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廣西現存宋蒙戰史摩崖碑刻考釋

2022-01-18 05:28:40
廣西地方志 2021年5期

覃 旺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湖南 長沙 410086)

廣西現存一定數量的有關宋蒙戰史的碑刻史料,它們或載于傳世文獻,或是摩崖碑刻,為研究宋蒙戰史、廣西地方史提供了重要材料。近年來,筆者對部分摩崖碑刻進行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但仍有較多摩崖碑刻尚未進行細致整理和研讀。筆者在對有關宋蒙戰史的摩崖碑刻整理基礎上,結合相關文獻進行考釋,以期挖掘出其背后豐富的歷史信息。

一、《羅為榮等出戍廣西題名記》

該摩崖碑刻位于桂林市龍隱巖,在名碑《龍圖梅公瘴說》下方,長約122厘米、寬60厘米。碑文楷書,共23行,滿行9字。除了后部的統兵官姓名,其余文字均可完整識讀。現據原石及《粵西金石略》[2]錄文如下:

國朝皇祐間,嶺南蠻寇儂智高猖獗,狄武襄奉命討平,時亦以京湖銳卒從行,距今垂二百年無變,故民不識兵革。淳祐乙巳,圣天子以韃侵大理,豫戒不虞,詔京湖大制閫調兵戍廣。諸軍以十月二十六日抵桂林,邊境肅清,警報不至。次年春,得旨撤戍,以三月初十日起發,全師言還??傊瞥鰩熫婑R、夔州馬步軍副總管羅為榮,確軍事、權京湖大使司計議官楊范之。主兵官四員:神勇軍京西路分溫交□,勇信軍湖北路分宋堯卿,獅子崖義士軍京西路分孫應符,湖南飛虎軍統制□家晟。賓客□□。

摩崖碑刻記載淳祐五年(1245)因蒙古進攻大理,宋理宗令京湖制置司調兵廣西,以防備蒙古入侵,后于次年三月撤戍一事,以及此次出戍廣西的統兵官題名。《粵西金石略》、嘉慶《臨桂縣志》等皆題為“桂林撤戍記”[3],而據碑文內容,主要突出的是京湖地區官兵出戍至廣西,又結合后部有題名,稱呼此摩崖碑為“羅為榮等出戍廣西題名記”當更合適。碑刻無撰者、刻寫人姓名及刻制時間,但諸軍回師于淳祐六年(1246)三月初十日,故應于此前不久刊刻。此次調遣的士兵都來自南宋的京湖地區(京西南路、荊湖北路、荊湖南路三路,即今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區),故碑刻開端還追述了皇祐三年(1053)狄青領荊湖官兵平定儂智高一事。今鐵封山《大宋平蠻碑》載:“(皇祐二年)九月拜命,(狄青)既授禁旅,仍啟以舊鎮騎兵、荊湖銳卒從行。”[4]摩崖碑刻使用了《大宋平蠻碑》之典故,且在《平蠻三將題名碑》不遠處。故筆者推測刊制此碑的一個原因,當是來自京湖地區的統兵官在桂林瀏覽《大宋平蠻碑》《平蠻三將題名碑》后,感嘆京湖官兵二百年后再入廣西,為懷古而作。“距今垂二百年無變,故民不識兵革”,概述自皇祐時儂智高起事后,廣西近兩百年較為穩定的局面。雖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宋與交趾李朝爆發戰爭,但僅限于廣西西南部,而且宋代廣西也未有過像儂智高起事這樣影響廣泛的大規模少數民族起義,所以這一說法還是比較準確的。

摩崖碑言宋理宗令“京湖大制閫調兵戍廣”,此處“制閫”是制置使司的簡稱,“京湖大制閫”即京湖制置大使司。淳祐五年時孟珙為京湖制置大使、知江陵府,是京湖戰區的統帥,碑文記“調兵戍廣”一事即在其任內?!端问贰っ乡顐鳌酚涊d:“樞密調兵五千赴廣西,珙移書執政曰:‘大理至邕,數千里部落隔絕,今當擇人分布數郡,使之分治生夷,險要形勢,隨宜措置,創關屯兵,積糧聚芻于何地,聲勢既張,國威自振。計不出此而聞風調遣,空費錢糧,無補于事?!宦牎!保?]因兩廣唇齒相依,廣東經略安撫使方大琮在與時任廣西經略安撫使蔡范的書信中,亦關切此事道:“然今春有傳其(蒙古)入大理,未敢以信。近承使牒與省札踵至,則果然。雖曰亟退,豈容慣便?則防之之策未可以愚而忽之。雖嶺外兵力單弱,亦當亟作措置。聞京湖遣軍赴助,不知間探果的否?”[6]

