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

人們親切地叫她“喜姐”——踏浪前行30余年,吳月喜不僅闖出了自己的一番事業,還帶領漁民共同奔赴小康。
喜姐說:“我們都是在農村土地上日曬雨淋打拼出來的,深知靠天、靠技術吃飯不容易。我有責任伸手拉人一把,讓農村姐妹們過得更好。”
以科技為帆,以愛心為燈,這名漁家姑娘心中的夢想是:留住漁鄉好時節,重現“天連碧水水連天,云霞紅染晚歸船”的漁業美景。
吳月喜的家在陽江市陽西縣織篢鎮。陽江是廣東海洋漁業大市,素有“廣東魚倉”的美譽。因小時候家境清貧,她有時會跟著父母去海邊捉些魚蝦,既能填飽肚子,又能換幾個錢貼補家用。
1982年,吳月喜高中畢業后,看到有人挨家挨戶收草墊,靈機一動,向對方毛遂自薦:“你這樣費時費力,不如給點傭金,我來幫你收,你來我這里取貨就可以了。”對方覺得有道理,便同意了。
收草墊,讓吳月喜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媽媽直夸女兒腦子靈活。其實,除了腦子靈,她的膽子也很大,敢于嘗試新事物,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做草墊生意之前,吳月喜還曾到集市上賣過衣服鞋子,在村醫療站當過3年護士。
那些年,吳月喜和丈夫陳桓用手扶拖拉機運送草墊。遇到下雨天,車輪陷入泥濘的路坑里,夫妻倆只好先卸下草墊,再把拖拉機從泥坑里一點點推出來。這一忙就是大半夜,兩人渾身泥水,但心中有目標,就有使不完的勁。
1984年,吳月喜生下大女兒,之后,二女兒和小兒子也先后出生。有了孩子,家里熱鬧了,夫妻倆肩上的擔子也重了。
草墊生意,一干就是8年。雖然每天走街串巷,但吳月喜心底里那個關于大海的夢一直還在。她常常手上擺弄著草墊,嘴里和村民聊著小時候在海邊抓魚捕蝦的趣事。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期,吳月喜發現,很多人再聊起大海,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由于海洋被無節制地索取,近海漁業資源日漸枯竭,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20世紀90年代初,吳月喜決定去追尋夢想,她把草墊生意交給妹妹一家,跑到縣城干起了售賣魚飼料的生意。為開發客戶,吳月喜把孩子放到母親那里,天蒙蒙亮就出發,坐短途車到周邊鄉鎮,再坐路邊摩托車,讓車主帶她到當地養殖戶那里。
那段時間,吳月喜跑了很多地方,建立起一張穩固的客戶關系網。生意最好的時候,她一年能賣出2000噸飼料。其實,賣飼料時,吳月喜已打起了“小算盤”,抓住每一次和養殖戶打交道的機會學習水產養殖技術,因為她已經看到了水產養殖的巨大市場空間。
2001年,吳月喜成立陽江市漁人科技水產物資供應有限公司,拿出多年積蓄,承包100多畝魚塘。然而,由于沒有養殖技術和風險評估,公司處于虧損狀態。吳月喜并沒因此打退堂鼓,越挫越勇,2003年,她買來10萬尾黃特鯧魚苗。在此之前,陽江一帶沒人養過這個品種的魚,她邊學邊實踐,摸索前進。
可惜,一番苦心最終還是泡了湯。吳月喜不會忘記那個早上,她去魚塘的路上還想象著,撒一包飼料下去,魚兒踴躍冒泡爭搶的場面。可到了魚塘,水面上全是白花花的死魚。
吳月喜開始反思,一個魚塘10畝左右,投下1萬多尾魚苗,密度是不是高了點?加上連日低溫陰雨天氣,魚塘供氧不足,不“滿塘白”才怪呢。粗略一算,自己用近60萬元“學費”,換來一個道理:科學養殖的重要性。
吳月喜痛定思痛,舉債求學,先是在廣東省水產學校進修,后來投到上海海洋大學養殖專家楊先樂門下,學習專業水產養殖技術。
3年后,重返“戰場”,吳月喜有了底氣,也有了明確的方向——主攻綠色水產養殖。2007年,她在海陵島選定了新的養殖實驗基地。
市面上很多漁藥會殘留在魚蝦體內,危及食品安全。為此,吳月喜專門研發了微生物制劑,從漁排飼養的親魚到產卵孵出仔魚、仔魚長大的整個過程,完全不用激素和抗生素,更不會使用國家規定的違禁藥品。
這一年,吳月喜和丈夫商量,用做水產養殖賺到的第一筆錢擴大養殖規模,發展兩個網箱養殖基地。
本以為,失敗已成過去時,接下來一切將順風順水。怎料,一場天災正悄然降臨。
2008年9月23日,陽江所有水產養殖戶都不會忘記這個日子。強臺風“黑格比”襲擊,陽江漁業受災損失達17.59億元,這也是陽江漁業生產有紀錄以來破壞最嚴重的一次。
“黑格比”肆虐那天,魚塘大水漫頂,本可以出售的魚蝦全跑光了,吳月喜損失數百萬元。其他養殖戶同樣損失慘重,她賒賬出去的300多萬元飼料款,一時難以收回。
更嚴重的是,大水沖進了辦公室,吳月喜多年辛苦積累下來的科研資料全都被泡壞了。她撈起一本本漂浮在水面上的筆記本,試圖搶救一下,但已于事無補。吳月喜站在大雨中,淚水順著雨水淌下,一股前所未有的無助感涌上心頭。
面對七零八落的養殖場、安慰她的親戚朋友、一個個轉行的養殖戶,一向要強的吳月喜開始懷疑自己選擇這條路是不是錯了。
雖然自身難保,但她心里還惦記著一個人——養殖戶梁英。這年,梁英的丈夫因車禍去世,強臺風摧毀了漁排,孤獨無助的她不知所措。吳月喜幫她重整魚塘,免費提供多個品種魚苗,賒購飼料……還安慰她:“我公司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將來會以高于市場價格收購你的海魚。”
