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建設水平的提升,加速了我國城市化進程,近年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住宅小區的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數量與日俱增。但消防問題始終是住宅小區的安全隱患,威脅著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許多小區的火災事故,都是由于消防管理不到位引起的。住宅小區必須對消防安全引起足夠的重視,降低火災事故發生的概率。基于此,筆者分析了目前住宅小區消防安全管理概況,總結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并結合實際提出有效策略,希望能為住宅小區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消防安全管理;住宅小區;措施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1.028
引言:
隨著住宅小區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城市經濟逐漸繁榮,住宅小區已經不單指住宅樓房,而包括其周邊的生活、娛樂配套設施。尤其是一些高檔小區,公共設施的面積更大,形成了結構復雜的居民生活區域。這增加了小區的消防安全管理難度,小區的環境和情況比較復雜,如果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會增大小區安全風險。尤其是部分小區雖然建立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但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一旦發生火災事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1、當前住宅小區存在的消防安全隱患
1.1消防設計階段
第一,新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2018版)實施后,相對于以往的防火規范有了較大的改變,對消防設計的標準與規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老建筑來說,它是根據以往的防火規范進行設計的,新規范應用后,以往老建筑的設計標準已經不能符合新規范的要求。相比于新建筑,老舊建筑安全隱患更大;而對于新建筑的消防設計來說,有相當一部分的設計人員不去學習新版防火規范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仍滿足于以往的設計經驗水平,導致設計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問題。
第二,有的設計單位為了獲得不當利益,不顧設計質量的要求,加快設計進度,這大大加劇了消防設計存在的安全隱患。
第三,有的建設單位考慮自身經濟利益,提出一些并不合理的要求,使得設計人員不能有效執行防火規范。消防設計完成后,建設單位也未將消防設計圖報備相關部門(以往的消防設計審查驗收職責是屬于公安消防部門的,2018年11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文,將這些職責劃轉住房與城鄉建設部門,以下簡稱住建部門)審核就進入施工階段,增加了建筑投入使用后的火災隱患。
1.2施工階段
第一,有的建設單位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將工程違法發包給不具備資質的施工單位,這些施工單位缺乏專業消防技術人才,導致施工質量嚴重不合格。
第二,有的施工單位為了自身的利益,搶工期,搶進度,導致消防施工質量不符合標準。
第三,監理單位沒有起到自己應起到的作用,或者已經默認了這些情況的發生,甚至有的監理單位與施工單位相互串通,欺瞞建設單位。
1.3竣工驗收階段
在建筑竣工時,有的建設單位并不上報相關部門進行驗收,或者經驗收后被判定為質量不合格,不進行整改,就擅自將住宅投入使用。
2、住宅小區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不足
2.1住宅小區建筑存在違章現象
部分住宅小區的建設不符合相關要求,屬于違章建筑。例如拆遷工程,因為對施工周期的要求比較高,在建設時一味追求施工效率,建設時忽視了很多行業標準和政府政策。在消防設施領域,存在建設質量不達標或者施工缺位的問題。沒有經過住建部門竣工備案,就匆忙投入使用。尤其是部分拆遷工程為了解決過度期問題,有意忽略消防設施施工,不向當地消防部門咨詢建議,不向住建部門備案或提交審查材料,使得住宅小區的消防功能比較薄弱甚至缺失,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消防車道預留面積不足,當發生意外火災時,消防救援隊伍無法快速、順利進入小區展開滅火救援工作。
2.2住宅小區消防安全隱患普遍存在
經過對轄區范圍內的小區進行消防設施排查,發現大部分住宅小區都存在消防安全隱患,屬于比較普遍的現象,其中存在的問題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消防器材配備不全,或者設施過于老舊無法正常使用。例如,小區室內的消防栓由于長時間未使用已經出現損壞,地下管網年久失修造成漏水等隱患,小區物業為節省成本沒有做到及時更換。此外,火災噴水系統、預警系統沒有定期維護,已經無法正常運行。尤其是部分高層小區,消防控制室無人員值守情況時有發生,使得在火災發生時沒有人員第一時間了解火災情況,無法有效發揮自動報警系統的作用。
其次,小區內部的疏散通道被大量居民生活用品占用,使得通道十分擁堵。部分老舊小區,在規劃時預留的公共空間面積不足,部分居民為了方便,將閑置的生活用品、家電甚至生活垃圾放在疏散通道。這些物品有較強的可燃性,增加了火災發生的概率。而且當火災發生時,也堵塞了逃生通道,使得消防救援難以開展。
