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要素;板塊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1-062-03
【本文著錄格式】錢蕓施 .基于語文要素的板塊教學設計與實施——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只小蟲子》教學為例[J].課外語文,2022,21(01):62-64.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編排上以“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每單元都貫穿著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巧妙落實單元中所設定的語文要素,是用好部編教材的重要抓手。但語文要素不僅要立足單元整體,還要根據單元內各篇教材的文本特點有所突圍。確定教學目標后,教師可以采用板塊教學的方法,落實各項語文要素。下面以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只小蟲子》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基于語文要素,進行板塊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一、立足單元整體,關注語文要素
部編版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要重點關注的語文要素,這些語文要素分散在單元導語與課后練習中,為教師確定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指引方向。
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是一只小蟲子》為例,教學參考書中明確本單元語文要素是“運用學到的詞語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本課課后練習“小蟲子的生活有意思嗎?和同學交流你感興趣的部分”也提示了教師要關注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
二、聚焦文本特點,突圍語文要素
單元語文要素是課堂訓練的重點,教師不能被限制,機械地搬運、生硬地套用。教師要明白具體到單元里的每一篇文章時,這些文章也有各自不同的教學目標與任務,蘊含著其他豐富的語文要素。教師要善于發現每篇課文在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上的特點,應采取豐富多樣的策略,突圍語文要素。
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里的四篇課文都蘊含著豐富的想象,但走進《我是一只小蟲子》一文,會發現這篇課文還有其他鮮明的特點,如清晰的文章結構和生動俏皮的用詞。課文內容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自然段)是伙伴們對當小蟲子的看法和理由,第二部分(第三至七自然段)是“我”對當小蟲子的看法和理由。文中“屁股被蒼耳刺痛”“淹得昏頭昏腦”等讀來妙趣橫生。
根據文本特點,教師可通過以下方法突圍語文要素。
(一)活動由扶到放,品讀語言文字
本課的兩種觀點和理由,如果按段落順序教學,不僅費時費力,學生也容易失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先教授伙伴們的看法,抓住“昏頭昏腦”等關鍵詞語進行想象、品讀。再把時間留給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從教轉化為學,讓學生嘗試運用圈畫關鍵詞的方法,說說為什么“我”覺得當一只小蟲子還真不錯。
(二)發現邏輯關系,發展高階思維
如果對文章的分析只停留在字詞理解上,那么學生的思考是淺層的。教師要引導他們深入篇章,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與段落之間聯系起來思考。
例如,本文第二段中伙伴們覺得當小蟲子不好共舉了三個例子,為什么這么排序,能否調換?其實,這三個例子間危險程度在逐漸加深。再如,文章先寫當小蟲子不好,再寫當小蟲子真不錯,為什么筆墨重點放在了后半部分?這說明當一只小蟲子的樂比苦多,我們對小蟲子的生活看法應該是積極向上的。這些問題需要學生靜下心來分析文章內在的邏輯關系,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三)利用偏旁起源,規律學習生字
生字教學一般包括讀音、部首、筆順、組詞、怎么記憶、怎么寫好等方面。本課課后第二題分兩行呈現了帶月字旁及月字底的字,要求學生:讀一讀,注意加點的字,說說你的發現。教師可以從偏旁的起源,介紹月字旁的意思,在比較中掌握月字旁、月字底的寫法。本課生字中有三個帶有尸字頭的字“屁”“屎”“尿”。尸字頭象形字是一個人微微地蹲著,字義上都與人體排泄物有關,字形上都是半包圍結構,有著“半藏半露”的共同點。