宋蒙戰爭爆發初期,蒙古入侵大理,可能危及南宋邊防的邊報就已出現。但結合當時的戰爭形勢,蒙古并未進攻大理,這一定程度上是南宋官吏對蒙軍在西南地區的軍事進攻過度警覺和憂慮。至淳祐四年(1244),福建安撫使李鳴復針對蒙軍在西南地區的動向,上《乞嚴為廣西之備疏》云:“最是交、廣之憂,不可不慮。前此入蜀之兵本三十萬,忽抽二十萬入云南。見茂州所申,自曲納族節節透入,已至渭節村、風節村,十八族多已投拜。若得此蠻長驅而往,則大理危矣,邕、宜其可不警?……近又從邸報見樞密都承旨蔡節奏章,專坐廣西經略蔡范申到事宜,謂邕、宜深為可慮?!保?]李鳴復當時根據茂州所申,認為蒙古大有進攻大理的動向,可能危及到廣西邊防,廣西帥臣蔡范也有相同的憂慮。而當年蒙軍確有進攻大理之事,《南詔野史》記載道:“理宗甲辰淳祐四年,蒙古兵出靈關伐大理。(段)祥興遣將高禾迎戰,禾敗死之。段連祐歸宋,宋遣使吊祭,致經書、銀緞,為高禾拒蒙古兵戰歿也。”[8]淳祐九年(1249)任廣西經略安撫使的李曾伯在奏疏中也提到蒙古軍隊于淳祐四年“直至大理之九和鎮”,詳細說明了廣西地方獲知蒙古入侵大理消息的過程:“淳祐五年,因遣屬管謝圖南出邊,得于招馬官所報,始知大理告急,自杞有破三城、殺三節度之報。直至謝濟自大理回,經涉兩年又得一信,始知韃與大理九和之戰、公子和之死。”[9]此“公子和”當即高禾。所以,淳祐五年廣西方面通過派遣僚屬官赴邊境,從招馬官和自杞處獲悉蒙古入侵大理的消息,上報朝廷后,最終促成宋廷調兵廣西。又至少兩年以后,廣西地方才獲知淳祐四年蒙古與大理在九和交戰、高禾戰死等事。

結合以上材料,宋廷“調兵戍廣”的經過大致是:淳祐四年,蒙古進攻大理,大理在九和兵敗。淳祐五年,廣西地方獲得蒙軍入侵大理的消息,上報宋廷。樞密院擔憂蒙古可能自大理進攻廣西,遂命京湖制置大使孟珙自京湖調兵五千戍守廣西。孟珙認為情報不實,調遣戍兵乃“空費錢糧,無補于事”,反對調兵。但最終宋理宗以“豫戒不虞”,不可不提防,仍命孟珙調兵廣西。諸軍于同年十二月抵達桂林,后“邊境肅清,警報不至”,于次年三月啟程返回。另外方大琮還與淳祐六年任廣西帥臣的董槐有書信,討論廣西備御蒙古事宜:“聞前歲荊湖三千兵,至于官與民覺不能堪。”[10]此即指淳祐五年孟珙所調京湖官兵,但相對《宋史·孟珙傳》所言“調兵五千赴廣西”,最終僅有三千人,或與孟珙認為是“風聞”所致有關,且廣西地方官和百姓也覺得這些士兵不堪使用。由于蒙古與大理在九和一戰后,未繼續侵入大理腹地,加之古代交通、通訊不發達,南宋在獲取蒙軍在西南地區的情報方面存在滯后性,就導致淳祐六年初“警報不至”。從現存史料看,淳祐六年時南宋君臣仍在大規模討論蒙古欲從云南假道廣西的“斡腹之傳”[11],并且其年還曾專門選派重臣陳韡、董槐措置廣西邊防[12],足見“警報不至”只是一時存在的假象。