再次,目前電動車已成為小區居民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為了方便出行和防偷盜,許多小區居民將電動車放置到樓道內。這是由于部分小區沒有建立電動車車棚,小區居民缺乏停放、充電的空間,在停放電動車時存在大量違規操作。電動車在充電時,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相關的火災事故顯示,由電動車違規充電引發的火災數量,正在逐年攀升。而且因為起火導致電瓶破裂,還會生成大量有害氣體,對人體健康造成更大的損害。
最后,消防車專用救援通道被占用。有的小區在修建時,沒有考慮到住戶對停車位的需求量,預留的停車位數量不夠。部分居民由于找不到停車位,將車停在消防車通道。這體現了居民的消防意識十分薄弱,沒有意識到消防車道不通暢可能會埋下隱患。經過排查走訪,發現消防車道堵塞的情況十分普遍。本就不寬裕的消防車道,停滿了小區居民的私家車。此外,部分小區為了節省建設成本,同時擴大綠化面積,對消防車道進行違規改建,甚至一些高層建筑不惜占用消防登高作業面。消防車道的占用,會極大地妨礙救援活動的順利開展,使得火災事故的危害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
2.3消防安全管理和消防設施維護檢修缺位
消防安全管理的責任主體,包括住宅建筑開發商以及物業公司等,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責任劃分不明晰,各個責任主體沒有盡到應有的義務。從實際來看,一是責任主體單位未在小區中安排專門的消防安全管理員。小區居民沒有接受定期消防知識學習、火災事故疏散預演,使得居民的消防意識淡薄,火災發生時缺乏逃生知識。二是消防設施的管理工作不到位。當火災發生時,居民無法獲取正常運行的消防設施支持。就這方面情況而言,住宅開發商和物業部門沒有進行有效溝通,就消防設施管理日后的維護保養工作未達成一致。例如消防栓、滅火器和自動報警、噴水滅火裝置,都需要專員進行定期檢修維護,但開發商和物業部門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并沒有落實相關工作。三是部分小區即使建立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但落實情況不理想。消防設施維護人員多是普通的物業,不具備消防安全知識,難以對消防設施進行全面有效的排查和測試。
火災事故發生的概率相對較小,這意味著消防安全設施的使用頻率不高。很多小區也就因此忽視了消防設施維護,設備長期未使用容易出現故障,沒有得到及時的檢修,就很容易老舊、損壞,難以正常運行。部分小區為了充分開發公共空間,甚至對消防設備房進行拆除、改建,用來放置其他生活用品。一旦火災發生,本該用于滅火的設備都已經遭到損毀,這無疑會擴大火災災情,造成更嚴重的損失。
3、解決住宅小區消防安全問題的策略
3.1相關部門加強對住宅小區建筑合法性管理
針對存在規章建設的住宅小區,要依托有關的部門機構,加強對小區建設合法性的管理。并建立專項小組,進行違章建筑排查整治。著重檢查小區的消防設計是否合規,以及相關的消防設施建設備案手續、驗收檔案是否完備。消防機構要起到督促、支持作用,幫助小區完善消防安全管理設施建設,提供相關的材料和技術支持。從而有效提升小區住宅消防安全管理的合法性、合理性,改善小區的消防安全環境。
3.2相關部門聯合執法,有效整改住宅小區消防安全隱患
住宅小區消防安全管理,需要多個相關部門聯合執法,共同發力。住宅小區所在的屬地政府應主動承擔其屬地安全責任,主動對接當地消防救援大隊、住建部門以及應急管理部門開展小區消防安全評估,并就安全評估結果督促小區物業開展整改。首先,對于那些消防設施不完善,或者消防通道被占用的小區,要落實到具體的物業負責人,督促其加強管理和協調。其次,對于小區內電動車亂停亂放的現象,要查清原因。對因為缺乏充電樁而造成的占用情況,物業部門要積極與住建部門、電力部門進行溝通協商,并將協商情況及時準確的上報至業主委員會,第一時間讓業主知曉小區充電樁安裝數量,投入資金等情況,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小區居民電動車無處充電導致的違規停放問題。同時,住建部門要加強對居民電動車無處停放問題的重視,在進行老舊小區改造管理工作時,將這一問題納入到改造項目當中。
再次,對消防車道堵塞問題,更要加強整治。消防車道管理人員要增加責任意識,向居民灌輸消防安全知識,讓小區居民能夠意識到消防車道的重要性,以及占用消防車道會造成的不良影響。通過設置禁用標識,并制定一些處罰制度,強制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留出消防車通道。對于屢次勸告不聽的居民,可由公安派出所依法履職,甚至采取一些強制措施,從而讓居民意識到消防車道管理的決心。
3.3強化消防安全管理,推進消防設施維護保養措施落實
在住宅小區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多個責任主體。必須要進行明確的責任劃分,才能夠有效避免責任主體互相推諉的情況出現。要促進小區的開發商和物業公司進行有效溝通和協商,并就溝通內容達成一致,簽訂正式的文書。消防大隊和住建部門,要積極督促協商文件的落實,并檢查文件的合理性。由于消防設施管理和維修具有一定的專業性,普通的物管無法勝任。因此,要推廣物業單位聘請第三方消防技術服務機構開展日常維護保養,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人員去做。委托合同也要及時備案,方便消防隊伍進行管理和后期排查。此外,要將消防安全知識宣講提上日常,在小區宣傳欄投放海報,提高小區居民的消防意識。物業部門也要加大人力資源投入,安排專員深入到小區居民家中,進行消防安全知識講解。向居民展示消防設施的使用方法,并介紹疏散通道的信息。此外,開發商要強化消防設計,在消防設備安裝方面投入更多資金。確保消防設施的規模、數量能夠滿足小區要求,為消防安全創造可靠的設施支撐。