三、依托板塊教學,落實語文要素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采用“線性學習”,基本按照課文逐段分析,教學內容只流于表面,教師沒有主動去挖掘文本的內部邏輯關系。這類課堂充滿瑣碎的提問,缺乏貫穿整堂課的主問題,長此以往,學生被動應答,思維僵化,缺乏學習興趣。 “板塊式教學”這一概念由特級教師余映潮提出。板塊教學就是將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劃分成若干個板塊,每個板塊聚集一項目標展開教學活動。板塊教學最大的優點就是教學目標明確集中,每一個板塊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都非常清楚。為了落實各項語文要素,筆者進行了如下的板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伴隨著課文的學習認識生字,通過學習認識股、昏等課文中的16個生字,學會寫課后“屁股”等10個詞語。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的方式、教師的教學引導理解“月”作為偏旁時的特點,借助圖文了解詞語“昏頭昏腦”。
情感目標:有感情、流利地朗讀課文,逐句理解第二自然段,用心體會“當一只小蟲子,一點兒都不好”這句話。學生從中體會到要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要保持樂觀的心態。
預習板塊:
學生自主進行課文預習,在通讀過程中找到沒有掌握的生字、生詞,通過查字典的方式進行解決。
板塊一:初讀文章,找尋重點
初讀文章是語文教學中首先要進行的板塊,這一板塊內容主要是幫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文中的新知識有初步的認知和學習,為學生開展精讀課文,升華主題打下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在學習教學內容的重點的同時,在接下來的課程中也要更加認真地學習自己有所困惑的地方。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教師給你們3分鐘時間,仔細閱讀文章共有幾個段落。生:六個段落。師:現在教師需要幾個同學來為大家朗讀一下課文。誰毛遂自薦一下?生:(學生朗讀)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自然段。其中有一個“問”的語氣,哪位同學來示范一下怎么讀?(同學進行朗讀,教師糾正,帶領學生跟讀。)師: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自然段有什么有意思的內容,“屁股”“刺痛”“昏頭昏腦”“一泡尿”。這幾個詞語讀起來有點不一樣哦,××同學,你來讀一下。(教師進行糾正,引導學生進行練習讀音。)師:來,我們看看這個小段落里藏著什么有趣的事情,“搖搖晃晃的草葉”“細長的觸須”“免費的特快列車”。你們聽著教師讀的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讀好長短語)這一板塊主要是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認知,在對陌生的生字、生詞、短語、句子都有所了解后,才可以更好地學好整篇文章。
板塊二:指導書寫,學習生字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屁”“屎”“尿”這三個生字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呢?(教師提示:偏旁部首)師:教師進行生字書寫示范,學生在習字本上練習。并對學生的書寫進行指導。在學習了生字后,添加這一板塊是為了更好地鞏固學生對生字的掌握。
板塊三:關注結構,整體感知
整堂課以“小蟲子的生活怎么樣”這一主線展開,教師要求學生默寫課文,找出文中的兩種觀點,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把握課文邏輯體系。教師引導,帶領學生將整篇課文進行更加精細的閱讀,從每一個段落以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理解課文整體表達的意義所在,為下一板塊更加細致地學習奠定情境基礎。
教學片段:
師:小蟲子的生活怎么樣?請同學們再次打開課本,默讀課文,找出文中的兩種觀點,用橫線畫出來。生:我的伙伴們都說:“當一只小蟲子,一點兒都不好。”師:你找到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文中還有別的觀點嗎?生:第三自然段,不過我覺得當一只小蟲子還真不錯。師:兩種觀點都找到了。我們一起來完成填空,當一只小蟲子好不好?我的伙伴們都說 ? ? ? ? ? ? ? 。不過,我覺得 ? ? ? ? ? ? ? 。那課文剩下的自然段講了什么?生:第二自然段講了為什么當小蟲子一點兒都不好。師:第四自然段后開始呢?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作者說當一只蟲到底有什么不錯呢?(學生之間交流,教師進行相應的評價。)師:下面咱們來仔細讀一下,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仔細地想一想“特別有意思到底體現在哪里呢?為什么當一只小蟲子還真不錯”。生:回答問題。師:教師進行小總結:“每一只蟲子都具有它們自己特有的地方,確實是每一個都很有意思。”
板塊四:先扶后放,品悟細節
