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普·里斯 譯/丁穎


1974年春天,厄爾諾·魯比克,一名年輕的匈牙利建筑師,一直沉迷于研究如何為學生建立三維運動模型。他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擺弄由木頭和紙制成的立方體,并用橡皮筋、膠水和回形針將它們巧妙地連接起來,繼而創造出了魔法方塊。
這項發明最終被命名為“魯比克方塊”,成為風靡全球的智力玩具。截至2018年,已有超過3.5億個魔方被售出。魔方還激發了許多藝術作品和電影的創作靈感,并催生出名為“魔方競速”的青少年競技運動,比賽誰能用最短的時間將魔方還原到初始狀態。
然而,正如魯比克在《魔方:我們所有人的難題》一書中所闡述的那樣:魔方最初的一炮而紅讓他尤為震驚。魯比克在一次采訪中說,魔方對人們的影響遠比魔方本身有趣多了。
乍一看,魔方平淡無奇,每面都由九個彩色方塊組成。初始狀態的魔方,每面都是一種顏色,即紅、綠、黃、橙、藍和白色。要破解魔方,讓每一面都恢復成原來的顏色,你必須轉動這些小方塊。魔方變化多端,極富挑戰性,打亂后的魔方擁有多種變化。
要解開魔方,你必須掌握一系列連貫動作,通過閱讀魔方類暢銷書或觀看在線教程來掌握遞階控制技能。魔方從三階(3×3×3)、四階(4×4×4)到五階(5×5×5)的演變過程涉及紛繁復雜的數學群論原理。
魯比克說,最初他以為只有擁有科學、數學或工程背景的人才會被魔方吸引,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在他看來不可能對魔方感興趣的人也對魔方無比癡迷。
1981年3月,魔方登上了《科學美國人》雜志的封面。普利策獎得主、《哥德爾、艾舍爾、巴赫》(1979年)的作者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說,魔方是“有史以來為教授數學而創造的最神奇的事物之一”。
霍夫施塔特在采訪中表示,在他看來,這個立方體的存在就是一種“悖論”。魔方可被當作教具來教授數學群論和物體對稱性。他解釋道,魔方任何一面轉動(順時針90°、逆時針90°或180°)的結果都構成群元素。
如今,77歲的魯比克喜歡坐在位于布達佩斯山上的家中,一邊擺弄著魔方,一邊回憶他的“發現”和意外的成功。他更喜歡用“發現”一詞,而不是“發明”,就好像魔方是注定存在似的。
他解釋說,在創造出魔方后,他面臨著第二個挑戰:如何破解它。當時,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魔方能不能被復原,更談不上速度了。他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才將魔方恢復到初始狀態。破解魔方異常困難,他說:“既不能倒回去,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這是一個組合問題。我當時對破解魔方一無所知,畢竟,我是第一個嘗試復原它的人。”
魯比克說魔方是隱士的作品,他自稱是喜歡實踐的思考者、業余發明家,不過,他并不愿被歸類,他曾擔任過教授、建筑師、設計師、編輯,如今是一名作家。魯比克對自己的自學能力十分自豪。
1975年,他向匈牙利專利局提出申請,稱魔方為“空間邏輯玩具”。然而,正如魯比克書中所寫,這個國家“對玩具生產毫無興趣”。
當時,智力游戲只占整個玩具市場的一小部分,只能在紀念品店和專賣店中找到它們。把智力游戲當作玩具是一個全新的概念。1977年,魔方在匈牙利的玩具店上架,并開始出現在各種國際玩具博覽會上。1979年,在紐倫堡玩具博覽會上,商人湯姆·克雷默發現了魔方,并把它帶到了美國的理想玩具公司。20世紀80年代初,魔方出現在美國的電視廣告片中,并成為1983年系列動畫片《神奇方塊魯比克》中的明星。
魔方的成功看似十分短暫:1982年,《紐約時報》宣稱魔方已經“過時”,并稱之為“短暫的狂熱”,但這一斷定根本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霍夫施塔特說:“魔方會永遠存在,它非常神奇,人們不會對它失去興趣。”直到現在,依舊有很多人利用YouTube教程、在線文章等數字時代工具學習解開魔方的方法,并基于對魔方的熱愛創建了網絡虛擬社區。魔方已經拿下了流行市場,因為它已經融入數字時代的各個領域了。
霍夫施塔特聽說過魔方競速運動,認為魔方得以延續和發展是再適合不過的了。他表示:“這絕對是值得的。魔方很神奇,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深刻又令人著迷。”
盡管解開魔方需要一定的數學技巧和邏輯思維能力,但它依舊憑借自身無限可能的解法風靡全球。魯比克說:“這也是它最神秘的特性之一——結束,意味著新的開始。”
(燦爛摘自360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