交易”。[32]
清代中后期,隨著西南地區開發和經濟發展,南寧在戰略地位不斷加強的前提下,發展經濟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民國年間出版的《邕寧縣志(中)》記載“然南寧上控滇黔,下達港粵,三江匯流,水陸交通頗稱便利,促其發展,亦屬易事”[33]。1876年、1885年、1897年,廣西境內北海(時歸廣東省管轄)、龍州、梧州,逐次被西方列強開辟為通商口岸,列強勢力由沿海、邊關向內陸延伸,平均每10年擇要地開辟通商口岸一個。隨著西方列強勢力不斷向內地推進,南寧日益成為列強窺視、侵吞的目標。
1899年,廣西巡撫黃槐森向清廷上奏折稱:“本年曾有德國商人潛圖購買地基……誠恐他人援梧州之例示請,又增朝廷南顧之憂”,并說:“詳察廣西通省情形,當以左江南寧府為要……統匯左右兩江,河身深闊,上控龍州,下通潯梧。又為云貴兩省商販必經之途,邊防邊防倚為轉運后路,誠為上游重鎮……早年商務極為興旺,直架潯梧而上,前明(朝)于此設關為越南互市之所”,建議:“擬請援照湖南岳州府等處成案,開作口岸”。[34]
“1907年1月,清政府照會各國公使,宣布南寧開關。并訂立《南寧開埠章程》,聲明南寧為自開商埠,外國不得設立租界。1907年3月17日,南寧關正式成立。”[35]南寧成為廣西既北海、梧州、龍州之后第四個開埠口岸,“是廣西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自開商埠”。[36]“清朝桂西南、桂西北進口商品要經過南寧轉運,云南、貴州的食鹽、糧食、硝藥、礦石山貨等,也多在南寧集散,包括越南北部部分地區的進出口商品也要經南寧轉運……大大增強了(南寧)商品吞吐量和城市的經濟吸引力和輻射能力,并通過西江交流主干道與全國范圍的流通網絡連接起來……使南寧城市的地理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奠定了南寧成為西南經濟中心的地位。”[37]“南寧雖無直接出海口,但可以分別以北海、龍州、梧州作為通道。據北海關稅務司記載:查本口物,多系輸往廣西南寧府,轉云、貴兩省銷售……南寧逐步取代桂林、柳州等傳統商業中心……南寧的商業輻射桂南與云南、貴州。南寧成為連接兩廣、港澳和東南亞的中心樞紐。”[38]以南寧關稅收為例,“1907年進出口總值為1544600關平銀,1911年則升為4700517關平銀,開放僅5年時間,對外貿易增加了兩倍;1912年南寧海關稅務司安得士報告,是年南寧進出口貨物共值關平銀6250277萬兩,比上一年增加25%。”[39]“商埠強勁的經濟輻射作用使市場得到了發育之后的廣西逐漸發揮起經濟發展第二階梯的作用,遠離沿海的云南和貴州兩省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四埠(北海、梧州、龍州、南寧)與沿海和國際市場發生聯系……以1907年的南寧為例,是年洋貨進口經該埠中轉共1586宗,其中,輸入廣西的只有107宗,運入貴州安順的839宗,運往云南大理的640宗”。[40]
1858年,法國聯合西班牙侵入越南南部,至1867年占領整個越南南部。1873年、1883年,法國兩次北侵,強迫越南簽訂殖民條約,把越南淪為殖民地。法國侵占越南后仍不滿足,把侵略爪牙伸向廣西、云南,引發中法戰爭。中法戰爭清廷軍事上勝利而政治上失敗,被迫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同意法國占領越南,開埠龍州通商。
在這種藩籬盡撤、強鄰逼境、邊務緊急的情況下,廣西“省會(桂林)偏在(廣西)東北一隅,同邊遠州縣相距二千多華里,鞭長莫及,政令難于推行。”[41]“1886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籌議廣西邊防,奏準將廣西提督由柳州移駐龍州,統率邊軍20營分路駐守;另設一文職太平歸順道總轄全邊各府州縣,監督海關和辦理外交。”[42]
1906年7月,兩廣總督岑春煊、廣西巡撫林紹年聯名向清廷上奏《奏移置省會以資治理》,首提遷省會于南寧。“若以南寧為省會,則當聚全省之力以治邊,改革綢繆,其勢必有順而較易者。且南寧據左江、龍州二水交匯之區,于此建置省城,西資滇、黔之貨,東通粵省之饒,遠可控御泗、色、鎮安以厚歸順之背,近可兼顧廉、欽、上思以護龍州之腋,并可資輪舶以通潯、柳,溯桂水以接平、梧,水陸四達,若網在綱,形勝利便,較之桂林僻處東北者,利害懸絕”。[43]岑春煊另奏《密陳南服籌邊大計折》,建議割廣東之欽廉以并廣西:“欽廉介乎海防、廣州灣之間,且為達南寧之捷徑,又為南寧之外翼……欽廉與桂邊如唇齒之相依,則平時自宜合一,以便布置……故固粵西必并欽廉,然后形勢全而脈絡貫”。[44]因保守的桂北籍京官唐景崇等人阻撓,8月,清廷裁決“移設廣西省會毋庸置議”。[45]