摩崖碑后部為統兵官題名,但所有統兵官的姓名皆模糊不清,隱約可識二三人,且原碑有刮鏟的痕跡。對此,明末張鳴鳳在《桂故》中曾言:“龍隱又有總制出師軍馬、路馬(副)〔步〕軍副總管諸人之刻,其名并鏟去之。豈以在戍主客相嫌不用約束哉?或殘忍不職,為桂人積怨故也?亦皆無考?!保?3]據此,明末時碑文所載的統兵官姓名就已模糊不清,張鳴鳳認為是有人刻意刮鏟,并舉出可能的原因。然而是否如張鳴鳳所言,已無法考證。從羅為榮“總制出師軍馬”的系銜看,他是本次出戍廣西的總負責人,這一點類似南宋后期常見的“總統出戍兵馬”,為臨時性軍職統兵差遣。因孟珙當時兼任夔路策應大使,能調遣羅為榮這一夔路將領。楊范之擔任京湖制置大使司計議官,是孟珙的幕僚,“確軍事”當是“商確軍事”,負責輔助羅為榮出戍廣西。負責具體統兵的將領有四人,其中三人任路分兵馬鈐轄一職。

碑文記有南宋多支軍隊的番號,皆不屬宋孝宗時已成立的十支駐屯大軍,是南宋中后期成立的地方新軍。其中,湖南飛虎軍于淳熙七年(1180)由知潭州、湖南安撫使辛棄疾創建,隸湖南安撫司,至南宋末年仍舊保留編制,宋蒙廣西戰役前夕,曾大規模調遣入廣西[14]。傳世史料中對神勇軍、勇信軍、獅子崖義士軍并無記載,但據其統兵官的路分系銜,三軍來自京西南、荊湖北兩路。據《嶺外代答》記載,東南第十二、十三將屯駐廣西,合計兵力萬人以上[15]。但北宋將兵法至南宋后期已實施一百余年,加之廣西承平日久,對軍事駐防不夠重視,當時廣西的軍事力量較北宋時已大幅削弱。淳祐九年,廣西帥臣李曾伯說道:“廣右之兵備單弱,邕、宜、融三郡兵屯不滿千,經司、靜江所管亦不過二千人以上?!保?6]故為應對蒙古的“斡腹之謀”,調遣戍兵入廣西備御是一項重要舉措?!兑酥蓁F城記》即言:“嶺右自淳祐以來,傳云南有韃患,朝廷重我南鄙,移師戍之?!保?7]

此摩崖碑所載淳祐五年京湖官兵出戍廣西一事,是迄今可見宋廷調兵入廣西防備蒙軍的最早記載。淳祐九年前廣西帥司還曾“乞備九江之兵,乞調五羊之戍”[18],希望從江西、廣東調遣兵力守御。寶祐二年至寶祐五年(1254—1257),胡穎、徐敏子、印應飛三任帥臣任內分別調遣200人、1800人、6200人[19]。開慶元年(1259)宋蒙廣西戰役前,廣南制置大使李曾伯調遣至廣西的戍兵多達26000人[20]。對于調遣戍兵,李曾伯認為“臨期請師于朝”,乃“無救于事”[21]。胡穎亦認為“遣戍非經久之策”[22],故廣西地方“于是有增招新軍之請”。自淳祐九年李曾伯起,從地方土民中招募安邊軍3000人,胡穎任內請以4000人為額,繼續增招。但寶祐六年(1258)李曾伯再度出守廣西時,這支廣西地方新軍仍不到2000人[23]。南宋后期幾次大規模的增筑靜江城,都曾建營寨,以供戍兵居住,如咸淳年間胡穎筑城時,“戍卒率寄民家,客主雜襲”,后“戍營首建,軍民安堵,各以其業”[24]??梢娔纤魏笃趶V西的備御主力,一直是宋廷從各地調遣而來的戍兵。

二、《七曲帝君內傳》

此碑在廣西河池市城區北郊木棉屯后宋代宜州鐵城遺址(今稱古城峒)西北側城墻的巖洞“紫霞洞府”內。碑刻高約160厘米,寬約95厘米,總體留存完好,絕大部分文字均可識讀。碑額篆書“七曲帝君內傳”六大字。碑文為正書,分兩部分,前部為《清河內傳》,計15行,滿行38字;后部為知宜州宜山縣趙震寅跋文,10行,字數不一。現據原石和拓本將《七曲帝君內傳》文字整理如下:

