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

87歲的烏可力是我國著名的蒙古族科學家、國家一級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航天大獎獲得者。早年跟隨父親烏蘭夫(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參加抗日隊伍,聽從父親的教導,開始向科研方面進軍,師從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從內蒙古到延安,從延安到北京,烏可力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見證了改革開放的發展。
保小是一個團結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年幼時,烏可力和母親、哥哥、姐姐、弟弟生活在內蒙古土默特旗的塔布子村。1939年,綏遠地區黨組織先后護送大批蒙漢青年前往延安學習,烏可力的哥哥、姐姐也去了延安,而他和弟弟因為年齡小,留在了家中。那時起,烏可力就對延安充滿了向往。
1941年,由于“皖南事變”烏蘭夫身份暴露,父親與母親帶著年僅7歲的烏可力與6歲的烏杰,同前來迎接他們的共產黨員甘泗淇一起奔赴延安。他們騎著馬和毛驢,為躲避反動派,晝伏夜行,走了一個多月,終于在1941年8月平安順利到達延安。
在延安保育小學(保小),烏可力是個調皮、膽大、好動的孩子,他同桌的女同學叫朱湘梅。誰也沒想到,這個膽子小、眼睛大的漂亮女孩日后卻成為了烏可力的妻子。剛來延安保小上學時,烏可力從家鄉穿來一雙皮靴子,當時學校的孩子們還沒幾個人見過這種皮靴子,下課時,總會有幾個同學排著隊,這時烏可力就脫下靴子,看著同學們每人穿上靴子,走一圈,再換下一個走上一圈……
在學校,烏可力學習數學、語文、美術等知識,還上體育課。每周六晚上,是講故事時間。老師給他們講鄒韜奮、李公樸、聞一多等人的故事,還給大家讀《罪與罰》等世界名著片段。“我小時候還愛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都是那時候看的。”
學校放寒暑假時,烏可力便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種莊稼,“我學會了種土豆、西紅柿,還學會干很多農活”。烏可力還喜歡去延安平劇院玩,他常常在那里看演員們練功。那些演員時常逗他:“小孩兒,你來跟我們一塊兒練,以后跟我們一塊兒表演。”烏可力就跟著他們舞槍弄棒,玩得不亦樂乎。
延安保小條件極其簡陋,卻成為傳授知識和真理的園圃,培養民族未來人才的基地,造就國家棟梁的熔爐。這里不單有漢族學生,還有蒙古族、回族、朝鮮族學生,大家一起學習,保小是一個團結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在延安的生活、學習經歷給烏可力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烏可力常常回憶起這段難忘的歷程,每每感慨不已,曾多次提筆寫下“五馬奮蹄奔延安”的詩句。他說:“延河養育了我,保小培育了我,吃苦耐勞、百折不屈的延安精神一直陪伴著我,讓我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不懼怕。”
高溫無機防火涂料研制成功
高中畢業后,烏可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航空兵器專業。讀大學期間,也就是1956年的夏天,哈爾濱發了洪水,烏可力和學校師生一起參加了抗洪搶險。
面對洪水,烏可力一點也不畏懼,連續抱著沙袋跳下大壩填了兩次漏洞。他的優異表現讓隊長贊不絕口,當即給了他一張表,說:“烏可力,我們打算吸收你入黨,同不同意?”烏可力開心地說:“好,同意!”他洗干凈了手,填了表,就這樣入了黨。回憶起自己的入黨經歷,烏可力自豪地說:“這在當時就叫‘火線入黨’。”
2年后,烏可力轉入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力學系空氣動力學專業深造,“郭沫若是我們的校長,錢學森是我們的系主任,給我們講課的有郭永懷、吳文俊等著名科學家。”當時,校黨委決定:中國科技大學要為國家作貢獻,造人工降雨火箭。在群賢薈萃的校園里,烏可力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后來他擔任了中國科技大學校辦工廠技術組組長,負責試制固體火箭發動機和研制高溫隔熱涂料。那時候,美國和蘇聯等大國對此尚處于研究階段,日本還未起步。
烏可力和技術小組經過無數次試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績。“火箭要飛得高,就要推力大、裝藥多。火箭升到3000米以上的高空,發動機內的固體燃料就產生1800攝氏度的高溫,但發動機的金屬外殼,受熱1600攝氏度便會熔化,我們的目的就是解決這個矛盾,用涂料來隔熱。”烏可力自豪地說。
烏可力把自己當年研制的高溫隔熱涂料進行重新調配,提高改進。經過無數次的試驗,他和技術小組終于研制出了耐高溫涂料材料,讓火箭升上了萬米高空。此后,烏可力帶著技術小組在寧夏、四川、遼寧等地發射火箭,進行了多次人工降雨試驗,均獲得成功。郭沫若親自授予烏可力負責的技術小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
1974年,高溫無機防火涂料研制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廣泛應用于民用防火以及各種物質的運輸、儲藏、大型建筑等方面,還被應用于毛主席紀念堂的裝修工程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烏可力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并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在頒獎大會上,鄧小平和烏蘭夫都坐在主席臺上,烏蘭夫指著烏可力對鄧小平說:“那是我家老二。”鄧小平笑著說:“我認識他。”給烏可力授獎的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問他:“你父親還沒留胡子,你怎么留胡子呀?有意思!”
用延安精神致敬黨和國家
1985年,烏可力調任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常務副總裁。上任伊始,他就提出利用中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做商業發射,把中國的航天技術打入國際市場。烏可力組建了一個10人團隊,開始推銷火箭。當年6月,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在法國巴黎舉行,烏可力將中國的火箭衛星送到了展覽會上,并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宣告中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準備投入國際商業市場。
許多外國人看了中國的展品后說:“過去我們只知道中國有原子彈、氫彈,沒想到中國還有長征系列火箭,像‘長征三號’這樣世界一流的火箭!”
從那時起,烏可力帶著團隊走遍亞洲、歐洲、美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火箭發射市場進行了詳盡調研。從1985年至1995年,烏可力的團隊發射了5顆衛星,將中國火箭發射服務推向世界。
烏可力為我國航天事業和空間技術躋身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尖端火箭營銷第一人。1992年,烏可力被中國航天部授予“航天大獎”。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烏可力全身心投入到民族事業發展中。旨在助力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醫療衛生條件改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研究以及邊疆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
1995年,烏可力又出任了九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此后,烏可力一直致力于推動國內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及全國少數民族人才培養,關注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傳承與進步,關注內蒙古大學的建設與發展。上世紀80年代,烏可力為內蒙古大學引進第一個獎學金——臺灣“光華獎學金”,使內蒙古大學成為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之后國內第三所設立獎學金的大學。
為激勵內蒙古大學教學科研工作中業績突出的優秀青年教師和精于學業、勇于創新的學生,2015年,烏可力又在內蒙古大學設立了“內蒙古大學烏可力獎”。2018年10月在赤峰蒙古族中學設立了烏可力教育基金會,旨在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和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作為科研工作者,烏可力常常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培養一批精英人才,如果沒有,那么這個國家和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2021年4月16日下午,內蒙古大學烏可力獎頒獎儀式在內蒙古大學舉行。本次獎金共33萬元,用于獎勵14位優秀青年教師和學生。87歲的烏可力親自為獲獎師生頒獎。他說:“延安哺育了我,延安精神激勵了我的一生,讓我用延安精神盡己之力為黨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如今,烏可力和老伴朱湘梅在北京安度晚年。退休后的烏可力長期堅持體育鍛煉,身體依然硬朗強健,使他有更多的精力關心內蒙古的建設,在有生之年為家鄉的發展多作貢獻。
(摘自《時代郵刊》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