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古詩詞;誦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1-023-03
【本文著錄格式】李紅梅.初中語文古詩詞誦讀教學研究[J].課外語文,2022,21(01):23-24,28.
古詩詞是中華古典文化的瑰寶,歷代文人墨客吟詠不絕。中學生肩負傳承優秀古典文化的責任,對古典詩詞的學習必不可少。在部編版教材的編排中,除常規的古詩詞教學外,還在第三單元和第六單元中開設了“課外古詩詞誦讀”這一模塊,可見古詩詞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從“課外古詩詞誦讀”這一標題來看,新課標對古詩詞的要求之一是誦讀,強調了誦讀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誦讀作為我國傳統的美讀詩文的方法,吟誦興起于先秦,其后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千百年來,經典詩詞借助傳統吟誦之法得以流傳,并孕育著華夏子孫的民族精神。由此可見,誦讀作為傳統的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摒棄單向灌輸和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著力研究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誦讀教學的正確方式。
一、讀通字義,理順節奏
文通字順是學生在學習新課時的基礎目標,而古詩詞的創作年代距今已久,因此在字詞方面相較于現代文難度更大。況且古詩詞在用字方面講究高度凝練、聲韻和諧,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要注意讀通字意,理順節奏,感知古詩詞的語言美和音韻美。
在讀通字義方面,教師在教授新課時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一是先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初讀課文,然后采用教師評價或學生互評的方式找出疑難字詞;二是讓學生自讀課文后自己提出問題,然后采用學生互助或教師點撥的方式指正讀音;三是借助音頻或者教師示范朗讀,讓學生在聽讀過程中解決字音方面存在的困惑。這幾種方法都可以高效地讓學生讀通字意,初步感知古詩詞的語言美。有時,教師也可以從理解字詞入手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一個生僻字:宦?!盎隆笨梢宰鳛樾帐?,也可以理解為做官、官吏。結合文本 “同是宦游人”中的“游”,“游”一般指游子、游玩等, 所以“宦游人”是指在外做官的游子。在理解詞義后,教師可以聯系標題讓學生回答:“在這首詩里,作者為什么會發出‘同是宦游人’的感慨?”學生會說:“是作者在送好友杜少府遠離家鄉去異鄉任職時,聯想到了自己也是在外做官的游子,于是安慰友人不要憂慮,在朝在野,‘同是宦游人’?!苯處熾S即可以提出:“同為宦游人,又面臨離別,二人有沒有依依不舍或者是悲痛萬分呢?”學生結合“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樂觀,再聯系“同是宦游人”的勸慰之情,可以分析出真摯的友情是可以克服空間的阻隔的。這首詩不同于一般的送別詩,一掃離別的千古愁云,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至此,整首詩的情感借助一個“宦”字,通過教師逐步地引導和學生逐層地分析最終浮出水面。
在理順節奏方面,中國古典詩詞講究“頓”,且有規律可循。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和學生一起梳理出不同類型的古詩詞的節奏劃分規律。常見古詩詞可分為四言、五言和七言等,四言句式可以按照“二二”的節奏停頓,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五言句式一般是一句三頓,按照“二二一”或“二一二”的節奏停頓,例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七言句式按節奏可劃分為“二二二一”,如“春風/不度/玉門/關”;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誰/無死”。掌握了基本的劃分節奏的規律后,學生可以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培養語感,感知古詩詞的音韻美。葉嘉瑩先生曾經說過:“吟誦詩比硬背詩有用得多。”“我小時候一方面背《唐詩三百首》,一方面聽他們吟誦,但是我聽得多了,自然也吟誦,吟誦慣了,便掌握了詩的韻律?!庇纱丝梢?,詩的韻律感是具有感染力的。即便學生不通其意,只要能做到有韻律地吟誦,也能夠感知到詩詞獨特的魅力,即音韻美,而這種音韻美很有可能成為學生熱愛古詩詞的源頭。
二、領會意境,讀懂情感
古詩詞承載的是作者豐富的心境,作者在遙遠的年代借助文字營造出朦朧的意境,抒發豐富的情感。千百年后,當讀者看到這些古老詩意的文字,于是心生疑慮,試圖走進作者創設的意境中,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教師首先要做的是讓學生理解古詩詞中的意境。意境是作者借助具體的物象營造出的一種氛圍,可為之后的情感抒發做鋪墊。在詞作中往往表現為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例如蘇軾在《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先在上闋中選擇用“缺月”“疏桐”“孤鴻”這幾種物象營造一種凄涼孤寂的意境,然后在此基礎上借物喻人,感嘆“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以此表現其心境的孤獨和志趣的高潔。學生在分析意境時,很容易發現上闋中的這幾種物象對渲染意境、表情達意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借勢提問:“這幾個物象在誦讀時該如何處理,才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這首詩的情感?”學生通過思考很快就可以回答出:因為這幾種物象滲透出的是一種凄涼孤獨的意境,所以要靠慢讀、重讀的方式來強調作者內心孤寂的情感,而且之所以這幾個物象能體現出這種情境,是因為作者所采用的修飾語別具一格。只是“月”“桐”“鴻”這幾種物象是不足以營造出凄涼孤寂的意境的,正是因為有了“缺”“疏”“孤”這樣的修飾語,才給物象蒙上了凄涼的色彩,所以這幾個詞要格外重讀、慢讀。在下闋中作者描繪了孤雁寧愿獨宿于荒冷沙洲,也不愿意棲息停留于寒枝之上的場景。