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軒 宗晨鐘 于 川 王慶甫
1.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筋傷科,北京 100029;2.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檢驗科,北京 100029
慢性腰肌勞損(chronic lumbar muscle strain,CLMS)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軟組織慢性炎癥性疾病,亦稱腰背肌筋膜炎、慢性下腰損傷、功能性腰痛等,為腰痛的常見原因之一[1],臨床常表現為腰部或腰骶部長期慢性的脹痛、酸痛,且隨氣候或勞累而變化,反復發作,時輕時重,臨床特點多為腰骶部單側或雙側的彌漫性疼痛、功能障礙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多發于第4和第5 腰椎、第5 腰椎和第1 骶椎及兩側骶髂關節間的三角韌帶,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遷延難愈的特點,對于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有嚴重影響[2]。本病的病因多為積累性勞損、創傷性損傷、腰部脊柱先天性異常、感受外邪、久病體虛或素體虛弱等[3],病理過程多為肌纖維發生變性、撕裂后出現腰部肌肉及其附著點處筋膜或骨膜的瘢痕、纖維條索或粘連等慢性損傷性炎癥[4]。目前,西醫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理療及功能鍛煉等,藥物治療主要為糖皮質激素與非甾體抗炎藥等[5],存在持續時間短、易反復、不良事件多等弊端[6],而中醫外治法因其安全、有效及毒副作用較小等優勢逐漸受到青睞[7]。超微針刀是在小針刀療法基礎上演化出的中醫外治療法,與針刺具有相類似的調節局部與整體、痛苦少、副作用小、操作簡便等特點[8-9]。本研究選取112 例于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就診的CLMS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對照的試驗方法研究超微針刀與針刺治療CLMS 臨床效果的差異,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9 月至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CLMS 患者,共計112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6 例。其中治療組男32 例,女24 例;年齡21~56 歲,平均(36.29±9.04)歲;病程8~32 個月,平均(15.18±5.15)個月。對照組男30 例,女26 例;年齡23~59 歲,平均(38.55±10.66)歲;病程9~36 個月,平均(16.41±6.33)個月。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且無病例脫落。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研究方案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有長期腰痛病史,反復發作,時輕時重,纏綿難愈,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一側或兩側的腰骶部酸痛不適或骶棘肌輕度壓痛,腰腿活動無明顯障礙;腰椎X 線或者CT 檢查均無明顯異常。
①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關于腰肌勞損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60 歲;③堅持治療2 周;④患者知情同意,簽署同意書。
①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異常及其他原發性系統疾病;②合并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滑脫、椎管狹窄等其他脊柱病變;③有外傷造成的器質性病變,或其他疾病造成腰背疼痛;④就診前1 個月內接受過其他治療。
1.5.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針刺治療:選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馬鞍山邦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格0.35 mm×40 mm)。穴位選取參照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針灸學》[10]。主穴選取阿是穴、委中穴、大腸俞穴、夾脊穴,隨證配穴:督脈病證,配后溪穴;足太陽經證,配申脈穴;寒濕腰痛配命門穴、腰陽關穴,瘀血腰痛配膈俞穴、次髎穴,腎虛腰痛配腎俞穴、太溪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用75%酒精常規消毒皮膚后采用快速進針法進針,行小幅度提插捻轉手法,虛補實瀉至得氣后留針30 min,留針期間不行針。出針后休息5 min。每次治療30 min,每周治療3 次為1 個療程,2 個療程后判定療效。治療期間囑患者減少勞作,注意休息。
1.5.2 治療組 治療組給予超微針刀療法治療:選用一次性無菌超微針刀(馬鞍山邦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格0.35 mm×40 mm)。具體操作方法參照《超微針刀療法:運動醫學的淺筋膜松解術》[11]:患者俯臥位,充分暴露治療部位,用75%酒精進行常規消毒皮膚后,選取第12 腰肋關節、第7 胸椎至第1 骶椎棘突旁、髂前上棘前外側、髂嵴內側緣、骶骨緣等處周圍的痛性結節點作為治療點,左手拇指按超微針刀進刀要求先分離后固定的方法按住結節,右手持刀,用針刀垂直皮膚進針,刀口線與身體縱軸平行,切斷結節筋膜,進針深度0.5~1cm,行縱向疏通3~5 下,當感覺針下出現松動感后出刀,出刀后用無菌棉球輕壓刀口1~2 min。每周3 次為1 個療程,2 個療程后判定療效。治療期間囑患者減少勞作,注意休息。
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患處并涂耦合劑,全面探查兩側腰部,觀察損傷部位形態、內部回聲,并測量損傷輪廓面積[12]。
1.7.1 疼痛情況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3]評價患者腰部疼痛情況,分值為0~10分,無痛為0 分,最劇烈的疼痛為10 分,其評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
