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十四五”開局的2021年,圍繞建立梯度培育體系、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加強精準化服務支撐等,我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活力滿滿、干勁十足。
占比近50%的稅收、60%的GDP、70%的技術創新、80%的就業、90%的企業總數……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對國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其中,那些在細分領域和行業中擁有絕對的技術和市場優勢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更是世界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我國超過3000萬家中小企業中,這些優中選優的“小巨人”,主要分布在哪些省份、城市和行業?發展勢頭如何?從有關“小巨人”企業的翔實數據中,我們可一窺其蘊含的巨大能量與潛在的區域資本市場版圖。
活力滿滿 干勁十足
2021年,圍繞建立梯度培育體系、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加強精準化服務支撐等,我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活力滿滿、干勁十足。工信部統計顯示,2021年上半年,“小巨人”企業營業收入增速、利潤增速、從業人數、利潤率等指標,均大幅高于全國監測樣本企業。
2021年8月21日,工信部公布了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共2930家企業上榜。自2019年以來,全國已累計公布三批、共4762家中小企業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
從數量上看,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超過前兩批的總和。從地域分布來看,第三批“小巨人”企業中,東、中、西部分別有1773家、746家、411家,占比分別為61%、25%、14%,與全國制造業企業區域分布規律基本保持一致。從所處行業看,超六成企業屬工業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十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細分市場首位,九成集中在制造業領域。
從融資角度看,不少“小巨人”已經借助資本市場為企業的發展供血。據華西證券研究所統計,在三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共有311家在A股上市,且呈現盈利能力強、成長空間大、研發投入高等特點。從行業分布看,這些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先進制造領域,其中機械設備、化工、醫藥生物、電子、電氣設備企業數量居前五位,分別達到82家、48家、37家、32家、23家,共計222家,占總數比重約71%。同時,300多家上市公司市值均值為98.36億元,百億以下規模的公司占主導地位,整體市值規模較小;2021年第一季度整體毛利率為45.40%,整體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為5.74%,均處于較高水平。
“小巨人”上市企業彰顯科技實力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大多扎根于制造業,深耕產業鏈的單一環節,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研發創新能力強。發明專利的數量及質量基本反映了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數量與質量并重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企查查數據研究院發布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據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1月,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A股上市企業共有59276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7850件、實用新型專利26318件、外觀設計專利5108件。2021年1-11月,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業新增7890件申請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878件、實用新型專利3272件、外觀設計專利740件,反映了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的科技成色。
從省市分布上來看,“小巨人”上市企業多集中于經濟發達地區。省市專利總量排名前十名中,中東部占據了7名,尤其以江蘇、廣東、上海最多,專利總量分別為10396件、9192件、6680件。
沿海地區“小巨人”發展勢頭迅猛
目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多集中于華東地區,占所有企業總數的26.2%。華東地區包含了長三角,制造企業云集,是中國制造業興起的代表。在制造業升級的背景下,長三角地區的制造企業不斷提升,向“小巨人”轉型升級。
從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的地域分布來看,按照工信部統計口徑,若將5個計劃單列市(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不計入本省數據,則上榜數量排名前六位省份依次為浙江、江蘇、山東、廣東、上海、北京,均超過250家。其中,前兩名浙江、江蘇上榜企業數量僅相差3家,十分接近。其余4個省份均在250~270家之間,并與后續地區拉開一定差距。若加上計劃單列市數據,各省份排名則有明顯變化——“浙江+寧波”總數一騎絕塵,比第二名多出41家;“廣東+深圳”總數超過江蘇、山東,居全國第二;“山東+青島”總數超過江蘇,居全國第三;而江蘇以285家企業數位列第四。
從工信部認定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的區域分布上,我們可以看出東部沿海城市在制造業方面的實力。據啟信寶注冊信息,工信部認定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前六批名單中,浙江、山東、江蘇強勢領跑,分別達到149家、145家和122家,位列全國前三位。三省制造業“單項冠軍”達416家,占據全國半壁江山,加上位居第四位的廣東(85家),構成“單項冠軍”第一梯隊。
從產業分布來看,根據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不久前發布的《中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研究報告》,2016至2020年遴選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主要集中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業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23個制造業大類。其中機械行業企業、電子信息行業、石化行業占比分別為35.6%、17.3%和15.8%。
未來一段時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發展還將備受關注。激烈角逐下,要打造更多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配套專家”,需要各地真正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水溫合適,魚就會游過來”;越來越多的“魚”游過來,則是助推城市提升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
“真金白銀”加大投入力度
浙江、山東和江蘇等省份在“單項冠軍”企業上亮眼的表現,與自身強大的制造業實力分不開,也少不了“真金白銀”的投入。
2017年初,江蘇省提出“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計劃,對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省級相關專項予以不超過100萬元獎勵,并在政府采購和各項工程招標中對相關企業產品給予適當加分;山東省財政從2017年起,把“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和培育企業獎勵標準提高一倍,分別達到200萬元、100萬元,兩年共安排激勵資金4000萬元。
這背后有著政府想以此為牽引、謀劃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考慮。
比如,浙江正在全力推進制造業“騰籠換鳥”,寧波打造“制造業單項冠軍之城”,被浙江省經信委視為“最佳實踐”。此外,山東也將“單項冠軍”視為驅動制造業從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躍進的重要力量。
《中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研究報告》顯示,此前五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利潤率達7%~21%,遠高于制造業3%~5%的平均水平。近三年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為21.9%,“單項冠軍”示范企業近3年平均利潤增長率為18.2%,分別為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水平的6.1倍和3.1倍。如此看來,“單項冠軍”企業對制造業升級的拉動作用顯然十分重要。
在政策的密集加碼下,中國產業發展的藍圖已繪就,“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將迎來發展的最佳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