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杜 娟 李佳怡 朱長林 劉 哲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醫學技術系醫學基礎教研室,北京 102402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生的第一門醫學基礎課程,也是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人體結構復雜、內容枯燥常使學生感到難學、難記、難理解,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對概念和形態結構把握不準確。隨著我國數字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形式也發生相應改變,逐步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取代校園教學成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本研究以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體解剖學中“運動篇”的教學實踐為例,探索利用各種數字化交流互動平臺,建構人體解剖學的新型教學模式,積極實施推動人體解剖學的教育教學改革[1-2]。
選取2020 年3 月至2021 年2 月北京衛生職業學院2019 級、2020 級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每個年級2 個班,每班40 人,共160 人;兩個年級所有學生入學成績標準統一,為隨機分班。
每個年級抽取1 個班,共80 名學生為對照組,其余80 名學生為實驗組。對照組女11 名,男69 名;年齡17~19 歲,平均(17.56±0.57)歲。實驗組女13 名,男67 名;年齡17~19 歲,平均(17.56±0.59)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實施分為:課前結合教材布置預習作業;課中采用講授法,結合標本模型觀察結構;課后布置課后作業鞏固所學知識。
1.2.2 實驗組
實驗組采用新型教學模式,教學實施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環境。以“運動篇”為例,教學圍繞“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學生誓言,將恪守醫德,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職業使命感和醫德醫風的養成融入教學。在線觀看解剖學會組織的直播“無言大愛永長青”大體老師遺體捐獻的線上追思活動,作為人體解剖學中“運動篇”的學習前導,激發學生敬畏生命、刻苦鉆研、服務社會的情懷。引導學生走進骨的世界,看關節運動,做骨與關節健康的守護者。教學通過“看、激、識、練、測”等環節,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3-7](圖1)。

圖1 教學實施的總體設計
1.2.2.1 課前翻轉課堂,初學結構
課前在微信交流群發布學習任務單,學生接到任務后自主學習。①登錄云班課學習平臺,觀看老師發布的學習資料,初步了解將學的知識;②利用“企業微信直播平臺”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手機3Dbody 仿真軟件,初看骨和關節的形態結構;③問卷星提交課前診斷試題,做好課前準備[8-9]。
1.2.2.2 課中探索提升,詳學結構
1.2.2.2.1 先情景導入后介紹目標,崗位對接目標 播放醫院放射科崗位的視頻或崗位影像成像圖,貼近崗位導入新課。提示學生學好骨和關節的解剖知識,提高專業水平,更好服務患者。隨后對接教學目標、任務引領開展學習。
1.2.2.2.2 先文字后觀察,圖文并茂看結構 解剖結構中的文字多為生僻字,為日常不熟悉的文字,故課上先用課件展示骨和骨連結的文字,骨的起名常和形態相關,學生在骨名的提示下,對照課件中的圖片識別結構。老師介紹記憶口訣,協助學生快速記憶各骨形態結構和特點。
1.2.2.2.3 先標本后仿真,虛實結合辨結構 老師課上先讓學生觀看大體老師(骨標本),觀察真實人體骨和關節組成和形態結構。骨、關節和肌肉的組成復雜、結構繁多,多數骨不易分離、結構無法識別。引導學生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實驗室“數字人”3D 仿真學習平臺拆分各骨,拖拽鼠標多角度識別骨和關節的位置、形態結構。虛實結合,有利于突破教學中不易識別和觀察的重難點結構[10-15]。
1.2.2.2.4 先實踐后測評,多方檢測找結構 老師組織學生利用手機或實驗室“數字人”3D 仿真學習平臺,開展人體結構拆分的實踐活動,學生利用“數字人”3D仿真學習平臺的手動分離功能,快速分離找出老師測評的各骨,并指出相應結構。隨后老師點評學生實踐活動的情況,理實一體提高學生實踐操作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16-17]。
1.2.2.3 課后拓展測評,梳理結構
課后選取云班課作為信息發布平臺,學生總結歸納知識框架,繪制思維導圖,發送到云班課討論區中交流共享。此外,引導學生登錄“微知庫”網站,豐富拓展知識。隨后可以掃描問卷星軟件發布的二維碼,完成試題測試,自動生成成績,查漏洞做反思。老師通過問卷星軟件后臺的成績記錄和分析,了解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教學反思[17-18]。
1.3.1 教學考核
以兩組考試成績為研究數據,考核形式、試題/試卷難易度、評分標準均相同;實驗成績占30%,理論成績占70%。
1.3.2 問卷調查
采用問卷星進行網上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為自行設計的李克特量表,主要調查學生對課程教學的參與度、學習動力、專業認同度、學習滿意度等方面。問卷克隆巴赫α 系數為0.966,提示調查表信度很好;對問卷進行因子分析,其KMO 值為0.924,提示問卷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 檢驗結果P <0.05,提示問卷有效。向實驗組學生發放問卷80 份,回收80 份,回收有效率為100%。