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消防安全管理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智慧消防系統的建立,引入了很多高新技術,推動了消防安全管理質量和效率的提升。例如,應用消防物聯網5G技術,能夠加強對消防數據的監控,并提升數據的獲取傳輸速度。當火災發生時,能夠快速定位到災情位置,使得救援活動開展速度更快。獨立感煙報警器,也是近年來備受認可的消防設施,能夠敏銳地感應到火災信號。物業管理人員可以向小區居民介紹該設備,加大設備的推廣力度。小區居民安裝該報警器,有助于小區消防管理網絡的構建。當巡查員接收到報警信號時,能夠第一時間采取措施,排查火災安全隱患,避免事故的發生和影響范圍的擴大。最后,物管部門要調動居民的積極性,鼓勵居民成立火災巡查小組,發揮主人翁意識,為小區消防安全管理貢獻力量。
3.4加強對社會消防技術服務機構的管控
基于住宅小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近年來發生了多起火災事故。在此背景下,消防安全技術服務機構應運而生,旨在為小區提供專業的消防安全服務。小區物業部門與第三方消防機構簽訂合同,委托消防機構進行消防安全管理,從而為小區居民創造可靠、安全的消防環境。這種機構具有盈利性質,主要人員也是具備專業消防知識和技術的人才。小區的物業部門,可以通過與消防服務機構合作,提升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能力。消防技術服務機構的出現,能夠從一定程度上緩解消防救援大隊的壓力,有效提升小區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能力,物業部門能夠更加專業地開展相關工作。
雖然消防技術服務機構能夠排查小區消防安全隱患,提供技術支持,但仍然要對這類機構進行管理,避免不合規定的機構混入市場。部分消防技術服務機構的專業性不夠,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不達標,可能會對消防安全管理人員造成錯誤的引導,不僅不能夠為消防安全管理添加助力,甚至會適得其反,造成小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混亂。
消防救援大隊和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社會消防服務機構的管理,通過規范行業發展,使得社會消防服務機構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價值。消防大隊要依法對社會消防服務機構的從業條件進行審查,確保機構的消防設施、人員專業知識儲備、機構規模,都符合營業要求,才能夠予以批準。同時要做好定期審查,以免不合格的社會消防服務機構混入市場,反而給消防安全救援工作造成妨礙。轄區內的小區物業公司,在與社會消防服務機構簽訂合同時,要先到消防部門備案。消防部門要對合同內容進行指導,確保社會消防服務機構對小區的消防安全管理符合相關要求。通過合理應用社會消防服務機構,小區發生火災事故的風險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同時也能夠促進該行業的發展,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添加助力。
3.5嚴格做好消防施工工作
建設單位要嚴格把關,確保設計單位的資質符合要求,保證消防設計質量,這是第一道防線。設計完成后,要及時報備住建部門審核,減少在設計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隱患,這是第二道防線。住建部門也要嚴格履行監管職責,不定期地對在建建筑進行檢查,防止消防設計未被審查通過就先進行建設的情況發生。
建設單位應嚴格把關,確保施工單位資質符合要求,保證消防施工質量。對于監理單位,要嚴格對施工質量進行監督,如果發現是施工單位的原因造成質量問題的,監理單位應要求施工單位進行整改,如果造成比較嚴重的質量事故,監理單位應立即要求施工單位停止施工,并向建設單位進行報告。如果發現是建設單位的原因造成質量問題的,監理單位應與建設單位進行協商,指出建設單位的不當行為,并要求建設單位停止錯誤行為,若協商不成功,可報告當地有關部門。建設單位也要定期對消防施工進行檢查,防止施工單位與監理單位相互串通,弄虛作假,造成嚴重的施工質量問題。
結語:
我國經濟建設狀況良好,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改善。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中,住宅小區消防安全受到了廣泛關注。由消防管理不到位引起的火災事故層出不窮,給人民的安全和財產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也不利于社會的平穩發展。當前住宅小區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消防設施維護工作不到位等,使得火災發生的概率增大,也為救援工作埋下隱患。針對這些問題,必須要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通過多方部門聯合執法、責任主體協商交流、強化消防設施管理等,提升小區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為小區居民創造良好的消防條件。
參考文獻:
[1]張麗娟.高層住宅小區防火現狀及消防安全管理對策[J].科技與創新,2020(10).
[2]徐雄韜.淺談高層住宅小區消防安全管理現狀及改進對策[J].中國設備工程,2021(04).
[3]袁偉.高層住宅小區消防安全管理研究[J].建筑技術開發,2018(03).
作者簡介:
楊振軍(1986.08.01),男,民族:漢,黑龍江哈爾濱人,本科,宜都消防大隊十級專業技術級,研究方向:防火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