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靖雯 本刊全媒體記者 夏芯

近日,有網友稱延安市體育局局長牛春擁被延安劉軍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聘為藝術總監,并配有該公司股東劉軍正在為牛春擁頒發聘書的合影照片。
后據牛春擁表示,自己當天對該公司頒發聘書一事并不知情,當場拒絕覺得尷尬,事后明確回絕了聘任一事。
針對現職黨政領導干部不得在企業兼職(任職),中組部早在2013年就已明文規定,不僅限于企業領導職務,也包括顧問等名譽職務,兼職取酬更是明令禁止。2016年,中組部進一步明確現職黨政領導干部一般不得在社會團體中兼職,確因特殊情況需要兼職的,也對兼職條件和程序要求作了進一步明確。
雖然中央三令五申,但依然有頂風違紀者,近年來被查處的領導干部中,有不少在企業或社會團體有任職經歷,他們一手掌權、一手斂財,可謂“名利雙收”。
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曾擅自任命自己為省珠寶協會的名譽會長,收受了大量價值不菲的玉石。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秦玉海曾兼任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攝影家協會顧問和名譽主席等多個社會團體職務,收受昂貴的攝影器材,借辦展覽、出版攝影作品圈錢。
2018年落馬的常州市原食藥監局副局長楊猛,在退休前受錢璟康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樊金成之邀,兼任該公司顧問1年,每月收受1萬元及兩條工作煙的薪酬。被查后,楊猛承認自己與該公司“超出了監管者與被監管者的關系”。
這些看似正常社會頭銜,成了掩飾利益輸送的“遮羞布”,有的領導干部接受了名與利的饋贈,為這些利益關系人站臺、謀利也就在所難免了。
事實上,這些企業和社會團體拋出“橄欖枝”,就是沖著領導干部的權力去的。他們把領導干部拉入同一戰壕,通過對方的幫助,得到獲利的機會與優勢無疑要比同行業競爭對手要大得多。
正如此次劉軍邀請牛春擁擔任其公司藝術總監,目的也絕不單純。其表面是順意牛春擁“比較喜歡當地文化”,來個“成人之美”,背地里無非是希望利用牛春擁作為延安市體育局一把手的權力,為自己公司獲取相關項目創造便利條件。其所謂的“支持當地民俗文化發展”,不如說是支持自己公司的發展。
就此番聘書一事而言,是否是個誤會其實很容易查證,最重要的是,該公司此前中標延安市體育局相關項目,其過程是否存在違規違紀甚至突破法律底線的行為,必須給黨和人民一個交代。
再看牛春擁在此事中的行為,看似是鬧了個“烏龍”,實則暴露出他在原則問題面前的軟弱。他明知道接受企業聘任一事是違規的,但在該拒絕的時候怕尷尬,該亮出底線的時候打了退堂鼓。
不禁要問,牛春擁在眾目睽睽之下“假意”接受,又在私下“明確”拒絕,到底是把自己擺在人民群眾面前,還是擺在這位企業老板面前?不把自己的底線亮出來,反而給一個民營企業打圓場,本不該是一名黨員領導干部的應有之舉,就別怪事后引起猜疑。就算聘書退了回去,任公信力恐怕回不去了。
行動上軟弱了,思想上再清醒也沒用。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就是要求干部與企業的交往既要親親熱熱,又要清清白白,把握底線、不失分寸。干部明知是越界的行為,還要因為“抹不開面子”而去做,其實已經打破了應有的平衡,違背了“服務支持企業發展”本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