《清河內傳》

余本吳會間人,生于周初,后七十三代(原注:今改為“化”字)為士大夫,未嘗酷民虐吏,性烈而行察,同秋霜白日之不可犯。后西晉末,降生于越之西、嶲之南兩郡之間。是時,丁未年二月三日誕生,祥光罩戶,黃云迷野。居處地俯近海,里人謂清河叟曲曰:“君今六十而獲貴嗣?!蓖蓵r,不嬉戲,每慕山澤,往往語言若有隱顯,晝誦群書,夜避眾子,自笑且樂,身體光射。居民祈禱,則余嗤訕,長嘯曰:“土木而能衣人之衣,食人之食,享之則有應,謗之則有禍,我為人而焉無靈乎?”自后,夜夢,或為龍,或為王者、天符,或為水府漕,自怪而不甚信,為吉兆。后三農愆旱,嘉禾無蘇,舞雩祝神,恬然無驗。余思曰:“寐中夢治水府,今夕當驗?!币雇H,以夢中官衘牒河伯,而驚魂尤恐,忸怩不能安。忽爾之間,陰云四合,風飛雷震。一吏稽首余前曰:“運判徙居?”余曰:“非我也,我乃張戶老之子,名亞(原注:緣水府得達,字霈夫)。”吏曰:“奉命促子?!庇嘣唬骸凹胰巳绾??”吏曰:“先到治所。”余惶懼未決,吏揖,上一白驢而去,俛首里闬,風雨聲中,頓失鄉地。到一山連劍嶺而參宮(原注:星也),若鳳凰之偃下,有古湫,引余入一巨穴,門有數石筍,吏曰:“民之禱雨,祝此石而有應,名曰‘雷柱’?!蔽岱藉揭氯胙?,吏又曰:“君記周室為人七十三化,陰德傳家而迄今否?”余方大悟,若夢覺也。吏曰:“君在天譜得神之品,于人世鮮有知之者,晉不日有中興之兆,君可尋方而顯化?!庇嘣唬骸爸x天使之響報也?!比胙▌t若墮千仞之壑,近地而足不沾,若騰身虛空。有王者之宮,中有禁衛。余入,遂□見家人悉都其間,改日作儒士往咸陽,講姚萇之故事。

愚嘗讀《崧高》之□□□“維岳降神,生甫及申”。始知天壤間英靈之氣,扶輿磅礴,隱則為神,顯則為圣、為賢,猶水之在地,蓋無往而不在也。劍閣之西,山行七曲,有靈應廟,乃清河帝君之真宅。端平丙申,韃虜犯,原廟罹于兵火,而東吳之香火猶盛。寶祐乙卯,虜有嶺南斡腹之報,太守云侯奉天子命來守宜陽,首擇地險以重防托。侯能忠君體國,得擇此雙峒之形勝,依山筑城,其堅如鐵,因以名焉。城筑既畢,乃于蒼崖翠洞間,鼎建七曲帝君行祠,且舉昭神之化,書勒之堅珉。侯之意,若同山川矣,靈神所可也。水旱疾疫,神所佑也;折沖御侮,神之功也。是祠之建,非特為宜民香火之奉,抑欲仗神之威靈氣焰庇護,保障傳千萬世,與鐵城相為不朽。若夫神之陰功偉烈,不可殫述,則有《內傳》在。寶祐丙辰十月之吉,門生儒林郎、知宜州宜山縣、主管勸農公事、兼弓手寨兵軍正趙震寅九頓百拜謹跋。

