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璞,趙杰剛
腦卒中是公認的全球性健康問題,是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僅次于缺血性心臟病,也是第三大致殘原因[1]。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創傷和應激源相關的疾病,主要癥狀包括侵入癥狀、回避癥狀、認知和情緒的負面變化、覺醒或反應的變化[2]。
PTSD是腦卒中病人發病后出現的心理問題之一。有關腦卒中病人PTSD的研究最早由英國學者Berry[3]于1998年提出,此后不斷有學者對該領域進行研究。腦卒中病人PTSD的發生率較高,在4%~81%[4-9]。研究表明,腦卒中病人發生PTSD與年齡、性別、性格、對疾病的認知情況、應對策略、焦慮、抑郁、述情障礙等因素有關,但是具體的作用機制尚未明確[10-16]。PTSD對腦卒中病人的危害較大,不僅會降低病人的服藥依從性[17],還可導致病人因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經常在夜間出現睡眠障礙等問題,出現卒中后疲勞(PSF),從而影響病人的康復過程,降低病人的生活質量[18]。同時,存在PTSD的腦卒中病人重返工作崗位的概率更低[19]。本研究對腦卒中病人PTSD的相關研究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進而了解該領域研究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期為今后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1 檢索策略及文獻來源 中文文獻以“腦卒中”“腦梗”“腦血管意外”“中風”“腦出血”“創傷后應激障礙”為關鍵詞或主題詞,在中國知網(CNKI)、萬方、維普等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外文文獻以“stroke”“intracerebral hemorrhage”“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ischemic stroke”“subarachnoid hemorrhage”“cerebrovascular event”“cerebral accident”“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為關鍵詞或主題詞,在PubMed中進行檢索。檢索時間設置為1998年1月—2021年4月。
1.2 文獻的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為確診的腦卒中病人;②以腦卒中病人PTSD為研究內容的期刊文獻、學位論文。排除標準:動物實驗、重復文獻、會議文獻、指南等。
1.3 數據的提取和建庫 使用NoteExpress對文獻進行導入、查重、分類。使用Excel建立數據庫,提取文獻題目、期刊名稱、發表年份、文獻類型、關鍵詞、基金資助情況、第一作者相關信息(包括作者所在機構、地區)等。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軟件對發表年份、文獻類型、期刊名稱、作者所在機構、地區用頻數、百分比(%)進行描述性分析。使用Nvivo 20.0軟件的詞語云的功能對關鍵詞進行分析,詞語出現的頻率越高,字體越大。
2.1 文獻計量 初步檢索出366篇相關文獻,使用NoteExpress對文獻進行導入、查重后,刪除文獻112篇;閱讀文獻題目和摘要后,刪除與腦卒中病人PTSD無關文獻179篇;閱讀全文后,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最后納入文獻49篇,其中國內文獻14篇(其中2篇發表于國外期刊),國外文獻35篇。
2.2 文獻發表年份分布及趨勢 國外有關腦卒中病人PTSD的研究最早始于1998年,國內最早始于2010年(見圖1),國內對腦卒中病人PTSD的研究較晚。近5年內關于腦卒中病人PTSD的文獻發表了22篇,占全部發文量的44.9%。將年份作為自變量,發文量作為因變量在SPSS軟件中進行線性回歸分析顯示,隨著年份的增加,發文量在逐年上升(P<0.05),見圖2。

圖1 國內外腦卒中病人創傷后應激障礙研究文獻發表年份分布

圖2 文獻-時間關系曲線
2.3 第一作者所在機構和地區分布及基金資助情況 根據文獻第一作者所在機構和機構所在地區進行統計,國內發文機構共13所。發文量最多的機構是石河子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篇)。國內發文量排名前3位的地區為河南省(2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篇)、山東省(2篇)。見圖3。國外發文機構共28家,其中發文量排名前3位的機構是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5篇)、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Utrecht(2篇)、University of Sheffield(2篇)。國外發文量排名前3位的國家為美國(13篇)、英國(11篇)、德國(4篇)。見圖4。國內14篇文獻中只有4篇(28.6%)文獻有省級基金支持,國外35篇文獻中有基金支持的有15篇(42.9%)。

圖3 國內腦卒中病人創傷后應激障礙研究文獻各地區發文量分布

圖4 國外腦卒中病人創傷后應激障礙研究文獻各國發文量分布
2.4 出版物的分布情況 發表文獻的期刊種類共40種,其中有10種國內期刊,30種國外期刊,平均每種期刊發表文獻1.225篇。國內文獻中有2篇學位論文,其余12篇文獻平均發表在12種期刊中。國外發表文獻排名前3位的期刊是Stroke(6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篇)、Neurosurgery(2篇),分別占國外總發文量的17.1%、5.7%、5.7%。
2.5 文獻研究類型分布情況 根據文獻的內容和研究方法,將49篇文獻分為描述性研究、實驗性研究、綜述、Meta分析、質性研究、病例回顧,分布情況見表1。描述性研究的占比最大(79.6%),3篇實驗性研究都是國內文獻研究類型,國內外腦卒中病人創傷后應激障礙文獻研究類型比較見圖5。有3種干預方法,分別是鎖孔顯微鏡治療、循證護理和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動機訪談。