給予他人的承諾,就是對自己的鞭策。吳月喜的內心有了另一種力量:拿出當年收草墊的勁頭,重新把公司撐起來,先富帶后富,讓養殖戶們過上好日子。
吳月喜賣掉房子、車子,甚至連結婚時的金項鏈和金戒指都賣了,用這些錢修理魚塘和設備。那些日子,為振奮士氣,她苦中作樂,講講笑話,唱唱歌。有人說:“這個時候能笑出來的,也就你這個‘喜姐’了。”“喜姐”是大家給吳月喜的雅號,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幾乎所有人都這樣稱呼她。這個名字喜氣、響亮,吳月喜很喜歡。
2010年,作為陽江市為數不多的水產養殖高級工程師,吳月喜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成立陽江市漁鄉子水產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有段時間,她為了攻克“斜帶石斑魚魚苗人工繁育技術”,住在養殖場的小茅棚里,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半年后,親友們再見到吳月喜時,差點沒認出來,因為她曾經的一頭烏黑秀發熬成了兩鬢斑白。
親歷了養殖人的苦,吳月喜不想讓更多同行重蹈覆轍,通過開辦培訓班、自辦養殖小報、發送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不定期無償給養殖戶進行科學養殖技術培訓,傳播健康養殖理念。
“把自己的經驗全部與人分享,不怕生意被搶走嗎?”每當聽到類似的問題,吳月喜都會笑著回答:“只有沒信心的人才會害怕!”
養殖戶阿華,以前自家養殖場的畝產量只有一兩千斤,因無法提高收成,一直非常苦惱。后來,他參加了吳月喜的培訓班,不僅一堂課都不落下,課后還主動找她答疑解惑。面對勤奮好學的阿華,吳月喜愿意傾囊相授,甚至把一些看家的小訣竅也毫無保留地告訴他。比如判斷是死水還是活水,只要站在池塘的下風位,聞一聞水的氣味,就能辨別出來。有了吳月喜的指導和幫助,阿華家養殖場的畝產量很快達到兩千余公斤。
多年奮戰在養殖一線,吳月喜深深感受到知識就是力量,她和廣東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合作,每年寒暑假,都會邀請學生來養殖基地實習。吳月喜不僅手把手地教他們,還免費提供吃住。看著風華正茂的學生們,她仿佛看到了養殖業的美好未來。
來自安徽合肥的李春震,是吳月喜帶的第一個上海海洋大學研究生。他勤奮好學,可還沒學滿一年,就哭著說不能再繼續學習了。吳月喜再三追問,李春震才道出真相。他來自單親家庭,媽媽突然中風,沒錢再供他讀書了。
“這么優秀的學生,如果就這樣放棄學業,太可惜了。”思索再三,吳月喜決定資助李春震完成學業,還建議他把實踐學習時間縮短,其余的學時通過網絡教學完成,這樣既能照顧媽媽,也不會耽誤學業。最終,李春震沒有辜負吳月喜的期望和苦心,以漂亮的成績畢業。
從事養殖業的婦女,是吳月喜重點關注的對象,她總說:“我們都是在農村土地上日曬雨淋打拼出來的,深知靠天、靠技術吃飯不容易,更別說是一個女人。我有責任伸手拉人一把,讓農村姐妹們過得更好。”就這樣,吳月喜陸續帶動城鄉七萬余名婦女增收致富。
養殖戶梁英在吳月喜的幫助下,不僅有了穩定收入,還將網箱個數增加到200多個,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養殖戶梁成廣的魚塘以前畝產量從沒超過1000公斤,經過吳月喜悉心培訓指導,終于達到2000多公斤。
受吳月喜的影響,大女兒和小兒子也加入其中,成了母親的左膀右臂。尤其是大女兒陳小星,2002年中專畢業后就和母親一起在養殖場摸爬滾打,她也像母親一樣喜歡和魚兒們待在一起,晚上會打著手電筒看魚兒們吃“夜宵”,一看就是1個多小時,還會“咯咯咯”傻笑。
每個月或每個季度,大家都會坐下來開個家庭會議,聊聊工作,分享心得。看著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們,吳月喜常常想起從前,自己外出收草墊時,帶著3個孩子,熱情的村民會拿出自家的番薯、花生給他們吃。她總是囑咐兒女們,無論走多遠,都要記得鄉親們的情誼,記住自己的根。
年輕時,吳月喜每天都忙;人到中年,依然很忙。吳月喜傾注在魚蝦上的感情,不比自己的兒女們少。夏天,她會給魚蝦喂金銀花、洛神花水,還安裝了太陽能音樂播放器。遇到陽光,整個魚湯都蕩漾著輕輕的音樂,舒適而溫馨。
經過20余年悉心經營,“漁鄉子”成長為陽江市水產行業龍頭企業,被評為“全國巾幗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吳月喜也因此收獲了“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廣東十大最美鄉村女能手”等榮譽。
如今,吳月喜除了管理好公司,幾乎把剩下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帶動養殖戶共同富裕上。“朋友常說,喜姐是海邊長大,見過風浪的。我覺得,我是海的女兒,天生就有堅強的性格吧。”這就是吳月喜,一名“乘風破浪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