在把握文章結構的基礎上,教師由扶到放,引導學生運用圈畫關鍵詞的方法品悟細節。教學第二段時,教師帶領學生圈畫“昏頭昏腦”“毛茸茸”等關鍵詞語,這些詞語充滿趣味,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談談自己的感受。只有讓學生親歷學習,語文要素才算真正落實。在教學第二自然段后,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運用剛學的方法在第4~7語段中圈畫關鍵詞,小組內進行交流。學生交流時可能理由不充分,但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同伴的補充,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表達,就能讓“圈畫關鍵詞”這一語文要素真正落到實處。
教學片段:
師:剛才我們一起用圈畫關鍵詞的方法學習了伙伴們的看法。不過,“我”覺得當一只小蟲子還真不錯。這是為什么呢?請你自由讀讀4~7自然段,圈出關鍵詞,和小組成員交流一下,說說理由。生1:我從“伸懶腰”這個詞語感覺到當小蟲子很不錯,因為伸懶腰是很舒服的。師:小蟲子在哪里“伸懶腰”?生2:小蟲子是在“搖搖晃晃”的草葉上伸懶腰。師:如果站不穩的話?生2:小蟲子就會順著葉子滑下去。師:就像在玩——滑滑梯,真不錯。還有誰想交流?生3:我找到了“亮亮的”這個詞語,小蟲子可以用露珠把觸須擦得很干凈,打扮得很神氣,真不錯。生4:我圈到了“免費的特快列車”,因為小蟲子自己走路很慢,但是跳到了狗的身上,就可以輕輕松松去很遠的地方,而且不要錢。……
板塊五:遷移運用,想象寫話
根據本單元語文要素,展開想象、練習寫話,是本課的訓練重點。課文學完后,再回到這一問題“小蟲子的生活怎么樣”,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發表看法,說說理由。學生都有話可說、有理可講。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還可以適時點撥,讓學生的想象更加豐富、更加生動,如有時候,小蟲子被一陣狂風吹得飛起來,其實那是?小蟲子還會遇到什么危險?小蟲子生活中還有什么好玩的事情?你知道它還有什么有意思的朋友嗎?不知不覺,學生對這道題的回答變得精彩、靈動,有了自己獨特奇妙的想象。充分交流后,我們便可以運用本課的表達方式,先概括說說自己的看法,再結合具體事例說說自己的理由,讓學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畫面用文字記錄下來,這樣就自然地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你覺得當一只小蟲子好不好?生:我覺得當一只小蟲子很好玩。師:小蟲子,你能具體說說嗎?生:因為我可以跳到各種各樣的動物身上,到處去旅行。師:你會跳到什么動物身上,去哪里旅行?生:我會跳到鳥兒的身上,跟著它到處飛。師:是啊,你可能會看到草原、高山、湖泊……生:如果看到了很美的地方,我就會從鳥兒身上跳下來,因為我的身體很輕,掉到地上也沒事。師:到處旅行,空中跳傘,當一只小蟲子真好玩。
板塊六:認識偏旁,規律識字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語文課堂的重點教學內容,本課中月字旁、尸字頭的字都能依據字源,追溯偏旁的意思。教師可以利用課后習題、微課視頻等,帶領學生感受漢字的魅力,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在寫法上,引導學生觀察筆畫,掌握月字旁和月字底寫法上的不同和半包圍結構“半藏半露”的特點。在進行了板塊三生字書寫的練習后,對整個文章的生字、生詞進行再次回顧和教學,加深學生的印象,促使學生對生字掌握得更加牢固。
教學片段:
師:出示詞串“屁股、頭腦、脾氣”,你有什么發現?生:都有月字旁。師:哪幾個字有月字旁?生:股、腦、脾。師:摸摸你的屁股,拍拍你的腦袋,脾是我們的身體內臟,在我們肚子的左上方。這些字都和什么有關?生:這些字都是我們人體的一部分。師:是呀,可身體器官都跟月亮沒有關系,為什么會是月字旁呢?播放微課視頻《“月”與“肉”的偏旁演變》。現在我們明白了,這里的月字旁其實是——肉字旁。師:課后習題里也有很多月字旁的字(分兩行呈現帶月字旁和月字底的字)。這些字有什么不同嗎?生:第一行月字旁在左邊,第二行月字旁在下邊。師:月字旁在左邊要寫得窄而長,月在下邊,寫得矮而胖,撇要改成豎。
立足單元整體,聚焦文本特點,基于語文要素的板塊教學設計與實施還需要教師不斷地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魏銀珠.聚焦語文要素 ?開展言語實踐——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再思考[J].華夏教師,2020(16).
[2]鐘培金.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語文要素”的教學實施[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5) .
[3]林巧燕.小學語文“板塊”教學的三大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12).
[4]顏娜藝.聚焦深度閱讀,落實語文要素[J].文理導航(上),2021(7).
作者簡介:錢蕓施,女,1993年生,江蘇人,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