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鄔金浜
今年,美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辭職浪潮。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最新數據顯示,4月起開始的不同尋常的辭職潮到9月,辭職人數已逾443.4萬人,刷新有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離職率攀升至3%。數百萬人離開原先崗位,職位空缺也突破1000萬的歷史紀錄。
德州農工大學著名管理學教授克魯茲為此發明了一個新詞“大辭職潮”。就業網站Glassdoor勞工經濟學家丹尼爾則說“我們從來沒見過這種情況”。
許多專家認為,“大辭職潮”是一場沒人組織的、社會無意識的罷工行動。《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艾肯沃爾德更說:“大辭職不是人們不想再工作,而是越來越多的人漸漸意識到,在這個國家,美國夢已死。一同死去的,還有相信好好工作就能得到好的未來。”
“我們全部辭職了!!關門!!”
“本店關門。我們店幾乎所有的員工都走了,公司根本發不出能讓我們好好生活的薪水。我們無法養活自己和家人。我們已經工作得很辛苦了,堅持不下去了。你不能要求你的員工用愛發電。”
現在,隨便走在美國哪個城市,都會隨處見到類似的“告示”。大量餐館的員工整批整批地辭職,門店因此關門。在這些餐館的玻璃門上,離職員工寫的告示心酸又充滿嘲諷。
餐館員工紛紛辭職,只是美國幾乎所有行業都出現“大辭職潮”的縮影。
在疫情期間,新澤西州23歲的斯威廷大部分時間都在米爾本做酒保,看到那些不戴口罩的顧客非常緊張,對那么低的薪水也很泄氣。今年夏天,當餐館強迫一名病假的同事上班時,斯威廷辭職了。她說,“我為之付出時間的公司似乎沒有優先考慮我和我的安全,這讓我很受傷”。她和一名朋友決定用省下來的錢開一家素食餐廳,計劃明年初開業,并承諾給員工高工資、帶薪休假和其他基本福利。
斯威廷在數以百萬計的工人中,算是“有志青年”,更多的人,則至少在目前,選擇休息。
咨詢公司工作研究所總裁尼爾姆斯說:“疫情已持續很長時間,影響了人們的身心狀態,促使人們反思生活、職業和工作。”
于是,“大辭職潮”席卷而來。
不少經濟學家甚至聯想到了“大蕭條”和“大衰退”。
勞工統計局的報告指出,9月份市場提供了1040萬個新工作崗位,簽訂了650萬份雇傭合同,也終止了620萬份勞動合同,其中包括440萬人辭職、140萬人被裁員,以及41萬人因退休、死亡、傷亡等各種原因離職,其中包括180萬名在疫情期間離開崗位的女性。數據還顯示,今年離職水平比2019年高出約10%-15%。
餐飲業和零售業是重災區,每14名員工中就曾有1人在一個月內辭職。衛生服務是另一個離職高發領域,醫護人員離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普遍存在的倦怠感。今年春季,在求職網站Indeed接受問卷調查的員工中,超過一半表示正經歷著持續的疲憊,高于去年的43%。密蘇里州斯普林菲爾德的JordanValley社區健康中心有8個不同診療區,執行副總裁斯廷森說,“有些人確實因為倦怠而離開了勞動力市場,疫情最初出現時,牙科就幾乎關閉,很多牙醫助理失去了工作,對重返崗位也憂心忡忡,擔心失業會再次發生,很多人因此轉行。”
越來越多青年的工作意愿也在降低。“全民一起失業吧!”是社交平臺Reddit上“反工作小組”的口號。自今年2月以來,小組訂閱者已從23.5萬增加到近100萬名。此外,勞動力分析公司VisierInc.針對50家公司數十萬員工的一項研究顯示,1至8月,長期合同員工辭職數量也有所上升。合同期限為15年或以下的員工中,辭職率在53%至57%之間,40至50歲員工的辭職率也上升了38%,而從傳統來看,主導辭職浪潮的往往是合同期限較短的員工。
疫情前供職猶他大學的德拉尼的工作主要是為國際生提供服務,在學校恢復線下授課后,她因擔心疫情也于最近辭職,她說她還年輕,不想再提心吊膽工作。

美國辭職人數屢創新高。
“想知道我們為什么關門了?問我們公司領導吧,為什么他們要死命地壓榨員工,一天工作超過8小時不給任何休息。我們過度工作,人手不足,酬不抵勞,也不受尊重。人的價值應該大于利益。”
這是波士頓一家商場辭職員工表露的心聲。
輿論也在分析洶涌而來“大辭職潮”緣何今年陡然掀起,普遍認為,疫情雖是最大因素之一,但還有不少因素不可忽視,也許更具內在性,尤其是勞資矛盾在疫情的“助推”下越趨激烈。
克林頓政府時期的勞工部長賴克稱:“員工不想再干薪水低下、枯燥乏味且累死累活的工作,他們已經筋疲力盡,受夠了,在過去的一年里經歷了這么多困難、疾病和死亡,他們不愿再忍受。”真實雇傭實驗室公司經濟調查部主管邦克也認為:“人們退出就業市場的速度驚人,在少數行業的集中程度也令人震驚。在主要是現場工作或薪水相對較低的行業,辭職率更高。”