1.7.2 腰椎活動度 采用腰椎活動度評分量表[14]評價患者腰部功能,通過量角器測量腰椎活動受限程度。0 分:前屈>40°,后伸>35°,側曲>30°,旋轉>40°;1 分:前屈30°~40°,后伸25°~35°,側曲20°~30°,旋轉30°~40°;2 分:前屈20°~29°,后伸15°~24°,側曲10°~19°,旋轉20°~29°;3 分:前屈<20°,后伸<15°,側曲<10°,旋轉<20°。
1.7.3 腰部功能狀態評分 采用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15]評價患者的腰部功能,評分項目包含疼痛、站立、提物、行走、坐、睡眠、性生活、社會活動、生活自理、旅行等10 個方面,每個方面為0~5 分,總分50 分,其評分分值越高,表示腰部功能障礙越嚴重,腰部功能狀態越差。
1.7.4 超聲檢查 檢查者應用Terason T3000 肌骨超聲儀(美國泰圣公司)自帶測量程序測量治療前后肌骨超聲損傷部位低回聲區面積變化[12]。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中“腰肌勞損”療效評定標準。總有效率=(治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并采用t 檢驗進行組間樣本差異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檢驗進行組間樣本差異分析,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腰部功能狀態評分、VAS 評分、腰椎活動度評分、低回聲區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腰部功能狀態評分、VAS評分、腰椎活動度評分低于治療前,低回聲區面積小于治療前;且治療組VAS 評分、腰部功能狀態評分、腰椎活動度評分低于對照組,低回聲區面積小于對照組(P <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腰部功能狀態評分、VAS 評分、腰椎活動度評分、低回聲區面積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腰部功能狀態評分、VAS 評分、腰椎活動度評分、低回聲區面積比較()
注:ODI:功能障礙指數;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治療后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兩組共112 例病例在治療前后均未出現暈針、過敏、感染及血腫等不良反應及不良事件,表明兩組均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CLMS 屬于中醫“痹癥”范疇[16],內因多為腎虛等,外因多為勞傷筋骨及感受風寒濕邪。過度勞累會導致腰部筋脈骨骼失于充養;風寒濕邪侵襲,流注經絡[17],使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停,導致腰部的活動無以維系發為痹癥。現代醫學基于目前的基礎、臨床及生物力學等研究結果認為,CLMS 的發生發展與腰背部肌肉的緊張收縮導致的無菌性炎癥反應密切相關[4]。長期姿勢不良或過度勞累等會異常牽拉肌肉和筋膜等組織結構,可引起肌腱韌帶等附著處出現滲出、腫脹而發生無菌性炎癥反應,形成積累性勞損,進而表現出疼痛及放射性癥狀等,若未及時治療則可能演變為CLMS[4]。腰肌筋膜可分為淺、深兩層,淺層覆蓋于骶棘肌的后面,深層在骶棘肌前面,腰背部的肌肉均有廣泛的筋膜覆蓋。淺筋膜位于皮下,含有豐富的脂肪組織和淺層血管神經。深筋膜由致密的結締組織構成,分隔和包被骨骼肌。筋膜主要是肌肉的輔助結構,對肌肉起保護、支持和協助運動的作用。基于筋膜的特點決定了其疼痛敏銳而廣泛的特點[18],因此針刺治療選取阿是穴、夾脊穴、大腸俞疏通局部經絡、經筋之氣血,通經止痛;“腰背委中求”,選取足太陽經穴委中疏通腰背膀胱經之氣血;寒濕者選取命門、腰陽關穴溫經散寒;瘀血者選取膈俞、次髎穴活血化瘀;腎虛者選取腎俞穴、太溪穴補腎強筋壯腰。
胡超偉發明的超微針刀是在漢章針刀的基礎上發展出的形狀似針又似刀的新型針具,結合了中醫學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理論,及積者破之,聚者散之,攣者張之,內病外治,上病下治,左病右治的古訓,被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中[8]。該療法通過檢查及分析引起患者疼痛的姿勢或動作中參與的主動肌及拮抗肌,確定解剖學及力學平衡結構中最易損傷的肌肉,明確其各自的起、中、止點并對其進行準確的定位,運用超微針刀的杠桿、弓弦、拉桿、鏈條四大基礎理論[11],針對受損的肌肉軟組織進行提插切割等操作。該療法作用于淺層較為安全的部位來治療深層危險部位病癥,相較傳統針刀,作用深度只有0.5~1 cm,僅達淺筋膜層,操作相對簡單,切散受損靶點處的陽性結節點即可,切口僅0.4 mm,在松解腰部及神經根周圍廣泛性的粘連、瘢痕時,不易損傷病變軟組織周圍血管、神經,從而降低了針刀松解的風險,避免使用麻醉藥及激素,治療部位不易感染,術后無需特殊處理,避免了傳統針刀操作時局部麻醉及術后感染的風險,痛苦相對較小,患者更易接受[19]。該療法兼具了“針”與“刀”二者的優勢,起效機制包括“針”的刺激、“刀”的松解等[11]。患者經超微針刀刺入經穴或局部病變部位后,可感受到得氣及循經感傳,且相較常規針刺能產生更強烈的經絡及局部刺激,可明顯降低痛覺并加快得氣。超微針刀屬于微創的平衡性治療,其治療目的主要為恢復腰部正常生理功能[11],加速病變局部的血運和新陳代謝,促進病變局部炎性物質的吸收,激活人體自身修復的效應,從而調整肌肉痙攣狀態,緩解肌肉緊張,消除疼痛[20-21]。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 <0.05),提示超微針刀治療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兩組VAS 評分、腰椎活動度、低回聲區面積及腰部功能評分在兩周治療后均有改善,但治療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可能是由于超微針刀能彌補常規針刺療法無法刺透筋結的不足,使得超微針刀療法在治療CLMS上具有獨特優勢[22]。常規針刺療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松解粘連受損的腰部筋膜層,雖然刺激穴位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疼痛癥狀[23-25],但由于其不具備超微針刀切割筋結的作用[26],其消除患者疼痛及改善活動受限的作用不及超微針刀治療,本研究創新點在于采用超微針刀調和陰陽、暢通氣血、通絡止痛、滑利關節[27-29]治療CLMS,但仍存在缺乏大量多中心、長期隨訪的高質量隨機對照試驗研究驗證等問題,且其具體機制尚待進一步探索。
綜上所述,超微針刀可以明顯改善CLMS 患者的腰痛癥狀、腰部功能狀態、腰椎活動度,減小肌骨超聲損傷部位低回聲區面積并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