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亦舒,侯建楠
(新疆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為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建設美麗鄉村、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脫貧攻堅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現已取得全面勝利。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現在工作的重點。
鄉村旅游作為旅游業與農業融合發展的產物[1],為鄉村進一步振興發展提供了產業支撐,發展迅速。目前,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特征等方面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唐弘久等(2015)[2]以揚州市鄉村旅游景點為樣本,運用地理學定量方法,分析其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樊念等(2021)[3]從地理空間角度,對貴州省鄉村旅游村寨的空間分異特征及地理特征進行了研究。徐清(2013)[4]運用“點—軸”理論,對浙江省江山市鄉村旅游空間集聚和重構進行了考察。
農家樂作為鄉村旅游的一種新形式,是一種“休閑審美意識形態”[5],其發展對促進鄉村旅游、加快區域經濟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李龍等(2020)[6]對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星級農家樂的空間結構及可達性進行了研究。余瑞林等(2018)運用GIS 空間分析和數理統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Hu(2020)認為,需要改變過去傳統“農家樂”的旅游模式,注重生態與效益的結合、互聯網與農村的結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亞歐大陸腹地,幅員遼闊,旅游資源豐富。近年來,鄉村旅游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新疆根據農家樂旅游服務質量等級劃分地方標準,將農家樂按星級劃分方式分成5 個級別。星級越高,表示農家樂旅游接待設施及服務的檔次越高。四星級、五星級屬于高星級。截至2019 年底,全疆共有高星級農家樂159 家,其中,有四星級農家樂122 家、五星級農家樂37 家。
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網站、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官方網站查詢整理,獲取新疆四星級及以上農家樂和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利用Google Earth 對新疆農家樂進行精準定位,獲取地理坐標;利用ArcGis 10.2 進行可視化處理。所有基礎地圖均基于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中的新疆矢量地圖進行制作。
1.3.1 地理集中指數
地理集中指數用于分析新疆高星級農家樂在一個區域整體內分布的集中情況。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G為新疆高星級農家樂地理集中指數,Xi為第i個地區內高星級農家樂的數量,T為新疆高星級農家樂的總數,n為新疆地州的總數。地理集中指數G值在0~100 之間,G值越大,表明高星級農家樂分布空間越集中;反之,G值越小,分布越分散。
1.3.2 最鄰近指數
最鄰近指數是用于分析新疆高星級農家樂在地理空間中相互鄰近程度的地理指標。計算公式如下。

1.3.3 核密度分析法
核密度分析法用于反映區域內新疆高星級農家樂的聚集狀態。

新疆高星級農家樂空間分布如圖1 所示,北疆數量明顯多于南疆,主要集中在天山北坡經濟帶附近,在空間上屬于不均衡分布。利用地理集中指數對其集中情況進行分析,根據公式(1)得到新疆高星級農家樂地理集中指數G=35.27。假設新疆159 處高星級農家樂平均分布于各地州(市),此時地理集中指數G0=25.82。G>G0,表明高星級農家樂的空間分布較為集中。

圖1 新疆高星級農家樂空間分布
由表1 可知,無論從整體還是從區域范圍來看,實際地理集中指數都大于假設,分布都較為集中,說明區域分布與整體具有一致性。其中,東疆高星級農家樂的集中程度較高,南疆和北疆的集中程度基本一致。

表1 新疆高星級農家樂地理集中指數
根據公式(2)和公式(3),利用ArcGis 10.2 中的平均最鄰近指數,通過設置不同的面積參數,計算得出全疆及區域范圍內高星級農家樂的最鄰近指數,見表2。一般情況下,當最鄰近指數R<1 時,其研究對象在空間上呈聚集分布。為進行細化區分,根據潘竟虎和李俊峰(2014)對最鄰近指數區間的劃分方法,認為當R≤0.5 時,高星級農家樂呈聚集分布,當0.5<R≤0.8 時,呈聚集—隨機分布。
由表2 可知,高星級農家樂整體呈現出明顯的聚集分布,北疆高星級農家樂的數量遠多于南疆和東疆且分布更為集中。受到地理區位、交通要素、經濟條件等的影響,南疆高星級農家樂數量相對較少,但分布較為集中。東疆由于只包括兩個地州市且高星級農家樂數量較少,因此呈現出聚集—隨機分布的類型,相較整體的分布更為均勻。

