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固廢法貫徹實施,南京市溧水區人大常委會在對照法律條文,提出日常整改意見,發揮執法檢查作用的同時,督促區政府聚焦重點難點,突出抓好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及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走出了一條告別“白色污染”、還原農田本色的“兩廢”處理溧水路徑。
為做好“兩廢”回收工作,溧水區人大常委會在開展執法檢查前,廣泛開展固廢法宣傳教育。在區電視臺開辟專題,播放公益宣傳片;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張貼掛圖212套、發放宣傳冊頁10萬余張;在小區懸掛橫幅500余條、高速公路出入口懸掛橫幅60余條;108個社區的電子屏滾動播放固廢污染防治公益廣告;“微溧水”推送2篇主題微信;發送手機短信10余萬條,覆蓋農村社區大部分居民和農業企業。
9月14日,區人大常委會組成執法檢查組,先后來到東屏街道南京沃優生物肥業有限公司和開發區南京經源環境服務有限公司,詳細了解了固廢法宣傳貫徹、工業危險固廢管理等情況。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執法檢查組組長裴敬在執法檢查培訓動員會上強調,要抓住有沒有“減量”這個核心,認真對照法律條文,深刻查找問題癥結,提出改進完善具體意見。執法檢查組經過認真梳理、廣泛征求建議,形成了執法檢查報告。審議中,常委會組成人員圍繞進一步“減量”提出意見建議,特別強調要把廢舊農膜、農藥包裝回收作為重點緊抓不放,全面告別“白色污染”。

“以前由于沒有財政補助,我們農業企業有心無力,廢舊地膜從菜地取出來后,有的堆放多年,有的埋到地里。現在政府進行廣泛宣傳,又有財政補助,使用合標地膜,推廣加厚膜、降解膜。我們的效益沒有減,而耕地卻更干凈了,我們的環境更美了。”發生這樣的可喜變化,得益于區人大常委會在審查年度預算時的強烈呼吁,促使區財政建立補助制度,有效解決了廢舊農膜“誰來回收的大難題”。今年,溧水區財政籌措經費700余萬元,建立部門協同、有償回收、統一歸集處置的機制,建立區級總回收站1個,鎮街回收分站7個,村(社區)級站96個,參與回收農藥網點106家,并委托有資質的廢棄物處置單位進行無害化處置。
“‘兩廢’需要封閉運輸,專業處理。所以我們專門建了倉庫,地面也做了防水防滲處理,避免二次污染。機器也是特意購買的,打包處理之后才好運輸。僅這個回收站點,不算其他成本,兩臺打包機我們就投入了二十多萬元。”南京潤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表示,“這個項目我們是當公益來做的,我們是吃農業飯的,不能光看眼前的收益,還要算生態賬、環境賬、子孫賬。”
在政策落實帶來利好的效應牽引下,企業參與回收的積極性很高。華成蔬菜、金色莊園等一批規模農業企業開展強化膜、降解膜試驗,宣傳推廣新型農膜,全區年農膜使用總量2135噸,農膜按使用年限2年計算,年應收廢舊農膜1113.4噸,實際農膜年回收總量1013.2噸,回收率91%。全區年地膜使用總量202.64噸,實際地膜回收總量200.62噸,回收率99%,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物回收取得較好成效,有力推動了固廢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