這是事實。
伊利諾伊州35歲的米納斯原在一家醫院工作,每天都感到不堪重負,疫情暴發后,情況更糟。她說:“在幾乎沒有接受過培訓的情況下,你做著人命關天的工作,雇主卻根本不在乎你。新冠暴發后,我們還得在工作量非常飽和的情況下每天為人們做那么多次新冠測試。”尤其是變異病毒反復出現,疫情反彈,許多人對重返辦公室感到不安。對女性來說,學校當初暫停線下教學后,托育設施的不足,也使她們不得不在家帶孩。
與此同時,聯邦政府發放救濟金、暫停租金、免除學生貸款等,一定程度上反而“好心辦壞事”,讓很多低收入青年心無顧忌也可以更自由地辭職或跳槽。還有一些人則是索性辭職炒股炒幣。自然,也有不少白領開始重新思考疫情下人生的意義,選擇回歸校園“充電”,或者開始創業。數據顯示,兩年間,新商業計劃書提交的數量明顯增加。
高企的通脹也極大地助推了“大辭職潮”。10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連續17個月上漲,同比漲幅達6.2%,創31年來新高。而據機構預算,員工今年平均薪資增幅為3%,遠遠跑輸通脹。于是,很多人拿到補貼后,寧愿消費,也不去工作。
勞資矛盾是掀起“大辭職潮”的“海底火山”。疫情爆發以來,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不同階層、種族及企業高管與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雖然美國政府為應對疫情出臺了多輪經濟紓困方案,但大部分通過房地產和股票增值流向了富裕階層,億萬富豪去年財富增長了34%。目前,最富有的10%擁有的平均收入是其余90%人口的9倍多,最富有的1%的平均收入是前述90%人口的39倍以上,最富有的0.1%的平均收入可達前述90%人口的196倍以上。
如此貧富差距確實令人驚詫,顯見,“大辭職潮”某種意義上是工人對“美國夢”破碎的一種無奈選擇。
“資本主義要毀掉這個國家。如果你不給員工讓他們活下去的錢,怎么指望他們為你做牛做馬呢?”
這種隨處可見的憤怒發泄,可能也是一種“倒逼”。
今年尤其是近期,“美國工人們正在戰斗!”“他們正在展示自己的力量!”是社交媒體上常見的口號,“如何對抗老板”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于是,人們看到,與“大辭職潮”遙相呼應的是工會運動也日漸活躍。工會的吸引力不斷增加,各行各業的工會組織持續壯大,不少青年對加入工會的意愿竟也大幅提高。去年,工會會員比例首次出現10.8%的上升,今年又進一步提高。工會的支持率達到196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蓋洛普的調查顯示,65%的人支持工會,為20年來的最高水平。
工會組織的罷工運動也如火如荼展開。彭博社的數據顯示,已有約10萬工會工人在罷工或準備罷工,涉及餐飲、醫療、制造業等眾多行業。最近兩個月,全美就有近40家工廠爆發了罷工,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這還不包括近6萬名從事電影和電視制作的工會會員,他們幾乎一致投票同意授予工會主席召集罷工的權力。
在Reddit和TikTok等平臺上“反工作小組”近來更號召民眾“不工作”“不生產”“不購物”,不要成為資本的吸血對象。
穆迪首席經濟學家贊迪稱,現在的條件有利于工人向雇主施加壓力。他說:“至少有兩代人的時間,工人們一直處于被動地位。我們現在看到勞動力市場吃緊,而且越來越明顯的前景是,它將持續緊張。現在是工人市場,他們擁有權力了。”咨詢公司“工作研究所”的總裁尼爾姆斯也說:“當下工作機會充足、工資上漲且企業爭搶人才,這些都是員工的優勢,使他們有底氣辭去不稱心的工作。”
“大辭職潮”以及“大罷工潮”的效果已有所顯現。
資方不得不有所行動。為留住員工,許多雇主被迫采取了漲薪措施,三季度平均薪酬上漲達6%。當然,漲幅遠遠不及富人的財富增長,也不及物價上漲的速度,但漲總比原地踏步好。還有一些大企業開出了包括獎金、學生貸款減免和免費日托等福利。
“大辭職潮”也已引起華盛頓的重視。11月12日,白宮發言人表示,鑒于勞動力市場形勢有變,建議企業提供更具競爭力的條件來吸引員工。高盛預計,美國2022年工資漲幅將高于今年,在3.75%左右。
確實,“大辭職潮”將可能成為美國人對待工作的一個關鍵轉折點,且這一趨勢可能長期存在,并將帶來深遠影響。
然而,“大辭職潮”以及“大罷工潮”,最終真的能讓他們擺脫“做牛做馬”的命運,真的能讓底層的工人重圓“美國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