然而,隨著南寧開埠、廣西經濟重心南移,經濟因素持續影響廣西“遷省之爭”。“廣西與越南的進出口貨物也多由南寧中轉,南寧逐漸成為廣西對外貿易和航運中心及西南腹地的貿易周轉基地……南寧的工業、商業、交通運輸等得到迅速發展……同時期的桂林經濟不僅落后于南寧,而且亦明顯落后于龍州、梧州等重鎮”[46]。1909年,有識人士1511人簽名上書廣西咨議局,要求遷省會南寧并經廣西咨議局表決通過。但是,遷邕建議案遭廣西巡撫張鳴岐的反對而擱置。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舊桂系勢力主導廣西政局,廣西“遷省之爭”首起。1912年4月,龍州參議會發出遷省南寧的通電,后78名議員(總數96名,超過《廣西臨時約法》規定的五分之四)在南寧召開廣西臨時省議會,與留在桂林廣西省議員掀起“遷省之爭”。10月,廣西臨時議會通過省會遷邕提案,廣西都督府、議會設在南寧,六司(行政機關)暫駐桂林(1913年遷到南寧)。
1914年,廣西第二次“遷省之爭”再起,桂林議員和廣西京官“大力活動將省會遷回桂林”。[47]1915年6月,廣西巡按使張鳴岐提出廣西省會宜設桂林,北洋政府也“試圖通過第二次遷省之爭,以削弱與打壓革命派和陸榮廷等勢力……實現對廣西的控制。”[48]但是,張鳴岐的提議遭到舊桂系勢力及民眾強烈反對,引發激烈的爭論。后把控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去世,遷桂提議不了了之。
盡管1936年廣西省會復遷桂林[49],南寧為邕寧縣縣治,但南寧“對于維護廣西的穩定、抵制西方勢力對西南地區的滲透、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南寧成為廣西政治、軍事中心及西南護國、護法運動的基地,聯系兩廣、港澳和東南亞的中心樞紐”[50]在近代廣西發展中的地位和影響顯而易見。
1949年夏,廣西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即考慮廣西解放后的政權建設和發展問題。9月,中共廣西省委在武漢成立,并將省委機關臨時設在桂林市。但是,對于廣西省會的正式設在地,省委成員有桂林、柳州、南寧三種不同意見。意見上報中共中央后,中共中央認為廣西省會設在地問題事關廣西建設、發展大局和邊疆安危,對中外關系、國際交往也有很大影響,比較各方面的意見后,決定把廣西省會設在南寧。
1950年1月,中共廣西省委按照中共中央的意見,把廣西省會設在南寧,南寧市從邕寧縣劃出設為省轄市。2月8日,廣西省人民政府在南寧正式宣告成立,南寧成為廣西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不久,廣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將邕寧縣毗鄰南寧市的村、街劃為南寧市郊三個區。市郊三個區與城區三個區組合成為南寧主城區的雛形。1950年底,南寧市面積86平方公里(建成市區14.5平方公里),人口13.59萬人。
1951年初,鑒于解放初期的南寧不通鐵路,通訊落后,以及廣西匪患猖獗,時任廣西省委書記張云逸向中共中央及毛澤東主席匯報時提到“來賓至南寧的二百多公里鐵路不通……還是把廣西省會搬到柳州來吧”。[51]毛澤東聽后提出,修通鐵路,盡快通航北京—南寧、廣州—南寧、昆明—南寧的航線。1951年3月,來賓至南寧鐵路修通。5月,廣西基本肅清匪患,廣東省欽廉專區(欽州專區)欽縣、靈山、防城、合浦委托廣西代管(次年劃歸廣西管轄),廣西有了的出海口。1952年,建成民航南寧站,陸續開辟南寧至廣州、北京、昆明的航線。1955年,欽州專區復歸廣東省管轄。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寧召開“南寧會議”,期間,廣西省政府主席韋國清向毛澤東匯報工作提到“南寧較偏僻,往南走不遠就到廣東省的欽州小董(當時屬廣東省)了……”提出把廣西省會遷往柳州。毛澤東巧妙回絕了韋國清的問題。毛澤東的堅持確保了南寧省會地位沒有出現反復。
1965年,欽州、東興、靈山、合浦等縣及北海市劃歸廣西管轄并設立欽州專區統管。[52]南寧成為廣西省會,并可通過欽州專區出海,戰略地位逐漸凸顯。
1992年6月15日,國務院決定南寧市列為進一步對外開放城市,實行沿海開放城市政策。南寧市以此為契機,召開對外開放工作會議,提出:“逐步把南寧市建設成為連接西南、華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流通中心,成為輻射東南亞的具有南方園林和民族特色的現代化城市的發展戰略”,[53]先后研究出臺《南寧市利用外資的若干規定》《南寧市外商投資開發經營成片土地和房地產暫行辦法》《南寧市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規定》《南寧市發展橫向經濟聯合的若干規定》等政策,從交通郵電、城市建設、發展商貿服務市場等方面,增強南寧市作為大西南出海通道樞紐城市、中國與東盟交流的前沿城市的吸納、集聚和輻射功能。