摩崖碑前一部分是《清河內傳》,以假托張亞子自述為展開,敘述其生平行跡以及成圣經過。張亞子,又作張惡子,屬四川地區傳說人物,因供奉于梓潼縣的七曲山,又稱“梓潼帝君”或“七曲帝君”,碑額題“七曲帝君內傳”即源于此。他本是蜀人張育與亞子兩位人物合并而成的神靈,至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敕封張亞子,于是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被稱為掌管功名祿位之神——文昌帝君[25]?!肚搴觾葌鳌烽_端言張亞子“吳會間人,生于周初,后七十三代為士大夫”,介紹了身份信息,因其父為“清河叟”,故題為“清河內傳”。后面繼續敘述“化生”時間、地點,西晉末“丁未年二月三日誕生”,即晉武帝太康八年(287),降生于“越之西、嶲之南兩郡之間”。中間很長一部分敘述張亞子身上展現出的神跡和奇異之處,出生時“祥光罩戶,黃云迷野”,成長時“每慕山澤,往往語言若有隱顯”,明顯有人為創作的痕跡。后“吏”奉命督促張亞子去尋“夢中官銜”,得神明指點“可尋方而顯化”。結尾部分“改日作儒士往咸陽,講姚萇之故事”,在許多道教書籍中有記錄,《太平寰宇記》引《郡國志》也記載道:“張惡子昔至長安,見姚萇謂曰:‘卻后九年,君當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幸當見尋。’”[26]可見張亞子的故事頗具影響,得以收錄于歷史典籍。

《清河內傳》最早的紙質文本收錄于明代《正統道藏》洞真部譜箓類一卷,附錄有宋末及元代的追封詔制[27]。清阮元《兩浙金石志》卷九也收錄有《清河內傳》碑刻文本,額題“英顯武烈忠佑廣濟王像”①張亞子在宋代封“英顯武烈忠佑廣濟王”,在《宋會要輯稿·禮二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015頁)有詳細記載。十字,右下角有“淳熙丁酉六月會稽陳師中錢塘刻”字樣,知刊刻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28]。此碑原在杭州吳山文昌廟,但今不存,現僅有拓本保存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是當前保留下來的最早文本。

在比較前述三個文本(見表1)的文字后,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較多異文,但均是“異文同義”,在理解上幾乎沒有差異,異文可能是文本在輾轉流傳中產生的。通過這些異文,能看出《清河內傳》在流傳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變化,如杭州碑刻本載“后七十三代”,宜州摩崖本與之同,但后接小字“今改為‘化’字”,明代《正統道藏》文本“代”字已改成“化”,后部云云“君記周室為人七十三化”亦有相同的變化。由“代”改為“化”字,更能體現出張亞子的“化生”。

表1 《清河內傳》 各文本異文對照

摩崖碑刻后半部分為寶祐四年十月初一日知宜州宜山縣趙震寅所撰跋文,主要記敘祭祀七曲帝君和修建行祠的緣由。跋文開端“劍閣之西,山行七曲,有靈應廟,乃清河帝君之真宅”,介紹了供奉清河帝君的靈應廟在七曲山上,此山在隆慶府梓潼縣境內。宋代地理總志《方輿勝覽》卷67《隆慶府》即載:“靈應廟,即梓潼廟,在梓潼縣北七八里七曲山。”[29]其“端平丙申,韃虜犯,原廟罹于兵火”,是指端平三年(1236)蒙古入侵四川之役。闊端率蒙軍于其年八月進犯南宋川陜地區,攻破興元、沔陽、大安等關外重鎮后,隨即長驅深入川蜀腹地。蒙軍“十月一日哨朝天,七日闖益昌,十日至閬中。又分為三:涉江而西者,以十二日入普城;順流而下者,以十三日入順慶;繇新井鹽亭而東者,以十六日入潼川。并三道之兵,以十九日破成都,二十七日掠眉山,二十九日焚青神,十一月一日渡湖,迫嘉定。”[30]四川大部分地區遭受自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平定后蜀以來從未有過的巨大破壞,當時蜀籍官員吳泳悲嘆道:“凡梁、劍以北,岷、峨以西,皆我祖宗德澤之所涵濡,不意斯今橫被此禍,三百年之境土自此殘壞,三百年之人民自此涂炭,三百年之衣冠士大夫自此污蔑。”[31]在此次巨大的兵災中,位于七曲山的靈應廟即“罹于兵火”。然“東吳之香火猶盛”,則說明當時梓潼信仰在南宋東南地區傳播甚盛。宋孝宗時臨安吳山就刊刻有《宋英顯武烈忠佑廣濟王像》,可以看出梓潼神信仰早已向外傳播,不僅局限于川陜地區。

