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
2021年11月9日,河南濮陽中院的張志啟法官主持調解一起離婚案件,一方當事人帶著不滿3歲的孩子參加調解,但情緒十分激動,言辭激烈。身旁的孩子眼神無措,十分無助。張法官見狀,一把抱起孩子,摟在懷里輕聲安撫,孩子在張法官的肩頭緩緩入睡。
離婚調解本來是成年人的事,為什么要把小孩子帶到法院?就算有不得已的苦衷,也該在這個過程中克制情緒,顧忌孩子的心理。法官看得到孩子的無措和恐懼,孩子的父母卻視若無睹,法官的溫柔反襯了父母的淡漠。對孩子來說,法官本是陌生人,但這個陌生人關心、安撫自己,可偏偏至親父母卻爭吵不休。所以,孩子的肢體語言是最好的表達,當其摟緊了法官的脖子時,就是在向父母表達自己的失望和傷心。
離婚大戰中,孩子往往成了最無辜的受害者。有的人以搶奪孩子的撫養權來宣示勝利。比如,網絡上有一個群體被稱為“紫絲帶媽媽”,她們是一群離婚后見不到孩子的媽媽,有的是獲得了撫養權,卻被對方搶走了孩子并藏匿起來;有的是失去了撫養權后也失去了探視孩子的權利。奪走孩子的一方,真的關愛孩子嗎?并不,他們只是以孩子為工具作為報復對方而已,孩子在這樣的爭奪戰中感受到的不是珍視,而是仇恨。
另一類父母卻把離婚看成是甩包袱,離婚了就對孩子不理不睬、不問不聞。比如2021年6月,西安有一個3歲孩子被路人發現獨自在街頭哭泣,警察調查發現,孩子被法院判給爸爸撫養,可爸爸卻把孩子扔在街上,發了短信給孩子媽媽后揚長而去。孩子媽媽也賭氣不回復,于是孩子無處可去流落街頭。有些人雖然生理上已經能夠結婚生育,但心理上卻仍然叼著“奶嘴”,逃避著屬于自己的責任。
當然,現實中還有一類父母,以“為了孩子好”為由,維系著不幸的婚姻關系。曾經有一檔網絡綜藝節目以“決意要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為題目展開辯論,最后正方勝出。坐在觀眾席手握打分器的父母們,無論場上的年輕人怎么訴說和苦勸,都不為所動,堅定地認為,無論夫妻關系破裂到什么程度,為了孩子都必須保持形式上的完整。
其實,這些父母都沒有真正懂得孩子需要什么。屢有研究家庭關系和兒童發展的報告指出,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不是離婚本身,而是離婚的過程,是父母的沖突,是孩子要面臨的環境變化,包括家庭內部的環境與社會外部的環境。離不離婚并不是決定孩子快樂與否的決定性因素,父母對待彼此和對待孩子的態度才是根本。
做不成夫妻,也仍然是孩子的父母。對成年人來說,婚姻可以是道選擇題,但對孩子來說,父母親情卻無法選擇。離婚處理的是夫妻關系,不是親子關系。無論如何,父母都不該把自己的痛苦轉嫁到孩子身上。那種把婚姻不幸的原因歸咎于孩子,或逼孩子表態,或在爭吵時拿孩子當借口的父母,正在孩子的心間割出一道道無形傷口,并撒播不幸的種子。
所以,無論身處于怎樣的婚姻關系中,成年人都要學會負責,或分或合只是不同的人生道路,走哪一條道都可以有自己的理由。只是別忘了,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身后是孩子追隨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