1996年,南寧市提出:“圍繞構筑大西南出海通道樞紐和建設現代化城市的目標,重新了修編城市總體規劃……進一步完善公路、鐵路、內河、航運、航空立體交通體系。”[54]1997年11月3日,南寧至昆明鐵路全線通車,優化以南寧為中心的運輸結構,南寧可以通過湘桂、黎湛、南昆、南防等鐵路運輸干線,并與越南接軌,從而成為連接西南和華南地區的樞紐和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南寧已形成航空、鐵路、公路、水路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供電、供水、郵政、通訊等基礎服務設施日臻完善”。[55]1998年4月28日,南寧機場新航站樓正式啟用。1999年,南寧市突出大商貿,發展大流通,積極發展各類市場,完善市場布局,促進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更大規模地向南寧集散。
2000年,南寧市不斷完善西南出海通道樞紐城市和區域綜合性核心城市功能,“西南出海通道樞紐城市框架逐步完善……已形成較完整的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立體交通網絡”。[56]據不完全統計,1992年至2002年,廣西投入346億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基本形成以沿海港口為龍頭,南昆鐵路、湘桂鐵路、桂海高速公路、南梧等高級公路和西江干流為重點,各種運輸方式相配合的綜合性出海運輸通道。[57]
2003年12月,南寧市委通過《加快建設大南寧的決定》,首次提出“把南寧建設成為區域性國際化城市”的目標,明確“建設區域性大樞紐、建設產業發展大基地、建設區域性大市場、構建對外開放大平臺、營造可持續發展大環境的五大任務”。[58]2006年,南寧市提出“大力推進區域合作,積極參與‘一軸兩翼’特別是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的構建……適應發展通道經濟需要,依托沿海港口和連接西南、華南以及東盟的交通網絡,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逐步形成北部灣(廣西)經濟區的物流集散地,構建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59]“要把南寧建設成為區域性的交通樞紐、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60]2007年,即南寧開埠百年,南寧市新開通南寧至金邊、萬象、首爾等國際航線,恢復南寧至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航線;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合同引進資金563.7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8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31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值12.86億美元。2011年,南寧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00.43億元,外貿進出口總值22.13億美元,其中出口15.93億美元,“以南寧為樞紐、輻射周邊地區的區域性大通道能力迅速提升”。[61]
199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視察廣西,提出將南寧市“拉”向海邊,使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連成一片的意見。廣西、南寧據此實施“南北欽防(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區域發展戰略。后經多方論證,大體形成各市功能定位共識:南寧市建成區域性核心城市,區域性商貿、金融、物流和文化中心;北海市建成商貿旅游城市;欽州市建成臨海工業城市;防城港市建成綜合性港口城市。
2000年,廣西成立以自治區領導牽頭,南北欽防各市領導在內的南北欽防經濟區規劃實施協調領導小組。2006年,廣西成立北部灣(廣西)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及其辦公室,統一規劃和管理南北欽防城市群的發展。