兩句跋文“寶祐乙卯,虜有嶺南斡腹之報,太守云侯奉天子命來守宜陽……依山筑城,其堅如鐵,因以名焉”,記敘寶祐三年(1255)武臣云拱在蒙古“斡腹之謀”的背景下被命出守宜州,經營宜州防務,擇地筑鐵城等事。并據刊刻于鐵城西北側城墻摩崖碑《宜州鐵城記》所載,云拱到任后,在宜州舊城之東,距龍江北岸二里見有一地,“下瞰龍江,后倚天河,四面形勝,屹然天成”,是據險筑城的絕佳位置,于是決定在此營建新城。新城于同年建成后,因四面高山猶如鐵壁,故命名為“鐵城”[32]。跋文“乃于蒼崖翠洞間,鼎建七曲帝君行祠”,說明宜州鐵城筑成后,此名“紫霞洞府”的巖洞建筑正是供奉七曲帝君的行祠。洞口外石壁上亦有正書“七曲帝君行祠,宋寶祐丙辰守臣云拱建”的字樣,知行祠為時任宜州知州云拱于寶祐四年(1256)所建。

跋文用很大篇幅敘述在鐵城建筑七曲帝君行祠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守臣云拱之意。云拱為何要將蜀地的梓潼神作為新城的祭祀對象呢?當是云拱系川陜之人,有著梓潼神信仰?!端问啡摹肪?3載:“(淳祐四年)六月庚午朔,以余玠言沔州都統制、權遂寧府云拱因成都之擾,殺奪民財,襲劫龍、石泉郡印,權知潼川府張涓馭軍無紀,殺掠平民,詔并追毀、勒停,拱竄瓊州,涓昭州。”[33]據此,淳祐四年(1244)時,名“云拱”者因罪被貶廣西管下的瓊州(治今海南海口)。此人任沔州都統制、權知遂寧府,為中上層武官,而摩崖碑中的知宜州云拱亦是武官,原任廣西馬步軍副總管,階武功大夫,兩者級別大致相等,當為同一人。筆者推斷云拱被貶廣西瓊州后,獲得赦免,重新任職于廣西。云拱曾任沔州都統制,是駐屯南宋川陜戰區的大軍統帥,此軍前身為南宋初名將吳玠、吳璘行營右護軍,至宋蒙戰爭爆發前一直屯駐于興州(治今陜西略陽),后因利州路等陜南、川北地區陷于蒙古,至淳祐時移屯于川蜀腹地[34]。川陜戰區的大軍成立之初,即由川陜士兵組成,屯駐百余年,本土化很強,士兵和將領們大都是當地人。若云拱非土人,也不可能將一個川蜀地方神靈在遙遠的廣西宜州進行祭祀。據研究,宋蒙戰爭爆發后,由于家鄉殘破,兵災頻繁,有很多流寓在外的川蜀官員積極修建祭祀七曲帝君的祠廟,進一步推動梓潼神信仰傳播,云拱即為其中一人[35]。

另一個原因,是人們信仰地方神靈在抵御外敵、消災減難中的作用,宜州鐵城作為一個新城池,需要一個神靈的庇護。梓潼神張亞子在蜀地展現的“神跡”,蜀人楊祖識就曾說:“維神居撐參宮,治在水府,佐姚佑唐,助順翦逆。逮于我宋,逾八百禩,厥功愈昭。自國家龍興以來,蜀四受兵。咸平中,均、順悖于成都;熙寧中,生羌擾于汶川;建炎、紹興間,北鄙大警,凡再不靖,神皆以陰兵助王師,使蜀父子兄弟不困鋒鏑,而朝廷無西顧之憂。靈跡晰晰,具載紀牒。若夫雨旸之祈,應于影響,夢寐之祥,契于符節,使人移孝為忠,助國施化,炳然一方,如在上下,如在左右。”[36]此處展現了梓潼神在蜀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地方保護神的形象,它能保家衛民,保障風調雨順,亦與趙震寅在跋文所希望的“水旱疾疫,神所佑也;折沖御侮,神之功也”相一致,實“抑欲仗神之威靈氣焰庇護”,保障鐵城傳千萬世。云拱的梓潼神信仰,以及作為一名地方守臣渴望神靈佑護、保境安民的思想,最終促成七曲帝君行祠在鐵城的修建。