表2 新疆高星級農家樂最鄰近指數
利用ArcGis 10.2 軟件對159 個高星級農家樂進行核密度分析,對其空間集聚狀態作進一步研究,見圖2。從整體分布來看,高星級農家樂空間布局呈現北密南疏的特征。從區域范圍來看,北疆地區有兩處高密度聚集區,一處在伊寧市形成點狀高密度聚集區,同時向周邊逐漸擴散;另一處圍繞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市等城市群分布,并在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下不斷向周邊地區擴散,且聚集密度在擴散的同時逐漸減少,呈現出核心—邊緣的圈層結構。南疆地區由于受到經濟、社會、交通、旅游資源等條件的影響,只在巴州和喀什地區存在小規模聚集區,并且集中在主要城市附近,說明高星級農家樂的空間分布與城市經濟發展有很大的關聯。

圖2 新疆高星級農家樂核密度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提高,城市生活節奏加快,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尋求心理上的解脫、補償及平衡,選擇外出旅游,回歸自然。鄉村旅游的開展,極大地滿足了游客的新鮮感、親切感。鄉村旅游重點村已成為城市居民休閑放松的首選地。
利用ArcGis 10.2 軟件對新疆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建立10 km、20 km、30 km 緩沖區,見圖3,探究重點鄉村旅游地與高星級農家樂之間空間分布的關系。30 km 緩沖區內高星級農家樂數量占總數的58%,其中5 km 緩沖區內占比24%。由此可知,高星級農家樂大部分靠近鄉村旅游重點村分布,具有資源鄰近性。游客在鄉村旅游地游覽的同時,也會前往農家樂解決用餐與住宿問題,帶動了農家樂的發展。說明高星級農家樂與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作為共生單元相互依托、共同發展,具有共生關系。
本研究對新疆地級市建立50 km 和100 km 緩沖區,獲得新疆高星級農家樂與地級市多環緩沖區分布圖,見圖4。分析得到距地級市100 km 緩沖區內高星級農家樂數量占總數的86%,其中50 km 緩沖區內占比73%。由此可知,高星級農家樂在距離城市50 km 緩沖區內分布最為密集,在50 km 外高星級農家樂數量隨距離的增大而減少。在距離人口密度高、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大都市50 km 的環城游憩帶區域內,由于距離城市較近,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出行成本較低,更容易產生較為密集的高星級農家樂。由此表明,客源市場規模是影響高星級農家樂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圖4 新疆高星級農家樂與地級市多環緩沖區分布
對新疆國道、省道建立5 km、10 km、15 km 緩沖區,獲得新疆高星級農家樂與交通線路多環緩沖區分布圖,見圖5。分析得出,距交通干線5 km 內聚集了126 家高星級農家樂(占比79%),5~10 km 內聚集了25 家,10~15 km 內聚集了4 家,15 km 以外共有4家。由此看出,新疆高星級農家樂距交通干線越近,數量越多,隨著距離增加,數量越來越少,表現出明顯的以交通干線為中心的空間距離遞減規律。由圖5 可知,新疆道路網在北疆地區分布比南疆地區密集,在此區域的高星級農家樂分布也較為集中,在新疆國道和省道的交通干線交匯處,高星級農家樂的分布更為密集。說明高星級農家樂具有典型的交通干線依附性。農家樂的可進入性越強,游客旅游欲望越強烈。表明促進區域鄉村旅游發展對推進鄉村振興起到很大的作用。

圖5 新疆高星級農家樂與交通線路多環緩沖區分布
第一,新疆高星級農家樂的空間分布均衡性差異大,整體呈北密南疏的分布格局,且主要集中在天山北坡經濟帶附近。從集中程度看,全疆高星級農家樂的分布較為集中。具體而言,東疆高星級農家樂的集中程度遠高于北疆和南疆。第二,全疆高星級農家樂在空間上呈聚集型分布。細分后發現東疆呈現聚集—隨機的分布類型,較整體分布更為均勻。北疆地區主要圍繞伊寧市、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市等城市形成高密度聚集區,呈現核心—邊緣的圈層結構。南疆地區存在小規模聚集區,且集中在主要城市附近。第三,新疆高星級農家樂的空間分布具有資源鄰近性、市場鄰近性和交通鄰近性。
政府部門應加強旅游規劃,重點扶持南疆地區農家樂旅游,優化空間格局,從而實現均衡發展。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村莊的可達性。加強與龍頭景區的聯系與跨區域合作,提升旅游資源發展協同水平,從而縮小南北疆的區域差異。
農牧民應不斷深入探索,緊跟社會發展的腳步,推動傳統農家樂經營模式向高端化、品牌化發展,提高經營績效,實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