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文學博士,創意寫作導師,詩人,英國利茲大學訪問學者,現為上海政法學院中文系講師。曾獲第44屆香港青年文學獎,擁有創意寫作教具“編劇大師卡牌”專利。
通過10個錦囊的學習,相信你已經激活了寫作的源動力,掌握了從發現靈感到提升文筆的各類創意思維,學會了人物設計、故事設計的各種創意方法。相比之前,你已經有了更濃厚的寫作興趣,想寫,并能創意地寫,寫得更快、更好。不過,你離成為作家還差一步,那就是持續閱讀,持續輸入。
史蒂芬金曾說:創作的秘密就是多讀多寫。一個人再有創意,再有經歷,和浩如煙海的閱讀書庫里的經驗相比,仍是九牛一毛。所以作家在創作時,往往會大量閱讀,學習前輩作家的經驗,大量輸入,才有高效輸出和自我提升。仔細研究文學史,就會看到作家之間的師承關系。比如,莫言學習馬爾克斯,馬爾克斯又學科塔薩爾,而科塔薩爾的隱秘導師可能會追溯到荷馬。
然而,不是讀得多,就能寫得好。想一想,你平時是怎么讀文學作品的?可能有如下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背課文式閱讀。就是知識積累型閱讀,把文學作品當作一個固化的文學史知識進行積累,比如背誦詩詞、文言文和經典名篇。這種閱讀方式可以培養語感,積累寫作語匯,但沒有以學習寫作的目標去閱讀,沒有以批判性思維、創意思維去閱讀,對作品全盤接受,也就無法和自我的生活發生聯結,無法從閱讀的輸入能力轉化到寫作能力。
第二種,是做題式閱讀。也就是評論式閱讀,把文學作品當作鑒賞、評論的材料,以答題的形式掌握簡單的文學批評方法。比如,我們平時做的閱讀題,主要是考察概括能力、修辭的作用、中心思想等內容,其目的是,以固定答案確認“你是否讀懂”,但這只是基礎的閱讀層級。它停留在語言學、文章學層面,不能轉化為寫作的興趣、寫作的經驗。因為,文學評論的方法,會用99種理論告訴你這篇作品為什么好,但是不會告訴你,作家到底是怎么寫出來的;它會用各種道理告訴你,這位作家是如何偉大,但不會引導你探究,作家是怎樣從新手成為大師的。
第三種,是大量粗讀。也就是基于興趣或學校的任務,大量涉獵各種文學作品。能夠知道這部長篇小說大致講了什么故事,但缺少細讀和深入剖析。因此,許多人讀了百萬字的作品,但文學感受力、寫作能力并沒有多大提升。寫作是一種創意表達,是對閱讀材料的自我內化、創意加工。理想的閱讀狀態,是讀一篇作品,全身心代入,為之感動。它激活了回憶,引發了聯想,產生了寫作沖動,并有意識地去學習它的寫作方法。
第四種,只讀書評和講書稿,不讀原著。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方法,自己不去細讀原著,完全依賴老師、學者專家的書評講解,只看二手的拆書稿。這樣的閱讀等于騎著學步車,想要飛起來,沒有深入的完整的閱讀體驗,也就無法破解文學作品中的寫作密碼。
那么,作家是怎樣閱讀的呢?作家,是從學習寫作手法的角度系統地、主動地細讀作品,揣摩一篇作品背后的作者是如何構思、設計的,然后聯結到自我的寫作沖動,進行仿寫、加工、輸出。這就好比是一個吃貨和廚師都去吃一道菜,吃貨只會知道這個好吃,但廚師在吃的時候,想的是這道菜是怎么被做出來的,有哪些調料被隱藏了,火候是怎樣的。
像作家一樣閱讀,我為你總結了六步法,你可以按照這個步驟去訓練:
第一步:六感閱讀法。打開一部作品,全身心投入地細讀它,置身其中,去聽去看去品味去感受去觸摸細節。這篇作品讓你看到了什么奇觀,在讀的時候,你聽到了什么對話,你嗅到了什么氣息,作家的文字讀起來像是吃哪種美食。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發現和自己對胃口的作家作品,然后深入進去,讀更多喜歡的作品;對于自己不喜歡的,可以先放一邊。一般來說,你可以從世界各大文學獎獲獎作品中挑選,因為這些作品已經被評論家、出版商、讀者驗證過。從經典作家里調出自己喜歡的,再全身心投入到那個文學世界里去。比較權威的文學獎有:諾貝爾文學獎、布克文學獎、耶路撒冷文學獎、美國國家圖書獎、歐·亨利短篇小說獎、龔古爾文學獎、卡夫卡文學獎、普利策文學獎、安徒生文學獎等“九大外國文學獎”,以及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等“三大中國文學獎”。
第二步:對話閱讀法。讀作品時,想象你是在和人物與作者對話。比如讀《百年孤獨》的時候,想象著馬爾克斯就坐在身邊,他拿著小說非常真誠地等待你讀完,然后問你有什么感受。讀的過程中,和人物對話,問問他為什么這樣選擇。把每一個作品都當作好友的傾訴,當作一個活生生的有趣的靈魂去對話、去聊天。在讀大部頭文學作品時,尤其要用這種方法。
第三步:批注閱讀法。像金圣嘆那樣讀書,讀到關鍵的段落、詞句,要批注,寫下它的妙處,并寫下聯想。當讀的多了,這些批注就會變成非常好的書評散文。所以不要迷信講書稿了,你自己細讀后,沒準也能寫得很好!