三、《開慶己未獎諭敕書》

該碑刻位于桂林市寶積山華景洞上方,為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建康都統制朱廣用銘石紀功碑。現風化剝蝕嚴重,僅部分文字可識讀。碑刻高約120厘米、寬約150厘米。碑額隸書“開慶己末獎諭敕書”八字。碑文正書,由三部分組成:理宗獎諭朱廣用的敕書、朱廣用謝表、朱廣用跋文。現據《粵西金石錄》《金石續編》及桂林碑海博物館所見拓本整理錄文如下[37],“□”內文字為金石文獻缺錄或拓片模糊不清,筆者據文意推測而得。

敕廣用:蠢彼韃戎,敢干王略。肆猘狂之侵軼,乘邊塞以繹騷。蹂躪蜀淮,窺闖襄廣。翹萌芽傲霜雹,自速天誅;陳師旅如霆雷,維揚我武。賴閫臣之指授,暨守將之扜防。張貔虎之威,厲熊羆之士。聯首尾而相應,一心力而有勛。凱奏屢馳,狡謀莫逞。然焦獲尚為整居之計,幕南來聞遠遁之期。欲底肅清,正嚴備御,斥候望烽燧,不得臥將吏。彼甲胄不得休,暴露郊原,蒙犯矢石,屬此冱凝之候,可勝勞苦之情?霏雪來思,深念《采薇》之戍;多寒拊勉,庶同挾纊之溫。夫推恩施惠,則人忘其勞;均食同服,則士奮其勇。咨爾統戎重任,體予當饋之懷。勤務撫循,俾皆豫附。各效摧鋒之力,益肩敵愾之忠。蕩滌腥氛,靖安疆場。佇戰多之來上,迪懋賞以報功。故茲撫諭,想宜知悉。汝比好否?遣書指不多及。十三日,敕廣用。

敕書是宋代常見的一種文書,多用四六文體,其以雙句為主,注重對偶,大多以四字、六字相間成句,詞語華美,獎諭朱廣用敕書即鮮明可見。敕書內展示了蒙古侵宋的大背景,時蒙軍“蹂躪蜀淮,窺闖襄廣”。一方面,地方將帥“凱奏屢馳”,使蒙軍“狡謀莫逞”;另一方面,戍邊將士“甲胄不得休,暴露郊原”。故敕書既是對朱廣用戍邊有功的嘉獎,也是對其在廣西辛苦戍邊的慰問,勉勵繼續為國家盡忠報效。桂林有兩通宋代獎諭敕書摩崖,一通即《開慶己未獎諭敕書》;另一通為龍隱巖的《崇寧癸未獎諭敕書》,是北宋崇寧二年(1103)宋徽宗獎諭時任廣西經略安撫使程節平定宜州安化蠻之事,但今被一民國摩崖覆蓋。謝表作為一種應酬性文書,使用場合很多,如官員到任、升除、嘉獎、謫降貶官,朱廣用所撰謝表即為理宗獎諭而上。朱廣用在謝表中感謝理宗頒下敕書,自己則是“濫被寵榮”,多有自謙之語。后朱廣用自敘仕宦,有助于我們了解其事跡。最后,除了再次感謝理宗的獎諭,朱廣用還表達了愿與士兵同甘共苦,為國家報效的決心。根據朱廣用所撰跋文,可以了解這次理宗獎諭、朱廣用銘石的整個過程。寶祐六年(1258)秋,朱廣用被命出戍廣西。是年冬,理宗獎諭朱廣用。后敕書“頒于己未春首”,即開慶元年(1259)正月。二月初三日,朱廣用得敕書,并于同月上謝表。在“仲春既望”,即二月十五日將敕書和謝表一同刊刻在華景洞,“以永其傳”。

