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驃
(南京市中醫院,江蘇南京210022)
張驃,男,1956年10月生,安徽桐城人。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南京市中醫院副院長,南京市中醫藥學會理事長,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常務理事,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兒科分會常務理事。2020年被評為江蘇省名中醫。
1982年畢業于南京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本科);1984—1987年師從中醫兒科大家江育仁先生,獲醫學碩士學位。
最擅長治療的疾病:小兒肺系、脾系、心肝系疾病,如小兒多發性抽動癥、多動癥、咳嗽變異性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時感發熱、哮喘。
最擅長使用的經典方:銀翹散、麻杏石甘湯、定喘湯、六味地黃丸、溫膽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參苓白術散、玉屏風散。
最擅長使用的中藥:麻黃、金銀花、連翹、白術、蒼術、半夏、僵蠶、地龍、生地黃、白芍、麥冬、郁金、牡丹皮、黃芪、太子參。
最推崇的古代中醫藥學家:張仲景、錢乙、萬全、張景岳、陳復正、吳鞠通。
最喜愛的中醫藥典籍:《黃帝內經》《傷寒論》《諸病源候論》《小兒藥證直訣》《溫病條辨》《幼科發揮》《幼幼集成》。
從醫格言:仁心仁術,知行合一。
組 成:炙麻黃6 g,杏仁9 g,紫蘇子9 g,桑白皮9 g,前胡9 g,地龍6 g,蟬蛻5 g,旋覆花6 g(包)。
功 效:祛風解痙,宣肺化痰,清氣降逆。
主 治: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風痰痹阻、肺熱氣逆證)。
用 法:每日1劑,水煎,分2~3次服。
方 解:方中炙麻黃味苦辛性溫,宣肺降氣、祛風平喘;地龍味咸性寒,清肺和絡、解痙平喘。兩藥相合宣降并舉、平喘解痙,使肺氣宣達通暢,則咳自止而喘自平,皆為君藥。杏仁宣肺降氣、止咳化痰;紫蘇子利肺平喘、下氣止咳;桑白皮味甘性寒,清肺瀉熱、止咳平喘,不燥不剛,雖瀉肺熱而無傷于嬌臟;前胡宣肺降氣化痰。上四味為臣藥。旋覆花、蟬蛻為佐使之藥,旋覆花入肺胃經,降氣消痰、和中止逆、納氣下行;蟬蛻清熱宣肺、祛風解痙,為治療刺激性干咳與痙咳之要藥,且能佐地龍疏散搏結于咽喉、氣道、肺絡之風邪,從而緩解咽喉及氣道的癢感等刺激癥狀。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宣肺、祛風解痙、降逆止咳之功。
加 減:痰盛者,加浙貝母、瓜蔞皮、法半夏、款冬花;熱重者,加黃芩、連翹;咳頻氣急者,加葶藶子、射干;病情遷延者,加赤芍、丹參。
張某,男,11歲。初診日期:2020年4月15日。
主訴:反復咳嗽1月余,加重半天。患兒1個多月前出現咳嗽,陣發性干咳,以夜間及清晨明顯,無發熱、氣喘,曾服用小兒化痰止咳顆粒、阿奇霉素等藥物,咳嗽不減,半天前咳嗽又明顯加重,故來就診。刻下:嗆咳陣作,痰少而黏,咽癢,鼻塞、噴嚏時作,口干喜飲,胃納一般,大便偏干,小便略黃。舌紅、苔薄黃,脈浮數。血常規:白細胞總數10.8×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40.90%,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7.70%,嗜酸性粒細胞計數0.83×109/L,超敏C反應蛋白<1 mg/L。西醫診斷:咳嗽變異性哮喘;中醫診斷:咳嗽。病機:風痰痹阻,肺熱氣逆。治法:祛風化痰,清氣降逆。予黃龍止咳方加減。處方:
炙麻黃6 g,地龍6 g,蟬蛻6 g,炒僵蠶6 g,炒苦杏仁10 g,紫蘇子9 g,蜜桑白皮10 g,前胡10 g,桔梗6 g,辛夷6 g(包),白芷6 g,射干6 g,瓜蔞皮10 g,甘草5 g。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020年4月22日二診:患兒鼻塞、咳嗽大減,口渴唇紅。予初診方去炙麻黃,加酒黃芩6 g,4劑。
2020年4月26日三診:諸癥悉平,擊鼓再進,以善其后,予二診方去地龍、射干、瓜蔞皮、酒黃芩,加茯苓10 g,3劑。
按語:肺系疾病中咳嗽、哮喘、乳蛾等是兒科常見病,其中以咳嗽居多。小兒肺臟清虛嬌嫩,易損難耐,肺常不足,肌膚疏薄,衛外不固,加之小兒冷暖不能自調,易于被風寒、風熱等邪氣所侵,從而導致各種肺系疾病的發生。本案患兒咳嗽持續時間大于4周,初診時嗆咳陣作,痰少而黏,伴有咽喉瘙癢、噴嚏時作,口干喜飲,舌紅苔薄黃,脈浮數。四診合參,證屬風痰痹阻、肺熱氣逆,治以祛風化痰、清氣降逆,方用黃龍止咳方加減。方中炙麻黃、地龍宣降并舉、止咳解痙;杏仁、紫蘇子利肺平喘、下氣止咳;桑白皮、前胡、瓜蔞皮清肺瀉熱、降氣止咳;蟬蛻、炒僵蠶祛風化痰而兼利咽;桔梗、射干開肺利咽;辛夷、白芷宣肺通竅;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宣降同施,溫潤并用,肺肝同調,相輔相成,可使患兒肺臟之風邪去、內熱清、氣機順、伏痰消而咳嗽自止。二診時患兒鼻塞、咳嗽大減,口渴唇紅,初診方去炙麻黃,以防發散、宣肺過度以損傷正氣,加酒黃芩以增強清肺之力。三診時患兒咳嗽、咽癢、鼻塞等諸癥若失,咳痰亦不顯,故于二診方中舍地龍、射干、瓜蔞皮、酒黃芩,加茯苓以化痰滲濕、健脾益肺。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體現了“有的放矢”“攻補兼施”的治療理念,亦是兒科臨證遣方用藥“不留邪、不損正,固護胃氣”治則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