2007年,南寧市啟動五象新區建設,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融合發展,南寧城市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2008年1月,國務院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南寧組團的發展定位“發揮首府中心城市作用,重點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工制造業、商貿業和金融、會展、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建設保稅物流中心,成為面向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區域性國際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和信息交流中心”。[62]《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批復后,南寧市主動融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多渠道加強區域經濟合作。2010年1月,建成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無水港”南寧保稅物流中心。2015年11月,南寧保稅物流中心升級為南寧綜合保稅區。2018年4月,廣西提出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南寧市積極響應向西深化與貴州、重慶、四川、陜西、甘肅等省區市及湄公河流域國家的合作,向東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向南發展向海經濟,建設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
2019年,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廣西出臺《關于實施強首府戰略的若干意見》。南寧以此為契機,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南寧核心基地,加快建設金融開放門戶南寧核心區,建設保險創新綜合示范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示范區,推進中國—東盟跨境金融改革創新,引領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發展。
1990年,中越關系正常化。1991年,中國與東盟開展合作對話,雙方經貿易日益加強。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十國領導人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2003年10月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第七次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上提出:為促進雙方商界的合作,中方建議從2004年起每年在廣西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建議得到了東盟各國領導人的普遍歡迎,建議寫入會后發表的主席聲明。
2004年11月,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南寧舉辦。以中國—東盟博覽會為平臺,每年眾多中國與東盟各國高層、專家、學者聚集南寧,開辟了中國與東盟國家政治經貿文化等多方面合作新渠道新路徑。
2007年10月27日,東盟秘書長王景榮在參加第4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時提出:中國—東盟博覽會,已成為密切中國與東盟雙邊關系的“南寧走廊”。2008年10月17日,《瞭望新聞周刊》《中國—東盟“南寧渠道”5年》一文首次提出“南寧渠道”一詞,文中提出:“多年來,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在南寧這個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達成了多項共識,形成了多個機制,開辟了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渠道。大家已越來越習慣于一個稱謂——‘南寧渠道’”。據此,“南寧渠道”應運而生。
縱觀南寧發展歷史可以看到:南寧因“邊”而立,因“商”而旺,因“開放”而快速發展。南寧從名不見經傳的“化外之地”,一步步發展壯大,成為面向東盟的區域性國際城市,為打造“南寧渠道”、加快中國與東盟互聯互通、拓展中國與東盟乃至世界各國經貿合作準備了物質基礎。以南寧為中心的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貿交往、歷史傳統、文化認同,厚植了中國與東盟友好交往的情感關系紐帶,是中國與東盟國家數千年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