表1 國內外腦卒中病人創傷后應激障礙文獻研究類型的分布情況

圖5 國內外腦卒中病人創傷后應激障礙文獻研究類型比較
2.6 關鍵詞 14篇國內腦卒中病人創傷后應激障礙研究文獻中共有關鍵詞34個,出現頻次在1次以上的有5個,分別為創傷后應激障礙、腦卒中、人格特征、社會支持、影響因素。詳見表2。將35篇國外腦卒中病人創傷后應激障礙研究文獻導入Nvivo軟件中,根據詞語云功能分析關鍵詞,結果見圖6。關鍵詞出現的頻次由高到低依次為ptsd、stroke、patients、stress、study、symptom、depression等,說明國外的研究熱點更傾向于探討腦卒中病人出現PTSD的危險因素、不良后果等,發表的文獻以描述性研究多見。

表2 國內腦卒中病人創傷后應激障礙研究文獻關鍵詞出現頻次排名前5位

圖6 國外研究熱點詞語云圖
3.1 國內外對腦卒中病人PTSD的研究熱點 通過文獻分析發現,國內外腦卒中病人PTSD研究文獻類型大多以描述性研究為主,占總文獻量的79.6%,多討論的是腦卒中病人PTSD的危險因素及PTSD對腦卒中病人的危害。這些危險因素不僅包括心理學(焦慮、抑郁等)和人口學特點(性別、性格、年齡等),還包括對腦卒中的認知、應對策略及述情障礙等[20-24]。
PTSD作為一種心理疾病,常與焦慮和抑郁同時存在并且高度重疊。從心理方面來講,存在焦慮和抑郁的病人在面對這些不良情緒時可能會產生錯誤的認知,從而選擇一些不良的應對方式對待自身的疾病和不良情緒,長此以往導致病人出現PTSD。但是,不良的應對方式這一變量在PTSD的發展中是作為“原因”還是“中介”,目前尚不明確[16]。同時,病人的社會支持也會影響腦卒中病人的PTSD癥狀[25-26],病人的社會支持程度越高,對疾病康復的信心就會越強,幸福感會隨之升高,從而減少PTSD的發生。
總之,國外對腦卒中病人PTSD的病因研究較為全面,但是主要的機制沒有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認可,目前仍有爭議。在今后的研究中,國內學者可以多關注腦卒中PTSD的病因研究,篩查出存在潛在PTSD風險的病人,進行相關干預,減少PTSD的發生。
3.2 對腦卒中病人PTSD的干預 我國學者對腦卒中病人PTSD的研究相對較晚,發表的文獻量也相對較少,但是對腦卒中病人PTSD的干預是最先開始的。宋淑霞等[27]通過循證護理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和想象回憶療法(IRT),有效地改善了PTSD病人的不良情緒、睡眠障礙,提高了病人的服藥依從性,但是病人的PTSD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并沒有得到改善。
PTSD是一種持久性心理疾病,只通過一些日常護理或者動機訪談對病人進行干預,即使有效果也可能是暫時的,這些病人可能需要一種有效的心理干預方法,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盡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目前沒有一個較為有效干預方法可以改善腦卒中病人PTSD的嚴重程度,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選擇一些較為溫和的心理干預方法,如認知行為療法、正念療法和中醫情志護理等,進行試驗性研究。腦卒中病人可能會出現肢體活動障礙等情況,不僅會影響病人的康復進度,還會加重病人的PTSD嚴重程度,因此應該重視多學科的交叉,進行心理干預的同時結合康復鍛煉,為病人提供更為全面的干預方案。
3.3 對腦卒中病人PTSD的研究熱度 國內外近5年關于腦卒中病人PTSD研究的發文量占全部發文量的44.9%,雖然發文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呈上升趨勢,但是發文量總體不高,同時研究不夠集中。平均每種期刊發表相關文獻1.225篇,第一作者發文量最多為2篇。國內從2010年開始有腦卒中病人PTSD的相關研究文獻發表,11年來僅發表了14篇相關文獻,平均每年約1.27篇。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更多的學者和基金支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綜上所述,腦卒中病人PTSD發生率高,危害較大,通過文獻計量學分析后發現腦卒中病人PTSD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同時缺乏有效的干預措施緩解腦卒中病人PTSD的嚴重程度。國內學者對腦卒中病人PTSD的研究較為忽視,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有更多的學者進入該領域,加強多學科聯合交流,有關部門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共同促進該領域研究的發展,促進病人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