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萍
(柳州市柳江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廣西 柳州 545100)
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中間涉及的所有環節,稍有不慎都有可能造成質量安全問題。一般安全問題有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營養標簽不實、腐敗變質、非法添加劑、微生物污染等,主要污染發生在生產、保存運輸和銷售環節。
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承擔著監督管理、建設品牌農產品的職責,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通過宣傳活動提升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意識;推動農業標準化工作得以落實;監督農業市場、合作社工作,大規模健全種植者的農業生產檔案;出具產地質量安全證明,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應對各種突發質量安全事故等[1]。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屢有發生,間接暴露了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隱患,由圖1可知2014—2018 年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結果,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仍然存在。主要從監管主體、對象、措施、技術4 個方面展開分析。

表1 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結果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涉及環節多,流程復雜,知識領域廣,但是現階段各監測部門間并沒有形成良好的配合機制,互相協調程度不夠[2]。在執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方面缺乏長期性和規范性,偶爾階段性地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管理可能是因為發生了重大安全事故后,持續短時間的強化管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質量安全問題。
基層質量安全問題工作多,但是相關人員不足且流動性較大。同時,近幾年發生的重大食品安全質量問題,都是由執法部門進行查處,這也暴露了監督管理機制的不足,平時監管不到位,過分依賴抽檢和專項整治[3]。抽檢一般很難及時發現質量安全問題,專項整治受時間段的影響,具有臨時性和應急性的特點,并不能長久,導致監管工作無法順利進行。
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長期合作的單位都是農戶,農戶種植農產品一般都是由種植大戶根據經驗帶頭種植,并沒有形成系統的管理模式,所以在農產品深加工、質量監管、市場開拓、農產品信息收集、技術方面都欠缺經驗,整體服務能力、標準化生產能力以及管理水平都偏低。
農產品來源一般較為疏散,農戶在田間耕種、灌溉、施肥、防治病蟲害、采收和儲存等各方面都沒有形成標準化管理模式。在對100 家農戶進行質量安全監管問卷調查中發現,關注質量安全問題的農戶有56%;19%非常關注;25%幾乎不關注或偶然關注[4]。這說明農戶對質量安全的重要性并沒有深刻認識,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近年來,我國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很多都是由非法添加、過度噴灑農藥引起,比如三聚氰胺奶粉、鎘大米、紅心鴨蛋、毒生姜等。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農戶整體素質不高,再加上利潤誘惑,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非法使用添加劑、農藥,在農產品種植過程中過量噴灑生長激素、化肥、農藥、獸藥,甚至其他工業用違禁品等,從源頭上污染了農產品[5]。
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不完善,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缺乏約束性和引導性。一般來說,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農藥用量、時間段都應該有嚴格記錄,但是并沒有相關部門來落實這項監督管理工作,所以很多農戶在這方面沒有嚴格按照制度體系執行。因為蔬菜種植周期太短,大型農戶幾乎每天都會出貨蔬菜品種。按理說新買種子種類、化肥品種、用量都需要記錄,實際上由于缺乏相關制度體系和監督管理,單靠農戶自律不可能做到[6]。缺少制度體系、監管就會造成農產品整個經營鏈條中存在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也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當前監督管理并不能整體形成一個閉環,貫穿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部環節。比如監管部門對農產品進行檢測整體占比89%,僅產后檢測高達83%,嚴重缺乏對產前、產中過程的監督檢測。普通農戶做食品檢測或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利潤本來就低,對于水質、土壤這些也沒有相應部門檢測,個人更加沒有條件去做這些檢測。
對于農產品檢測溯源性很重要,如果出現食品安全問題要第一時間找到問題所在,并且把同批次、同環節出現問題的產品盡快下架、回收。但是目前農產品溯源平臺并沒有被廣泛使用,搭建溯源信息化平臺、覆蓋面積、使用范圍、使用效果等情況都不理想。比如超市包裝食品有二維碼可查詢,但是蔬菜這些根本沒有任何溯源[7]。
監督管理體系不健全。監管機構眾多但是職責分工不明確,經常會出現現有監管多頭指揮或無人負責的情況,由表2 可知各部門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權限情況統計。

表2 各部門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權限情況統計
監管成本過分依賴政府。社會監管和國家監管都是有利的保障食品安全的途徑,但實際上社會監管積極性不高,不能充分調動市場力量參與監管。
檢測檢驗能力未滿足監管要求。某地連續兩年抽樣檢測合格率保持在100%,但是與各監管部門發布的數據形成極大反差,難辨真假,從中可知檢測體系仍然存在不足。
