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
一般人認為孩子的成績是由孩子自身決定的,留美心理專家馮大榮老師經過研究后發現,父母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馮老師還建立了兩個模型,分析孩子的學習動力是如何喪失的。
先看模型一:當孩子背起書包走進課堂的時候,孩子的成績可能不盡如人意,此時,大部分父母因為心里著急,不免會責罰孩子:“你這個笨蛋,這個都不會!你真不是個讀書的料。”
當沒有接受這種不當教育的時候,孩子遇到問題就會主動去探求,或者去詢問老師和同學。一旦接受了這種不當的教育后,孩子下意識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笨,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自己解決不了這樣的問題。于是,孩子就會主動放棄,這是孩子喪失學習動力的原因之一。
再來看模型二:為了激勵孩子,父母總會說:“孩子,你的成績好,爸爸媽媽才愛你,才送給你禮物。”或者父母這樣說:“爸爸媽媽都不喜歡你,因為你的成績都不如其他同學。”
看上去很平常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內心留下什么呢?
當父母沒有給孩子這種不當教育的時候,孩子學習就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成績好,他很開心;成績不好,對學習也是興趣盎然,因為他有興趣的驅動。接受這樣的教育后,當孩子通過認真學習達到父母的要求,或者超過其他同學時,孩子會歡欣鼓舞,因為父母終于愛自己了,終于可以給自己買禮品了;當自己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孩子就會覺得無趣,因為父母既不會給自己買禮品,而且不愛自己。時間長了,這個過程就變成了潛意識,成績好的時候,才愿意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就不愿意學習了。不當的教育讓孩子的學習動機發生了偏離。
現實中,很多孩子在課堂上發呆、厭學,回家動不動打游戲,甚至發展到休學,這都是因為父母的不當教育。
那怎么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
有兩種途徑,要么孩子的內心徹底改變,要么徹底改變父母。一般而言,孩子比較小,比如15歲以下,建議父母選擇改變;如果孩子16歲以上,建議改變孩子的內心。
怎樣改變父母呢?很多父母想,以后不說不愛孩子的話不就可以了嗎?這個顯然是不夠的,孩子之所以存在學習動力的缺失,就是因為父母選擇了有條件地愛孩子,簡單地說,就是父母內心就是這樣想的,心里這樣想就會自然地影響孩子,因為身教重于言教。所以要改變父母,首先讓父母從內心無條件地愛自己,然后再無條件地愛孩子。父母改變了,孩子自然也就變了。
那怎樣改變孩子呢?就是讓孩子徹底從父母的評判中自由出來,讓每個孩子不僅從認識上、更是從心底接受自己就是一個完整的人,無論成績好壞,無論長相如何,自己都是一個可愛的人。
(摘自《意林》)(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