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裕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資本市場的介入,曲藝的曝光度聚焦上升,最為典型便是某社的相聲。因為“飯圈文化”和“粉絲經濟”爆火,如今已是一票難求。翻開歷史,不難發現在中國曲藝的發展道路上,“粉絲”從不缺席。像京韻大鼓國寶級大師駱玉笙先生、相聲表演藝術大師侯寶林先生,他們在表演時同樣觀者如山,座無虛席。從客觀原因而言,同樣一擲千金,同樣票友眾多,為何他們沒有受“飯圈”毒害呢?也許是當時粉絲文化沒有如今猖獗,也許當時輿論沒有如今龐大,但究其根本是因為各位大家們德行配位。
侯寶林先生一生創作和表演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相聲名段,同時對相聲和曲藝的源流、原理、規律和藝術技巧進行了理論研究,撰寫出《相聲表演藝術》《曲藝概論》《相聲溯源》《戲劇雜談》等經典專著。駱玉笙先生為京韻大鼓奉獻一生,因其低回婉轉的腔調,創造了京韻大鼓的“駱派”,她的代表曲目《劍閣聞鈴》《紅梅閣》更是讓人記憶猶新。他們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解“粉絲”票友們追捧的是什么,不急功近利、弄虛作假,同時不會在鮮花和掌聲中迷失自我。作為新時代的曲藝工作者,我們應當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明明德心。
正其衣冠,心不兩用,艱苦鉆研。文藝工作者作為一個信息傳播者,我們應當端正自己的態度,“吾日三省吾身”:我是否尊重舞臺,我是否尊重觀眾,我是否尊重自己。所謂尊重舞臺是尊重社會給予我們的平臺,互聯互通的當今,網絡給予文藝工作者更為廣闊的舞臺,能夠有機會面對更多觀眾,但也因為這樣的機遇造就了一批“唯流量論”追崇者。其中一些人在利益和榮譽面前迷失了雙眼,道德缺失,思想滑坡,假扮假唱、偷稅漏稅,更有甚者利用“飯圈文化”誘導未成年人犯罪。浮躁的內心使他們沾染上不正之風,無尊重舞臺、尊重觀眾,又如何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從事的社會主義文化工作。“藝術的敵人就是不學無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住寂寞”“學藝先做人”,這些耳熟能詳的俗語時刻提醒我們,藝術是值得奉獻一生的事業,藝海無涯,學無止境。
尊其瞻視,藝心向黨,勇擔使命。在傳統相聲的精髓未被充分汲取即被曲解,以及業內風氣已經日趨庸俗的背景下,馬三立老先生感喟再三:“幾年以來,我在劇場、學校、機關、工廠、部隊等處演出,都是通過咨詢委員會領導下達的任務或義務演出,得到的禮品有相冊、花瓶、鏡子、鋼筆架等。有的演出,什么也沒有。北京笑星約我一星期,沒經過組織聯系,我婉言謝絕。打來長途,約我去中國香港、新加坡,吃住全管,報酬給港幣,我回答暫時不去。”即便總是被掌聲包圍,他一次又一次地說:“我不是大師,不是藝術家,我只是個普普通通的老藝人,是個熱愛相聲、喜歡鉆研相聲的老藝人。”享年90歲的老人,把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相聲,奉獻給了公益文化事業。不畏艱難困苦,不求金錢榮譽,一心鉆進相聲當中,為人民群眾奉上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相聲作品。
縱觀近現代史,中國的文化從來都離不開人民。從毛澤東在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確立的“雙百方針”到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二為”方向再到現在的文化強國、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始終引領著我們走向人民,走近人民,深入人民。2021年9月9日,在上海全市文藝工作者藝風藝德專題座談會中,91歲的作曲家、“七一勛章”獲得者呂其明老先生飽含深情地說:“我們要和祖國人民融合在一起,用真誠、熱愛和智慧的勞動來回報黨、回報祖國、回報人民和人民軍隊的養育之恩。我要將我生命的全部熱忱交織在我的音樂作品中,來謳歌祖國和人民,來謳歌黨和人民軍隊光榮的昨天、美好的今天和燦爛的未來,這就是我的肺腑之言。”作為曲藝工作者,我們應當堅定不移跟隨中國共產黨的腳步,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群眾,扎根群眾,擔當起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譜寫新時代中國故事的歷史使命,始終飽含熱忱地用曲藝弘揚正能量,藝心向黨,勇擔使命。
《禮記·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意思是成就“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高尚的德行。道德是約束人的基本準則,法律是社會的底線。不偏不倚、不被誘惑,遵紀守法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再基礎不過的要求。而作為曲藝文化工作者的我們,要做到的不僅僅是遵紀守法,更應該不斷錘煉藝術品格,追求崇高的品德價值。明明德心,找準定位,端正態度,弘揚傳播高尚的道德品質,努力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