第四步:討論閱讀法,也稱為共讀法。一個人讀有樂趣,但是跟大家一起讀,會發現別人的觀點和自己的不同,這個討論的過程會讓你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對作品中的主題、思想,或延伸出的話題,你可能有不同的觀點,和大家交換意見,有助于批判性思維的養成,可以對作品有更深刻、開放的理解。當然,在討論時,注意揣摩作家的寫作技法,討論之后更有寫作的興趣和動力。
第五步:比較閱讀法。當你可以從一篇文章聯想到一系列文章的時候,你就達到了很高的層次。比如你讀閻連科的《斗雞》,會發現跟余華的《活著》很像。而余華的《活著》在跨時空里面,跟加繆的作品在形式上是非常像的……那么在這個時候,你就會看到這些作家背后的師承關系和相互影響。
第六步:轉化閱讀法。讀完一部作品之后,會進一步刺激你寫作的動力,迫使你下筆去寫。這個時候,你可能很快就會寫出當初你最想寫的那個故事。也就是讀完以后要輸出、創作。
這六個步驟需要層層遞進,先從第一步開始訓練,不斷堅持,你就能發現,一部書居然有那么多精彩的部分,居然可以激發出那么多仿寫的聯想。像解謎一樣讀書,像對話一樣讀書,從一本書里讀出作家的創作手法,讀出疑問,讀出寫作的靈感,你就掌握了作家閱讀的秘訣。
每讀一部作品,除了批注、討論,更重要的是仿寫。有些作品可以仿寫人物塑造的部分,有些作品可以專門仿寫創意語言,有些作品可以專門仿寫場景和對話,有些作品可以專門仿寫思想和哲理表達。
下面,我們應用“創意閱讀六步法”讀畢飛宇的《哺乳期的女人》,就可以這樣讀:
六感閱讀:這篇小說文筆細膩,閱讀時,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幅“懷抱孩子哺乳”的溫暖畫面,就像看一幅油畫。畫面中,有惠嫂這樣一個帶著母愛閃光的留守女性,還有旺旺這樣一個孤獨可愛的留守兒童。他們都那樣鮮活。因此,這是一篇寫人類的小說,我們要學習畢飛宇如何借鑒繪畫速寫的方式塑造人物,如何用攝影構圖的方式來寫場景,學習這種繪畫感。
對話閱讀:這篇作品的情節著重寫內在的心理沖突。閱讀時,想象和惠嫂對話:為什么要給不相識的旺旺喂奶?面對村人的誤解、嘲笑,心里是否有委屈?再想象和旺旺對話:是不是想媽媽了?對惠嫂的哺乳,是什么感受?通過對話,揣摩作者是如何通過動作投射、對話和神態描寫來展示人物心理和心理變化,學習這種寫作方法。
批注閱讀:文中多處人物描寫、場景描寫、細節描寫都非常具有詩意,試著摘抄一下富有創意的語句,進行學習。例如:“瘦長的陽光帶橫在青石路面上,這邊是陰涼,那邊也是陰涼。陽光顯得有些過分了,把傍山依水的斷橋鎮十分銳利地劈成了兩半,一邊傍山,一邊依水。一邊憂傷,另一邊還是憂傷”……
討論閱讀:這篇小說想要表達什么樣的主題?里面的心理沖突合理嗎?小說為什么選擇哺乳這個角度寫作?和其他人討論一下。如果運用第一人稱,或者別的視角重述這個故事,是否可以?
比較閱讀:和經典的寫人類小說對比閱讀,我們會發現,這篇和馮驥才的《俗世奇人》、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鎮畸人》,或者契訶夫、毛姆、歐·亨利的人物類短篇小說的寫法很相似。馮驥才抓住的是人物的“奇技”,安德森抓住的是外表上的某個怪異特征或者怪癖,契訶夫抓住的是神情動作的習慣與變化,而畢飛宇抓住的是一個特寫的瞬間:抱著孩子哺乳的瞬間。
轉化閱讀:試著用這種速寫的方式,想想生活中有沒有哪個人物的瞬間畫面很打動你,或者有沒有什么電影、照片或動漫的鏡頭很打動你,試著寫一個類似的故事,例如畫畫的男人、扣籃的少年……
創意寫作練習
按照創意閱讀六步法,選擇你喜歡的作家作品,或者從文學獎獲獎作品中選擇一部作品,進行創意閱讀和仿寫,將你的仿寫作品分享給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