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
流行性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侵入機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全球30多個國家與地區受到流行性出血熱的威脅,而我國的發病率位居前列[1-2]。作為一種自然疫源種類的疾病,其以發熱、出血、腎臟損害為主,受病毒的侵害,機體自身免疫力下降,具有發病急、癥狀重、病程長、變化快、危害性大、病死率較高的臨床特點,容易引起其他并發癥[3]。本研究通過對臨床流行性出血熱患者的調查,分析死亡的危險因素,為制定預防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以2010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熱患者470例為調查對象。納入條件;符合《流行性出血熱診斷標準》(WS 278-2008)[4];特異性IgM抗體陽性;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條件:合并其他傳染病、嚴重基礎疾病;腫瘤患者;過敏體質。研究內容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颊吲R床資料具體見表1。
采用檔案查詢、臨床病歷資料調取匯總的方法,收集研究所需數據,包括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MI)、居住地、文化程度、職業、心肝腎病史、白細胞、尿蛋白、尿量、低蛋白血癥、合并感染、臟器損害等。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單因素分析中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70例流行性出血熱患者病死率為2.6%(12/470),單因素分析結果提示,年齡>60歲、BMI≥25、居住地農村、職業農民、有心肝腎病史、尿蛋白(+++)、尿量<500 ml/d、有低蛋白血癥、合并感染、臟器損害≥3個的流行性出血熱患者病死率更高(P<0.05),見表1。

表1 流行性出血熱患者死亡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以流行性出血熱患者是否死亡為因變量,以表1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單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年齡、BMI、心肝腎病史、低蛋白血癥、合并感染、臟器損害是流行性出血熱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表3。

表2 流行性出血熱患者死亡相關自變量賦值

表3 流行性出血熱患者死亡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流行性出血熱流行范圍非常廣,主要病理改變為全身小血管廣泛性損壞,內皮細胞變性壞死,血管脆性增加,通透性增強[5-6]。典型的臨床表現經過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以及恢復期5期,但是患者具體表現復雜多樣,不同臨床分期交叉重疊。另外,流行性出血熱具有較長的潛伏期,且發病前期不易被察覺和發現,因此更應受到重視,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精細護理,以降低疾病的傳染性[7-8]。
本研究中,年齡、BMI、心肝腎病史、低蛋白血癥、合并感染、臟器損害是流行性出血熱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赡茉驗椋孩倌挲g越大、尤其是>60歲的老年患者,機體抵抗力下降,病情會更嚴重,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而且接受治療時機體組織損害不容易恢復。張靜華等[9]指出,老年流行性出血熱癥狀缺乏典型癥狀,病情相對較為危重,增加病死率。②BMI超標,則機體組織器官水腫,低蛋白血癥以及有心肝腎病史的患者血漿大量外滲,容易導致頑固性休克,發生死亡。③ 流行性出血熱常出現以心臟、肝臟、腎臟等多器官功能損傷為特點的一系列表現,嚴重者出現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有心肝腎病史的患者更容易發生相應的器官損傷,增加病死率[10]。④ 低蛋白血癥患者營養不良、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極易增加或加重并發癥,影響機體修復功能,不利于患者康復,增加病死率。⑤ 流行性出血熱患者合并肺感染等,會促使病情惡化,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⑥腎、胃、腸道、心、腦、肺均是流行性出血熱患者最易損害的器官,多臟器損傷加重病情變化,治療難度大,某些器官功能損傷嚴重,甚至衰竭,增加病死率[11]。
護理人員應了解流行性出血熱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對高?;颊咴缙谡归_針對性的防護,提升患者及其家屬對該病的認知,從而提升其自我防控能力,密切監測疫情進展,避免疫情擴散[12]??赏ㄟ^宣傳報、知識講座、新媒體宣傳等方式,加強健康宣教,定期組織有針對性、有計劃的滅鼠工作,盡可能消滅傳染源[13]。加強環境衛生的管理,實施鼠類密度實時監測,控制疾病傳染源。鼓勵患者家屬積極注射疫苗,和患者一起改變生活習慣,注意清潔消毒、個人衛生,避免用手直接與老鼠接觸,不要食用鼠類破壞過的食物,加強自身的防范意識,遠離傳染源。
綜上所述,流行性出血熱患者預后受多因素影響,年齡>60歲、BMI≥25、有心肝腎病史、有低蛋白血癥、合并感染、臟器損害≥3個的患者死亡風險更高,護理人員需根據流行性出血熱死亡危險因素,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加強防護工作,從而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