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改用中位數(M)和四分位數(P25,P75)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實驗成績、理論成績及總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教學考核結果比較[分,M(P25,P75)]
86.25 %的學生認為,各種專業相關活動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87.50%的學生認為數字化教學系統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96.25%的學生認為以崗位為導向的教學內容及方法,如情景視頻、案例分析、解剖知識拓展和學生考評等,對接崗位需求和執業資格考試,學習內容“有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效力。85.00%的學生認為師生、生生互動有利于探究和交流知識;93.75%的學生參與各項教學活動意愿強烈。90.00%的學生認為教學活動有利于提高自主學習與專業創新能力;88.75%的學生認為有助于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93.75%的學生認為數字化教學系統有利于突破學習重、難點,強化知識理解;92.5%的學生認為教學設計科學、有效。見表2。

表2 實驗組問卷調查統計表[例(%)]
人體解剖學作為醫學類專業的基礎醫學課程,研究人體各器官形態、結構、位置、毗鄰關系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名詞繁多、形態與功能描述繁復、理論與醫學實踐密切聯系。學習真正掌握這門課程存在相當的難度。另一方面,學院五年制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學生大部分學習動力、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本研究所述新型教學模式,一是要強化學生的專業理解與專業認同,激發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二是著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
將醫學職業相關的宣傳活動,如醫學生誓言、線上追思、崗位專業視頻等有機融入教學環節,可激發學生的職業榮譽感、使命感及專業情懷,使專業思政教育物化為學生對職業和生命的尊重,強化學生的專業認同。
基于數字化教學環境的新型教學模式,虛實結合、線上線下結合,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踐行“在行動中獲得能力”的職教理念[19-21]。研究課題以“行動導向教學”為人體解剖學教學環節為核心線索。翻轉課堂、交互數字教學系統和實體教具與模型的科學使用、學習自我測評、崗位資質融入等學習內容、學習環節與學習模式,變學習主體為崗位主體,實現崗位工作內容與學習內容的有機融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解決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題在承擔《國家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與內容,制作了基于多種表現形式的教學微課。在教學實施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將數字化資源庫、3Dbody 仿真軟件、3D 動畫、教學微課的使用有機結合。教學過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3 個階段,學生劃分為若干合作學習小組。課前合作學習小組根據單元學習指導,利用數字化教學系統和教材內容進行預習,以初步了解單元內容及相關知識點、技能要求、重點及難點;課中在教師引導下,結合教材、數字化教學系統、實驗課等進行深入探索,徹底掌握單元內容所涉及的形態、功能及醫學表現;課后各小組繪制單元思維導圖使知識要點系統化,掃描二維碼進行單元問題競答鞏固學習效果。學習過程實現“互聯網+職業教育”與“線上+線下”相結合[22-23],課上向課外延伸,打造了一個生動、形象的“沉浸”式、交互式閉環學習環境。
將微視頻、微任務、微測試等“三微”素材嵌入課前、課中和課后環節。“三微”素材小而具體,可對教學重點、難點進行“解剖”,實現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與其他教學要素有機結合,充分利用碎片時間,調動學習能動性,實現對知識重點與難點的突破。
教學模式體現“四先”特點,即教學內容先自學后教學,教學方法先文字后觀察,教學活動先大體后仿真,學習過程先實踐后測評。以任務為引領,引導學生口訣記憶結構、圖片識別結構、標本指認結構、虛擬人體拆分結構,自身找結構,影像圖片透視結構、思維導圖梳理結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夯實學習內容,達成學習目標。
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五平臺”的作用,即“企業微信平臺”,用于師生交流互動;“數字人”3D 仿真學習平臺,用于學生自學和探究;“騰訊會議平臺”,用于互動直播;“云班課平臺”,用于發布學習資料和作業提交分享;“微知庫網絡平臺”,用于知識拓展。“五平臺”是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是教學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人體解剖學教學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新型教學模式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體現“一核心、二結合、三微、四先、五平臺”特點,是打造“有思政、有用、有趣、有效”的四有課堂[24-25]的有益探索。從應用效果看,采用新型教學模式的學生成績較傳統教學模式顯著提升,學生對本專業的理解與認知、學習動力、學習過程的參與度等均有較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