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靜,張永瑞
(1.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河北張家口 075000;2.澳門科技大學,中國澳門 999078)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變化,讀者對于圖書館建筑空間需求也日益豐富。圖書館從以書籍為中心的藏借閱為一體化的單一建筑空間,向滿足讀者需求為主的文化綜合體空間轉變。因此更多的學者關注圖書館建筑空間的未來發展走向,本文采用科學圖譜知識CiteSpace 軟件與中國知網(CNKI)總數據庫相結合,對國內外圖書館建筑空間相關領域研究文獻作可視化分析。
本文的基礎數據來自于中國知網(CNKI)總數據庫中的期刊文獻,檢索時間為2021 年12 月,檢索條件設置主題詞為建筑空間,關鍵詞為圖書館。借助知網自帶的數據可視化軟件服務以及CiteSpace①軟件,以相關文獻內所包含信息為研究對象通過算法將這些文獻中的數據進行關系網絡的分析,時間切片設定為1,節點類型是關鍵詞,閾值設定為Top50,時間設定不限,共得到文獻215 篇,文獻時間分布年限為1988—2021 年。
分析關鍵詞的相似性,研究對于中文語境下圖書館中的建筑空間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處理后得到相關圖表,從宏觀層面通過可視化圖示的方式直觀反應某學科的發展歷程、研究熱點和趨勢[1]。
通過對年度文獻發表數量的時間分析,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平穩期,時間跨度為1988—2000 年,總發文量為12,年均發文量不到1,此階段相關研究者對于圖書館建筑空間方向的研究興趣較弱;第二階段為反復增長期,時間跨度為2001—2016 年,總發文量為109,年均發文量約為6.81,相較前一個時期從年均的總發文量來講都有所提升,但是2009 年和2013 年發文量都出現下降,所以相關研究熱度呈反復變化狀態;第三階段為快速發展階段,時間為2017 年至今,總發文量為101,年均發文量為20.2,處于歷史最高水平,學者們對圖書館建筑空間改造方面的研究關注增多。
刊發載體中的發文量情況可以表現出相關專業期刊對于此類研究方向的關注程度,通過對所得數據中的樣本進行分析后得到刊發機構趨勢圖(圖1)。本文選取期刊發文量的前5 名進行分析,分別是《華中建筑》《城市建筑》《圖書館建設》《圖書館論壇》《建筑學報》。期刊中相關文獻首次發布的時間各不相同,《建筑學報》發布時間最早,是1990 年;《圖書館建設》中相關文獻發刊較早在1993 年;《華中建筑》《圖書館論壇》都發刊于2006 年,《城市建筑》則是在2007 年。

圖1 發刊機構趨勢
從地域角度來說,《華中建筑》位于湖北省武漢市,《建筑學報》位于北京市,《圖書館建設》、《城市建筑》都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圖書館論壇》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與南方出版機構所屬地域相比較來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相較其他城市對于圖書館建筑空間的研究關注度更高。
利用CiteSpace 對中文語境下圖書館建筑空間的研究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時間切片設定為3 年,閾值設定為Top50,算法選擇為Pathfinder 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節點選擇為作者和機構,分別生成作者合作網絡圖(圖2)和機構合作網絡。

圖2 核心作者及研究機構合作網絡
核心作者中除了鐘偉和束漫的發文量以外,其他作者的發文量均是2。圖2 中顯示在CNKI 數據庫的檢索范圍內,能夠看到由幾名作者合作構成的網絡圖,其中的合作網絡分別為洪芳林-束漫、徐紅玉-王正興、王彬-陶嘉今、錢曉輝-王麗雅、張娟-王婧、任黨利、申藝苑-孔丹、Soares-Cronau、Park-Joh-Hahn-Miyoung、Kristin-Mary O’Kelly-Scottwebber-Julie Garrison 和蔡麗蓉-林曉嵩-周麗彬-林叢華。除了最后3 個作者間合作較為緊密外,其他作者都是以單人或多人形式出現。根據CiteSpace 中的連線分析,顏色較深的幾個連線為研究時間較早,連線越淺,研究越接近當下時間,后3 個合作緊密的作者群落之間連線顏色都較深,能夠看出早期對于圖書館中的建筑空間研究作者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隨著時間推移,核心作者更傾向于個人。從圖中的作者網絡Network 中得到,節點N 的數值為298,連線數量E 為189,Density 值為0.0036,說明沒有形成關于圖書館內建筑空間的核心作者,相關研究者的合作關系也處于較低水平,同時核心作者及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圖2)中的幾個連線數量也證實了之前的判斷。
關鍵詞作為文獻研究的核心,能夠非常簡明扼要地體現文章的研究方向與重點,圖3 顯示的是相關文獻利用CiteSpace 生成的關鍵詞圖譜。關鍵詞圓圈大小與此關鍵詞在文獻當中出現的頻率成正比,出現4 次以上的關鍵詞分別為:圖書館(52)、建筑空間(32)、建筑設計(12)、空間再造(8)、空間(7)、建筑(7)、空間布局(6)、空間設計(6)、信息時代(5)、閱覽空間(5)、設計(5)、空間規劃(4)、公共空間(4)。因為關鍵詞中出現意義相近的詞語會影響本文對相關文獻核心的判斷,因此將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利用LLR 算法對其進行聚類后得到關鍵詞聚類分析圖(圖4),且 Weighted Mean Slioutette 值為 0.9465,Modularity 值為 0.774,聚類結果是顯著和令人信服的。將前7 個聚類標簽下的關鍵詞制成主要關鍵詞聚類分析表(表1),并得出排名前三的聚類標簽是建筑空間、圖書館、閱覽空間。

