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琴 哈建民 吳金玉
摘 要:研學旅行不僅是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也是實現我國教育改革目標的主要途徑。在小學教育時期,研學旅行的實施重點是為學生開發本土化課程,這樣既可以實現對本土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也能與學科教學工作相呼應,進而顯著增強研學旅行的教育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的開發策略,希望可以為相關教育人士提供有力參考,從而全方位優化研學旅行課程體系,充分凸顯本土人文資源優勢,最大程度發揮研學旅行的實踐效用。
關鍵詞: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開發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4-00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4.037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事業的開展和推進,小學研學旅行教學工作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想要實現高質量的研學旅行教學,就必須加強開發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這樣不但可以將學科教學與研學旅行目標緊密對接,也能幫助學生領略本土人文特色,促使學生樹立良好的文化自信,積極踐行本土文化精神,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新時期小學研學旅行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為學生開發本土化研學旅行課程,整合地方人文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大幅提高小學研學旅行教學效率。
一、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的開發價值
開發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無論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還是教育體系創新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其價值有以下兩點:第一,可以實現對本土人文和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不同區域的歷史文化背景及自然環境都各不相同,這是區域間特有的研學旅行教學優勢,教師應積極滲透本土化思維,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家鄉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的認識,也能實現對本土人文和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從而激發學生對家鄉和本土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文化踐行精神及人文情懷。第二,可以對接學科教學和研學旅行目標。小學研學旅行和學科教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在學科教學中掌握的知識技能,需要在研學旅行中實踐拓展,而研學旅行也能深化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帶給學生更加豐富的實踐體驗。教師要從研學旅行校本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各個學科的教學目標確定研學旅行目標,從而實現學科教學和研學旅行的融合銜接,不斷提高學校的教學效率和育人品質,彰顯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的開發價值。
二、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的開發策略
(一)明確價值定位,豐富課程主題
縱觀我國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開發現狀,成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開發的價值定位不清、課程主題過于單一,如此不但難以實現研學旅行課程本土化開發目標,小學研學旅行教學質量也無法得到保障。首先,部分教師對國家的相關政策了解不透徹,致使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的價值取向和定位出現一定偏差,降低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的開發有效性。其次,還有部分教師設計思路缺乏活力,對于本土化課程主題的選擇比較狹隘,這也會導致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開發工作趨向片面化,難以實現最優化的教育效果。面對這種不良局面,教師必須積極更新教學觀念,深入了解國家相關政策及教育方針,把握政策精神,明確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開發的價值定位,彌補傳統研學旅行課程體系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教師還應秉承開拓創新的精神,延展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開發思路,在課程主題選擇上加強優化和創新,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的主題內涵,另一方面也能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錘煉學生的創新精神,從而實現對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的順利開發[1]。
(二)利用家鄉研學旅行資源,實現課程開發本土化
小學生處在較小的年齡段,身心素質不夠完善,短途研學旅行更符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國不同區域之間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各具特色,是非常優質的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開發資源,教師只要科學整合利用,就能實現理想的研學旅行課程本土化開發目標。小學生研學旅行課程本土化開發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從家鄉做起、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家鄉和本土文化,也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參與研學旅行的興趣,從而最大程度發揮小學研學旅行的教育作用。學校和教師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積極鉆研和利用家鄉研學旅行資源,一方面可以順利實現研學旅行課程開發本土化,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學生從身邊打開文化視野,幫助學生通過認識家鄉更好地理解世界,既可以達成理想的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開發目標,也有助于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及終身發展。
(三)創新課程開發模式,著重凸顯本土人文特色
在以往的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開發過程中,開發效率之所以低下,主要原因就是教師沿用的課程開發模式過于落后,不但有悖于新時期的教育理念,也會阻礙課程開發目標的順利實現。教師開發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的核心目標,絕不僅是課程形式上的改變,更為關鍵的是要展現本土文化特色,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和傳承素養,真正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情懷,發揮課程開發的實際作用。文化理解和傳承也是大部分小學生都缺失的一項關鍵思維品質,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中如果缺少本土人文元素,就會嚴重影響學生構建和完善文化理解和傳承素養。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學情特點及課程開發需求,全力創新課程開發模式,在研學旅行課程中著重凸顯本土人文特色,一方面可以把握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開發的關鍵點,另一方面也能顯著強化學生的文化理解和傳承素養,從而彌補課程缺陷,攻克課程開發難點,完善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實現對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的科學開發[2]。
(四)加強整合研學旅行與教學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開發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最突出的優勢,就是可以銜接學科教學與研學旅行目標,進而達成最優化的教學效果,鞏固學生的學科知識體系,在研學旅行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實踐和知識運用能力。不同學段的小學生在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及能力發展需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性,這對教師課程開發的科學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想要實現小學生研學旅行課程開發本土化,必須先落實課程序列化,將學科教學和研學旅行目標緊密聯結起來,發揮兩者的相互促進作用,使研學旅行課程更符合本土化要求,也更適應不同學情特征學生的能力培養需求。教師要遵循因人制宜和因課制宜的原則,根據各個學段、各個學科的教學目標,加強整合研學旅行與教學課程,這樣一方面可以提升研學旅行課程與學科教育的適應性,達成校本化、本土化的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目標,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實現對小學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體系的創新和優化。
(五)增加體驗性內容,在研學旅行中樹立地方文化自信
近年來,我國教育領域掀起了研學旅行的熱潮,各小學也都積極開展研學旅行教學工作,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游而未學”的現象普遍存在,追根溯源,主要是學校和教師在開發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時,設置的體驗性教學內容太少,導致學生的研學旅行淪為形式主義,不但浪費了大量教育資源,也難以弘揚本土文化精神、培養學生的文化踐行意識。面對這種不良局面,學校和教師應該展開深刻反思,重點增加體驗性教學內容,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的文化理解和文化體驗,培育學生的實踐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在研學旅行中幫助學生樹立地方文化自信,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從而推動學生形成和發展文化踐行意識,發揮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開發的實際價值[3]。
(六)優化課程評價機制,完善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設計
缺乏評價機制的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體系是不完整的,也難以充分體現教學的實效性。評價作為一個最關鍵的教學環節,其實施情況不但關乎研學旅行教學效率,也直接決定著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開發目標能否成功實現。學校和教師應該對評價環節予以高度重視,著力優化課程評價機制、創新課程評價方法,一方面可以通過有效評價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自身的不足之處,另一方面也能完善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設計,從而達成滿意的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目標。
三、結語
學校和教師積極落實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開發工作,不但可以大幅提高本土文化、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也能完善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校整體的教學質量,是推動我國教育改革事業穩步發展的必要舉措。在新時期小學研學旅行教學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應遵循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課制宜的原則,在研學旅行課程中滲透更多本土文化元素,多角度優化研學旅行課程體系,全方位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懷和本土文化自信,從而彰顯小學生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的開發價值。
參考文獻:
[1] ? 陳曉燕.依托本地資源開發小學研學旅行課程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0(33):79.
[2] ? 張孝芬.小學研學旅行本土化實施策略解析[J].新課程導學,2020(24):3.
[3] ? 陳迎春.小學研學旅行本土化課程開發探究[J].新課程研究,2019(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