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
2002年1月,經過充分醞釀與策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破繭而出,踏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主旋律上,“真是好時機”。在創刊號的《刊首寄語》中,明確了雜志的定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清晰地界定了這份雜志的立意、宗旨、內容與服務對象。2022年,《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創刊整整20年,經過20年的實踐,雜志的前瞻性、專業性、學術性和指導性日益凸顯,深受教育行政部門、高校研究團隊、電教裝備系統、教研系統、教師培訓機構以及廣大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喜愛。近年,通過傳統紙媒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以及不斷豐富的線上、線下活動,雜志形成了穩定的讀者群體和客戶對象,打造了專業引領、系統服務、廣泛互動的融媒體平臺,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知名度,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優勢。
2000年,在全世界歡慶千禧年到來的同時,“千年蟲”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這一計算機程序處理的bug并沒有為人類帶來太多的隱憂,卻昭示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超出人類的預判。互聯網浪潮風起云涌,信息化成為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潮流,其勢洶涌,不可阻擋。
2000年不僅在時間上有著分水嶺的作用,在我國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史上也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這一年,“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印發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三個文件,拉開了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信息技術教育普及的序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誕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自然而然就抓住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必將肩負起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
我們秉承“有深度、有廣度、有態度”的理念,以前瞻性、專業性、權威性的視角,持續關注、影響、推動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每一組稿件,都要經過反復打磨。從2008年第12期《改革開放三十年:歷史見證基礎教育信息化巨變》到2018年第7、8期合刊《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創新與發展》,再到2019年第10期《穿越歷史 走向未來——共話新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歷程》和2021年第7、8期合刊慶祝建黨百年特別策劃《傳承紅色基因 育時代新人——我們的學校從革命中走來》,一系列策劃既有歷史維度,又有時代背景,記錄了我們輝煌的成就與過往。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正在經歷一次變革,其對教育生態的影響也更加全面、更加系統、更加深刻。面向新時代,雜志必將肩負起歷史使命,勇于擔當,主動融入時代潮流,才能永葆青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這是學術期刊的初心和使命、責任和擔當。
1994年4月20日,我國成功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鏈接。據1999年底不完全統計,全國中小學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學校近6萬所,每年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生近3000萬人;擁有計算機165萬臺,計算機教室近10萬個,建立校園網的學校近3000所。根據《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上升到100%,98.35%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這20年,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經歷了跨越式的發展,教育信息化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1.0時代步入2.0時代。《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年的發展契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圍繞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任務,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中國教育界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這被稱作“喬布斯之問”;“我們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教育信息化的績效和期待之間存在這么大的落差?”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媒體人聚焦教育的難點、重點、焦點、痛點,一直在關注、在思考。
雜志自創刊以來,立足北京,面向全國,緊盯國際前沿。2004年國外視頻網站上開始出現教學視頻短片,2007年,非營利性的“可汗學院”網站成立,與此同時,美國有些學校出現“翻轉課堂”模式的早期實踐。從視頻教學,到翻轉課堂,從慕課到微課,再到在線教育,我們持續跟進。其中2012年3月刊,邀請張渝江老師撰寫的《透視“翻轉課堂”》,此文在知網被引1475次,是有關翻轉課堂的64513篇文獻中發表最早的論文之一;2013年4月刊,邀請黎加厚老師撰寫《微課的含義與發展》,此文在知網被引3087次。至今,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回憶起這次約稿,頗為感慨:回頭看當年,雜志的遠見引領了時代發展的歷史潮流——微課成為移動互聯時代課件的主流。“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給雜志社投稿,至今在中國知網上面有202篇文章,《微課的含義與發展》被引排序第一;上海師范大學全校師生在中國知網上面發表的90,413篇文獻中,也是被引排序第一。這給我一個啟示:好的文章不是取決于雜志是否是核心期刊,而是文章能否反映出你的真情,是否站在時代變革歷史潮流的前列。”
隨著新一輪水利建設的推進,貴州省水利投融資平臺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融資作用,信貸融資已經成為貴州新增水利投入的主渠道。貴州省水利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利用水利工程原水收費權作為質押擔保,獲得國家開發銀行貴州省分行授信240億元,主要用于“十二五”期間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