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路云


中國正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從“神舟號”建立宇宙空間站到“蛟龍號”潛入海底探索自然奧秘,原能細胞創始人瞿建國則著眼于人體最小單位的研究,建設細胞銀行。
連續4次創業,把握時代發展趨勢
說到瞿建國,不得不提他4次傳奇的創業經歷。瞿建國出身貧寒,小時候為了補貼家用,他很早就開始走街串巷做木工,不久就發現了城市對木工需求的商機,萌生辦企業的念頭。1973年,他帶著一群年輕人創辦了橋弄木器廠并擔任廠長,這就是瞿建國走上創業之路的契機。改革開放后,憑借著遠見卓識和獨到眼光,瞿建國借助時代發展的東風,創立了申華電工,并使之成為最早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8只股票之一,瞿建國也因此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上的風云人物。2000年,本打算去加拿大過退休生活的瞿建國,又看到凈水設備市場巨大的發展空間,便回國創辦上海開能環保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創業板上市(簡稱“開能環保”)。2013年瞿建國因家人罹患肺腺癌而接觸免疫細胞治療方式,本可以頤養天年的他沒有停止前進和創新的步伐,打算創辦第四家公司,圓其在健康醫療產業的商業理想。
考察世界細胞產業,建設細胞銀行
2012至2013年期間,瞿建國仔細考察了世界多地的細胞產業,他發現國外的細胞儲存技術發展得很快,而中國在這一領域還在起步摸索階段,存在很多空白,甚至當時國內還沒有可以提供免疫細胞儲存服務的專業第三方機構。于是瞿建國打算創立原能細胞科技集團,幫助更多人通過深低溫存儲技術把健康時的細胞存儲下來,提高將來疾病的治愈率。
在瞿建國的構想中,細胞銀行未來不僅能夠存儲免疫細胞,還能存儲圍產組織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生物樣本等。在籌備成立細胞庫時,瞿建國發現國外的先進設備價格過于高昂,市面上的自動化裝備也都被外國品牌壟斷。為此瞿建國親自掛帥,組織了一批科研人員和行業專家,共同攻克技術壁壘的難關。2019年,原能細胞不負眾望,正式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全自動低溫生物樣本存儲設備。瞿建國還帶領原能細胞投資上億元打造國內首個臨床無人值守全自動5G細胞庫。
從2014年成立原能細胞科技集團至今,瞿建國完成了4項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舉措:面向全國推廣細胞儲存技術、帶領團隊成功研發細胞庫儲存裝備、建立5G細胞庫、投資醫學產業從事細胞藥的研究。原能細胞使中國的細胞儲存實力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
投身公益慈善,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除了創業家這個身份外,瞿建國還有一個身份——慈善家。多年來,瞿建國一直心懷感恩,回報社會。早在1993年,他就將自己賺來的1000萬元捐贈給了社會并創建了上海市建國社會公益基金會。2004年,他又創立了上海市自然與健康基金會,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帶去希望。他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為無數人在黑暗中照亮了一線希望。建國基金成立以來,為上百名孤困老人設立了終身資助津貼,為成百上千的困難學生提供資助,在貧困地區援建多所希望學校。更令人動容的是,2015年,61歲的瞿建國遠赴甘肅沙漠,資助當地民辦學校、養老機構、綠色公益機構。如果說創業體現出的是他的決策力和遠見,那終生的慈善事業則體現出了瞿建國的一心向善和社會責任感。對此,瞿建國在自己的微博中分享自己的心得:“熱心慈善,多做益事,我們得牢記,幫助他人成功自己才能成功,幫助他人富裕自己才能富裕,幫助他人健康自己才能健康,幫助他人幸福自己才能幸福。”
在瞿建國眼中,生命是人類最大的責任和使命,也是每個人之所以活著的根本。而生命就蘊含在細胞里面,細胞是生命的載體。如何把細胞管理好、保存好,讓細胞不生病,實現人類的健康長壽,是大健康產業的重要課題。為此,打造長期、安全、可靠的細胞銀行,為未來人類健康儲存寶貴的細胞資源,是極具遠見與意義的事業。原能細胞惠及全球人類健康生活的使命,體現了瞿建國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創業大局觀。
中國人為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延續已經作出了無數卓越的貢獻,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征途遼闊,踏遍星辰大海。而世界各國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未來人類生存空間,無論是中國的“神舟號”建立宇宙空間站,“嫦娥號”“玉兔號”揭開月球的神秘面紗,還是美國的“雙子星”“阿波羅”,大家同心協力為人類的明天作出了不懈努力。
細胞銀行從人體最小的單位開始研究,著眼于最小的微粒,儲存下的是一份希望,為人類未來的幸福和健康事業未雨綢繆。我們相信,在瞿建國的帶領下,原能細胞一定會蓬勃發展,為人類的明天注入一份來自中國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