實際是托物寫懷,是作者對人生的反省,也是對理想的堅守。這種高潔的志趣是通過對“寒枝”和“沙洲”這兩種物象的刻畫流露出來的,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要重讀這兩個物象。除此之外,整首詞中描述作者狀態的詞語和直接表達情感的詞語也要重讀,如“幽”“獨”“縹緲”“驚”“恨”“無人省”“不”“寂寞”“冷”等。重讀的字詞圈畫完成后,教師可以將思考的機會再次還給學生,讓學生再次誦讀幾遍,用不同的符號標記出還有哪些要輕讀、快讀。在全部完成后,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展示環節,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達到驗收教學成果的目的,還可以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收獲成就感,激發其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研讀文本、抓核心物象和關鍵詞的方法,教師其實是幫助學生關注作者在遣詞造句方面的良苦用心,然后品味出作品的情感。于是學生在誦讀方面又上升了層次,不僅能讀通順,還能解情境,讀出情感美,提高了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三、讀出新意,拓展想象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作品可以有多種解讀,古詩詞也是如此。如果學生對詩詞的解讀趨于一致,沒有自己的想法,這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審美空間,不利于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鑒賞能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讀出新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有層次、有深度的誦讀。一方面,誦讀調動了學生的眼、口、耳多種感官,這是在用讀、說、聽同時進行的方式刺激大腦,讓大腦處于活躍興奮的狀態。而且相比無聲的語言,學生通過對聲音,如輕重緩急的把握,更容易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另一方面學生反復誦讀的過程實際是文本細讀的過程。在逐字逐句地誦讀過程中,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作者在煉字方面的考究。比如有的學生在誦讀時會念錯字,《式微》中有這樣兩句:“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和“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會將第一句念成“微君之故,胡為乎露中?” 因為在潛意識里,“露中”與“泥中”相對應,句式看起來更加工整??墒钱攲W生反復、仔細地誦讀時,他會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為能夠正確記憶,就會主動思考“中露”和“露中”的區別。通過學習后,學生會明白原來“微君之故”的“故”“胡為乎中露”的“露”相互之間押韻,“微君之躬”的“躬”和“胡為乎泥中”的“中”也是押韻的。經過深度思考后,學生不僅感到了詩詞的音韻美,以后在誦讀這首詩時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由此可見,反復誦讀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生思考探究的能力。如果教師在學生誦讀之前就公布答案,告訴他們要注意押韻,不要混淆“中露”和“露中”,學生就會缺少了自我探索的過程和解鎖答案的樂趣。長此以往,學生會形成依賴性,希望教師能夠主動提出問題并給出標準答案,逐漸弱化思考探究的能力,不利于自主學習。再者,形式多樣的誦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誦讀有多種形式,包括個讀、齊讀、領讀、分角色讀、示范朗讀等。教師可以依據課堂內容設計不同的誦讀形式,讓誦讀貫穿于整個古詩詞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誦讀參與到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也會在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比如面對不同的詩詞所表達的不同的情感,該如何通過誦讀的形式演繹出來?這是學生在誦讀前會思考的問題,如果教師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探究,那么學生會盡其所能地去研讀文本,從文本中找到答案,然后用誦讀的方式表達出自己思考后的結論。這也有助于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積極思考。
誦讀作為最基礎的學習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沒有過高的要求。因此,將誦讀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對語文素養相對較低的學生,教師應給予鼓勵和指導,讓他們也能在語文課堂中感受到成就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對語文愛好者或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也應給予鼓勵和指導,啟發他們正確理解、深入探索古詩詞的魅力,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傳承優秀的中華古典文化。
參考文獻
[1]蔡宇行.小學經典詩詞吟誦教學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6.
[2]馮春霞.古詩朗讀教學“三重奏”例談——以陶淵明《飲酒》(其五)為例[J].教育觀察(下),2017(3).
[3]楊帆.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誦讀欣賞”中古詩詞的教學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7.
[4]吳蔚.論傳統的吟誦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李紅梅,女,1993年生,安徽天長人,碩士研究生,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