表1 主要關鍵詞聚類分析

圖3 關鍵詞圖譜

圖4 關鍵詞聚類分析
(1)建筑空間,對于建筑空間的關注點主要體現在人文環境、高校圖書館、信息社會、可達性。而能查到的較早的相關文章是20 世紀90 年代楊倬在《建筑學報》上所發表的文章,他也在文章中歸納出了幾種高校圖書館中如何拓展建筑空間的方法:獨立式擴展、毗連式擴展、單元式擴展、向上式擴展、向下式擴展等[2]。
(2)圖書館,《中國大百科全書》認為,“圖書館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獻并向讀者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機構[3]”。有關圖書館的研究關鍵詞體現在建筑空間、高校圖書館、精神場所、校園環境。與建筑空間體現的關鍵詞相比較而言,兩者共性的關鍵詞是高校圖書館,說明學者們對于高校圖書館研究熱度高于對其他類型圖書館研究程度。
(3)閱覽空間,在鮑家聲先生所著《現代圖書館建筑設計》一書中提到,在傳統圖書館中,閱覽空間由功能劃分明確的多間閱覽室所構成。在現代圖書館中,閱覽空間的概念不僅局限于閱覽室,而是為讀者提供多樣化選擇、環境舒適的綜合性閱覽區域,它包含多種閱覽形式[4]。閱覽空間標簽下的關鍵詞有閱覽空間、交往空間、圖書館、空間環境、圖書館建筑設計。從關鍵詞中可以得出學者們研究閱覽空間視角呈現多元化,圖書館的閱覽空間不僅具有讀書、閱覽、文獻藏閱的功能,更承擔了文化交流的職能、娛樂休閑的職能、以及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閱覽空間在為讀者提供創客空間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將CiteSpace 軟件程序前序設置不變,最小時期設置為1,γ值設定為0.2,取前10 個關鍵詞突現制成高頻關鍵詞共現網絡Timeline 聚類圖(圖5)。從圖5 中可以看出對于圖書館建筑空間的探索分為3 個階段。

圖5 高頻關鍵詞共現網絡Timeline 聚類
(1)起步初探階段,圖書館建筑空間的研究從1994 年至2008 年,歷經14 年的時間跨度,學者們研究的側重點在于對閱覽空間的研究。1996 年李梅發表的論文《淺議開架閱覽室的建設與管理》對高校圖書館閱覽室實行自由開架提出了設備及藏書機構管理的建議[5]。
(2)基礎研究階段,從2000 年到2015 年是圖書館建筑空間研究的基礎階段,此階段學者們關注圖書館的智能化、建筑設計、開放型、交往空間及空間環境。2007 年由陳虹濤、武聯鎖發表論文《未來高校圖書館建筑空間構成及設計特點初探》一文中歸納出未來高校圖書館建筑的功能布局及空間組織結構[6],對未來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提出指導建議。2009 年李明華從大學圖書館建筑發展趨勢層面,探討大學圖書館所存在的問題,提出未來圖書館建筑應向以人為本、節能環保、綠色建筑、功能與造型完美結合的精品建筑方向發展[7]。2017 年霍珺、盧章平發表論文《基于空間句法分析的高校圖書館建筑空間可達性研究》一文中通過運用空間句法理論對圖書館內部空間可達性方面的效能評價提供一種客觀、量化、圖示化的手段[8]。
(3)快速發展階段,隨著讀者對于圖書館空間功能布局與空間的個性化、數字化、智能化需求的不斷增多。圖書館建筑空間逐漸突破傳統建筑空間邊界,向多功能復合空間發展。因此,針對圖書館建筑空間的研究從2015 年開始至2021 年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學者們的研究熱點傾向于空間再造、空間設計、信息時代、人居環境。2018 年凌征強、盧橋從文獻調查法的視角對國內外圖書館空間再造研究狀況進行梳理[9]。2020 年王天泥、劉妍提出對人工智能環境下的圖書館空間再造思考[10],總結未來圖書館空間改造應從科學定位理念、技術創新、構建空間評價體系、配備優質服務四方面去思考空間再造。2021 年鄒翔宇從圖書館空間彈性角度入手研究分析,指出彈性空間在圖書館內所體現的靈活性、模糊性、包容性與生長性的信息化特征[11],同時對未來圖書館改造設計提供理論性方法指導。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更新,圖書館作為讀者們學習的重要陣地之一,本文通過運用CiteSpace 軟件中對有關圖書館建筑空間的文章進行梳理分析得出結論:對于現階段圖書館研究的熱點方向集中在空間布局、空間再造和信息時代。
在當下信息爆炸和碎片化閱讀占據主流的時代,如何把握圖書館閱覽空間對于自身的定位與空間再造良好的相結合,是相關研究者均需要思考的問題。畢竟如果大眾思考邏輯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從偏重書籍閱讀所代表的長性邏輯思維被偏重短視頻高收益的“xx 時間讀懂xxx”式的精神愉悅式學習所取代的時候,圖書館的整個建筑空間也許就到了需要重新思考它本質時期了。
注釋:
①CiteSpace 是美國德雷塞爾大學計算機與情報學學院陳超美教授領導開發的基于關系網絡的數據可視化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