朱廣用,浮光(今河南潢川)人,《宋史》無一字提及,相關事跡見于《景定建康志》和《可齋續稿后》。其統兵來靜江駐屯時任建康都統制,為南宋一支駐屯大軍的統帥,任職情況見《景定建康志》載:“朱廣用,武功大夫、右驍衛將軍、沿江制置使司諮議官、池州駐扎御前諸軍都統制,次改除建康府駐扎御前諸軍都統制。于寶祐五年七月十一日到任,至景定元年九月初十日離任?!保?8]據朱廣用謝表中自述,“凡七領于戎旃,已兩叨于郡紱”,其曾七次擔任統兵官、兩任地方守臣。寶祐五年(1257)七月任建康都統制不久,“忽被旨有江陵之命”,統兵前往江陵駐守,又“亟解襄圍”。《宋史》卷44《理宗紀》載:“寶祐六年五月庚戌朔,詔襄、樊解圍,高達、程大元應援,李和城守,皆有勞績,將士用命,深可嘉尚,其亟議行賞激。”[39]朱廣用應當參與了寶祐六年(1258)解圍襄樊之役。是年秋,“適斡腹之謀肆窺”,為應對蒙古可能從大理發動的進攻,宋廷命朱廣用領京湖兵出戍廣西,《可齋續稿后》記載是年七月廣西戍兵有“京湖部都統朱廣用下五千七百五十八人”[40]。朱廣用到靜江后,其“首急城池之役”,被廣南制置大使李曾伯委以負責靜江城的修筑工事,亦可參見李曾伯作《修筑靜江府城池記》。對于朱廣用督辦修筑靜江城,李曾伯在開慶元年(1259)正月十日奏報:“建康都統朱廣用,自夏徂冬,寒暑董役于桂,其勞苦有甚于邊戍,靜江一城近已整頓日勝。”[41]李曾伯肯定了朱廣用修筑靜江城的辛勞,并望“自朝廷稍示旌別”,更予以嘉獎。從敕書的頒下時間看,宋廷也深知戍兵將帥、士兵的辛勞,早于李曾伯奏報之前已進行獎諭。

朱廣用任內除了修筑靜江城,還主導了許多文化、宗教設施的建筑工作。如為修東南城墻,改筑城隍廟于他地[42];在呂公巖“架二三亭以便登覽”[43];又“以城役余力,因民之請”,在寶積山筑圣佛寺、南岳忠靖王廟、紫極宮等[44]。至開慶元年九月,靜江城修筑工事完成,李曾伯向宋廷再奏朱廣用之功:“所有將士踰年在役,備殫勤勞,此城就緒,將來永為廣右根本,實(朱)廣用之力。”[45]開慶元年底的宋蒙第二次廣西戰役,朱廣用也頗有功績,見李曾伯奏:“如都統朱廣用竭力浚筑,究心戰御,向非此城稍備,則一城生靈魚肉,廣右二十余郡皆為盜區。今桂得以茍全者,廣用之力也。況其屢請提兵援里,臣以城守所賴,遂尼其行。然如前后調兵,擊賊獲捷,皆臣委之選摘指縱,其功尤不可掩?!保?6]李曾伯奏報若非朱廣用備御靜江城之力,靜江乃至整個廣西早已生靈涂炭。并且朱廣用曾請求親自領兵前往追襲蒙軍,李曾伯則認為其防守靜江城重要,最終未允許。后宋軍屢次獲捷,又多賴朱廣用調兵布置,功不可沒。雖然有關朱廣用的史料留存下來不多,但從李曾伯的奏疏來看,無論在修筑靜江城,還是在抵御蒙軍入侵廣西上,朱廣用都能盡心盡職,為南宋末廣西的邊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四、結 語

本文結合相關史料,對三方南宋摩崖碑刻背后蘊含的豐富歷史信息進行了解讀。南宋末年,蒙古欲假道云南進攻廣西的“斡腹之謀”,在南宋邊報中頻繁出現,迫使宋廷采取措施應對新的考驗。三方摩崖碑刻反映了此背景下宋廷調兵戍守、建設城池等舉措,可見廣西在南宋后期一度成為宋蒙戰爭的重要戰場,以及宋廷對廣西防務的重視。其中《七曲帝君內傳》是現存少見的有關梓潼神早期信仰的實物資料之一,收錄的《清河內傳》文本頗具文獻價值,其跋文也為我們了解宋代廣西的宗教發展、梓潼神信仰的傳播提供了重要史料。通過對三方碑刻的考釋,有利于推進宋蒙戰史、廣西地方史的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老司机AV天堂| 国产自在线拍| 亚洲成人在线网|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国内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国产精品福利社|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日韩无码黄色| 91精品亚洲|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国产三区二区| 久久一级电影|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18|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午夜三级在线|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国产另类视频|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伊人成人在线|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免费在线a视频|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日本黄色a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91麻豆国产视频|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色久综合在线|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久久www视频| 女人一级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91丝袜乱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