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霞,朱秋霞,石文麗,王 麗
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皮膚科常見疾病,臨床表現以瘙癢為主,并呈現出形態不一的風團,部分病人會出現血管性水腫,若病人每周發病超過2次,發病時間大于6周可診斷為慢性蕁麻疹[1]。該病發病率較高,且發病人群呈年輕化。目前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系統性疾病、感染、情感等因素均可引起該病發生。該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對病人的工作和學習生活造成了較大影響,同時給病人心理帶來沉重負擔。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慢性蕁麻疹病人的心理問題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研究表明,焦慮對該病的發生發展具有較大的推進作用[2]。本研究通過調查慢性蕁麻疹病人的焦慮狀況,分析其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8月在我院皮膚科就診的137例慢性蕁麻疹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瘙癢、風團,均于24 h內發病,發病時間≥6周,發病頻率每周>2次;②門診病人;③臨床資料完整;④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心腦血管疾病等嚴重軀體疾病;②孕婦、哺乳期婦女;③患有精神類或神經類疾病,無法進行正常溝通。
1.2 調查方法 對病人臨床資料進行收集整理,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學歷、婚姻狀況、病程、每周參加娛樂活動的次數(娛樂活動是指除工作、學習、家務等外參加的能夠放松身心的活動,其有助于緩解病人的精神壓力)、家族患病史、是否有醫療保險、是否有血管性水腫。病人首次就診時,由同一位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病人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共20項,滿分100分,得分越高焦慮越嚴重,本研究將SAS評分≥60分定義為發生焦慮。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定性資料采用例數/頻數、百分比(%)表示,采取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慢性蕁麻疹病人焦慮情況 137例病人中有46例發生焦慮(SAS評分≥60分),占33.58%。
2.2 慢性蕁麻疹病人發生焦慮的單因素分析 將SAS評分≥60分的病人設為發生焦慮組,<60分的病人設為未發生焦慮組,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病程、有無血管性水腫、有無家族患病史是慢性蕁麻疹病人發生焦慮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1。

表1 慢性蕁麻疹病人發生焦慮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例(%)
2.3 慢性蕁麻疹病人發生焦慮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顯示,性別為女性(OR=2.734)、未婚(OR=2.173)、血管性水腫(OR=2.436)、家族患病史(OR=3.333)、病程≤1年(OR=2.595)、年齡≥60歲(OR=3.904)是造成病人焦慮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慢性蕁麻疹病人發生焦慮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主要表現為瘙癢及風團,該病病程較長,且反復發作,嚴重影響病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3]。目前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相關研究指出,免疫損傷、過敏性疾病史等均可導致慢性蕁麻疹的發生及發展[4]。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研究表明,多數慢性蕁麻疹病人出現焦慮等心理障礙,嚴重影響病人的正常生活[5-8],在治療中需要給予高度重視。
本研究結果顯示,性別為女性、未婚、血管性水腫、家族患病史、病程≤1年、年齡≥60歲是慢性蕁麻疹病人發生焦慮的主要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女性受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是焦慮抑郁的高發人群;青年病人受工作、生活以及學習等壓力影響,也容易發生焦慮情緒;因此女性及青年病人在慢性蕁麻疹的治療中應給予更多關注。未婚病人出現焦慮情況相對嚴重,由于病情的特殊性,導致病人對自身條件產生自卑感,進而產生焦慮情緒,護理人員應積極對病人進行開導及鼓勵,關注病人的心理變化,對不同病人產生的不良心理狀態進行針對性干預。此外,生活及工作中不太順利的病人焦慮情緒更為嚴重,應積極動員病人的社會支持系統,鼓勵病人的家人對其進行情感支持[9-10]。血管性水腫是慢性蕁麻疹病人常見的并發癥,臨床表現為邊界不清的局限性水腫,呈淡紫色,彈性佳,常發部位為眼瞼、口唇、四肢等,嚴重的病人可在呼吸道及消化道發生血管性水腫[1,11-12]。呼吸道腫脹會引發病人呼吸困難,消化道腫脹病人同時伴有腹痛、腹瀉等臨床癥狀。由于上述癥狀與醫學疾病相關癥狀相似,在診療過程中容易造成混淆。病人通常經過反復檢查才能確診,這會造成大量的經濟和資源消耗。一些病人由于不能得到有效的檢查結果而產生焦慮和恐慌,給病人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負擔[13-16]。血管性水腫給病人身體帶來較大影響,但其發作無規律性,對病人的生理及心理影響較為嚴重,因此病人若存在血管性水腫,焦慮發生率更高,應對此類病人給予高度關注。有家族患病史的病人常過度擔心遺傳因素,此類病人也容易產生焦慮情緒。病程≤1年的病人焦慮發生率高,主要原因可能與病人自身就診情況有關,病程短的病人對疾病的相關知識掌握較少,缺乏足夠的應對經驗,尤其對于變應性疾病的病人,更容易產生焦慮心理,病人心理壓力較大,常喪失治療的決心和信心,從而影響預后[17-18]。因此,醫護人員應對病程較短的病人給予更多關注,為病人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以減少病人不必要的恐慌,緩解其焦慮情緒。年齡≥60歲的病人焦慮發生率高,這可能與老年病人體質差、細胞分化能力差、機體恢復慢等有關[19-20]。
綜上所述,慢性蕁麻疹病人發生焦慮的影響因素較多,對女性、未婚、血管性水腫、有家族患病史、病程≤1年、年齡≥60歲的病人應給予高度重視,采取積極干預手段,緩解其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