農業標準化體系不健全。目前的農業標準化體系與消費者要求還存在著較大差異,主要體現在引導性不足,體系不完整。
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滯后。目前,國家并沒有在全國建立統一的溯源平臺建設標準和指引,各地方都處于初步摸索階段,對溯源各有各的想法,以至于市場上售賣的可溯源農產品在不同的地方顯示的信息都不統一,比如識別碼、網絡查詢系統等。
首先,從設置機構入手,設置與當前服務站相符合的監管機制,負責整體農產品監督管理的協調工作。幫助各監督管理部門之間加強交流合作,避免重復履行職責或漏掉應盡職責,建立完善的信息通報機制,協同各部門開展監督管理工作。
其次,強化執法人員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嚴格落實執法權能[8]。根據當地城市發展情況,利用現有資源,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的專業能力,共同組建一支維護法律法規、行動力迅速、檢測裝備齊全、檢測人員能力強的專業團隊。
再次,健全以例行檢查為主,專項政治、隨機抽檢為輔的監督檢測機制。可以采用突擊檢測、無通知、無通告、無形式匯報環節、直擊現場的方式,加大對農產品的檢測力度。對于不符合規定產品,嚴格根據法律法規整治,上查源頭、下追去向。流入市場的要及時召回,停止售賣。
首先,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監測。規劃完整的網絡覆蓋式農產品檢測,包括小型農戶、零散農戶、收購商、大型農業合作社等。大力發展第三方檢測機構,共同承擔檢測任務,減少政府機構檢測壓力,幫助緩解財政壓力。實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測農產品質量安全,包括農藥殘留量、產品水質、土壤等環境檢測,并將檢測結果公之于眾,盡早防范質量安全問題。
其次,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水平。一方面提升各機構、各單位質量安全檢測質量和水平,不斷引進新型檢測設備,完善新型、快速、準確的檢驗技術,提高檢測工作人員個人素質和綜合能力,滿足實際生產檢測過程中各類農產品檢測項目需求。另一方面,服務站要不斷增加檢測費用投入力度。保證配備人員、設備,保障檢測服務能更好地完成,同時整合檢測資源,解決當前檢測力度不足、效率不高的問題。
農產品需要健全追溯平臺,數據平臺對任一農產品來源、去向、監管痕跡、責任追究等環節都有詳細記錄。信息化追溯平臺的建設也方便政府單位及時公布農產品抽檢檢測結果,發揮市場經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引導經營者、農戶都積極參與到農產品質量監督過程中。
可以依靠龍頭企業搭建追溯框架和流程,充分發揮農村收貨商的樞紐作用,連接溯源平臺和農戶之間的交流合作;通過農超模式實現溯源,把溯源平臺、超市和農戶三者相關聯,實現農產品全鏈條追溯;搭建新型投融資體系管理,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加大社會投資對信息追溯體系發展的建設。
首先,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對于涉及農產品歸集、生產經營領域、生產許可證、行政處罰等信息規范管理,并進行信用評價。可以采用多比例、多頻次方式抽檢失信機構,以此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第三方機構共同合作,對農產品檢驗機構進行信用等級劃分,增強市場約束,不斷凈化市場質量安全環境。
其次,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可以幫助大型區域特色農戶推進本土特色農產品,形成區域性產品,應加大對品牌農產品的宣傳力度,推動其向國內甚至國際論壇發展。
通過新聞媒介加強監督管理職責,強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監督管理。新聞媒介可以向廣大消費者、經營者、監管人員大力宣傳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利用典型案例分析,對農產品各環節人員起到震懾性和正確引導作用。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保障人民群眾的監督權、知情權和生命財產安全權益,使經營企業能從源頭改變思想,提升質量安全意識,打消鉆法律空子謀私利的想法。
口碑好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應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帶動行業對質量安全的重視。作為公正方,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保持著公平公正的態度進行檢測活動。應加強社會群眾對質量安全問題的監督管理環節,消費者可以通過多渠道、多途徑維護自身利益,保持良好的質量安全意識及生產商侵權維權意識等。
農業標準化生產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途徑之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緩解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渠道。
健全農業標準化服務體系。在國標、行標的基礎上,圍繞各省、市、區優勢農產品的發展情況,建立符合市場行情、結構科學合理的農業標準化服務體系。
以示范區帶動農業生產標準化。創建一批生產型示范區,設立部分優質農產品安全生產展示點,向各大生產經營者推廣普及標準化生產流程,進而提升農民生產過程的規范化,整體提升農產品標準化的生產水平。通過公開舉辦專題講座的形式,讓農民學習相關技術規范,學習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等相關知識。
加大培育和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力度。鼓勵農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同創辦、參股、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發展股份合作、信用合作、專業合作、供銷合作四位一體建設。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支持實用人才、農村致富帶頭人和外出務工返鄉農民,采用土地承包等方式,逐漸發展成為專業大戶。
隨著當前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被社會各界廣為關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消費者權益,是當前推動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強有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