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芬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衙前鎮第一幼兒園 浙江杭州 311209)
陶行知先生一再強調“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主張“解放兒童”,“倡導解放兒童的雙眼,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游戲是“解放”兒童的最好載體。通過觀察發現:幼兒園目前開展的體育游戲狀況存在戶外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不足,幼兒在享受成品運動資源的同時,卻與園內大自然的接觸逐漸脫節,環境資源利用率偏低。消極保護導致戶外運動量減少,出汗量不足,心肺功能弱。體育活動存在著挑戰性不強、活動量不足,幼兒體能鍛煉不足的現象。
基于此,筆者試圖通過充分挖掘園內野趣資源優勢,創設融運動、游戲、交往于一體的活動,提供豐富的低結構材料,旨在激發幼兒的運動興趣,同時激勵幼兒與多樣化的低結構材料以及同伴互動,積極探索、大膽嘗試、主動創造、快樂運動,從中使幼兒獲得終身受益的品質。
大自然是幼兒開展游戲最適宜的課堂。我園擁有著約4 000 m2的小樹林與大草坪,小樹林中的小樹隨著十余年的辦園歷史,已長成參天大樹。小樹林中設置了樹與樹之間的爬網、樹屋、攀登架、秋千、滑翔索道等,西邊大草坪上的小山坡、閑置汽車、沙水溝渠、生活野餐區、大型攀爬架等都是幼兒自主游戲的場所。根據園內資源的優勢,基于幼兒的需求,科學合理規劃戶外游戲區域,因地制宜設置成了“叢林探險營”“草坪暢想營”“健康奇趣營”三大營地,并根據兒童動作發展的需要、場域資源優勢、課程重組的考慮,打造“營中區”的游戲場,其中“叢林探險營”中增設了“科探秘林”“奇想探險,“草坪暢想營”增設了“3號餐庫”“山坡野戰”“沙水溝渠”“樹屋歷險”,“健康奇趣營”設置了“快樂騎行”“第六空間”“創想廣角”等N區,為幼兒創設了發展走、爬、跑、跳、鉆、懸垂等基本動作的游戲場所,鼓勵幼兒開展一系列富有野趣、童趣、樂趣的營區挑戰性、冒險性體育游戲。
讓幼兒走進自然,提供更多原生態的材料和環境,幼兒才能玩出更豐富的體育游戲。“巴學園”有很多原生態的材料,如樹木、小山坡、草坪、木板、水、磚塊、泥巴、沙坑、水池、就地取材的木梯木墩等這些大自然最真實的“恩物”。同時我們通過收集、篩選、挖掘、分析、梳理游戲材料,開發“本體化,園本化”的原生態材料,建構公共材料庫和專屬材料庫,通過“三級材料提供”讓孩子的游戲有更多的可能性,其中一級材料為基礎性材料,二級材料為探究性材料,三級材料為輔助性材料。從材料的結構程度上分成非結構化的材料、低結構化的材料,在材料開發的同時,注意材料投放動態性,支持幼兒游戲的開發和動態使用。
為了保證情境化野趣體育游戲和自主野趣游戲的全面開展,制訂了戶外自主游戲安排表,各班根據時間安排表以輪轉的方式開展。每個班級可根據劃分的時間段,幼兒自主參與野趣游戲。我園野趣游戲分為兩個時間段開展:一是固定的時間段,即晨間鍛煉時間,每個班級都參加;二是自主游戲時間,即上午9:50—10:40或下午15:00—15:50的自主游戲時間,各班可根據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安排進行游戲;每周四的混齡暢玩日,教師根據幼兒的游戲需求可延長一天游戲的時間,將生活環節與游戲有效融合,讓中大班孩子自選游戲場域、自選合作伙伴、互通公共材料庫材料,盡情暢玩無限創想。

序號 版塊內容 時間安排 組織對象1 晨間鍛煉 每天一次 全園幼兒2 情境化野趣體育游戲 每周一次 以班級為單位3 自主野趣游戲 每 天50分 鐘(晴天) 以班級為單位4 年段混齡 周四暢玩日 年段互通
挑戰是幼兒參加野趣游戲的主要動力,為此在“巴學園”體育野趣游戲中,設置了有關力量、平衡、攀爬、靈敏、耐力等挑戰項目,投放低結構的材料蘊藏著刺激、冒險的元素,能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以便讓幼兒在有挑戰難度的運動中獲得動作和體能的發展。如“小小消防員”自主游戲中,把“消防員滅火”的情境、材料工具等自然融入勇者攀爬營中,借助長梯、竹竿和網繩等迅速展開救援行動。在游戲中幼兒不斷探索各種運動能力,體驗著團隊合作、迎難而上、挑戰自身能力和膽量的極限,在運動探索游戲中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
野趣游戲以幼兒自主選擇,開放式參與為主。游戲中玩什么?怎么玩?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每位孩子的自主性。在信息化的網絡時代,兒童網絡游戲深受幼兒的喜愛,我們充分挖掘情境性、運動性強、與幼兒年齡特點相適應的游戲巧妙地運用于“三營N區”中。如“細胞世界”“寶可夢”“迪諾兄弟叢林探險”“薩滿救援行動”等。同時,還選取了電視媒體健康的娛樂運動游戲“奔跑吧,兄弟”“撕名牌”“毛毛蟲競速”“百發百中”等進行改編創新。
我們主張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自主選擇材料和伙伴,在主題、形式上有充分的選擇權,保證每一位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地發展,從中提高幼兒的運動興趣。如在軍區野戰游戲中,當游戲失去新鮮感時,幼兒通過同伴討論重新制訂了規則和玩法,他們利用輪胎、啤酒桶等材料組合成“躲避堡壘”區,利用各種水槍相互“對抗”,煊煊身手敏捷,一下爬進兩個輪胎疊成的“安全地帶”,靈活地在“安全地帶”之間躲閃和奔跑成了他的防御主戰場。孩子們在合作互動中不斷生發新游戲,隨著游戲情節的深入,多種角色隨之而來,幼兒享受著游戲帶來的快樂。
隨著幼兒游戲經驗的積累,他們對感興趣的游戲,會進行深度學習和探究,并引發深度的探究點,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與需求,給予適度的鷹架支持,隨之創生一系列項目課程,從中幼兒運動探索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如“小小特警在行動”野戰游戲中,孩子們跟隨主題進行了為期兩周的班本微項目,在項目活動中,孩子們積極參與討論、收集各種裝備和材料、設計戰士牌和作戰路線圖。當幼兒通過媒體、繪本等對特警積累了相關的經驗后,知道特警隊需要嚴謹性和紀律性,孩子嘗試制作了訓練單,用各種符號、圖示、數字等進行了創意表達,并在一次次的游戲中發現問題,討論制訂出游戲的玩法和規則。
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要教育幼兒就要了解幼兒,而觀察幼兒正是了解幼兒的主要途徑之一,是教師進行有效指導的前提。”我們通過觀察比較準確地判斷幼兒的動作、語言、認知、情緒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的個體差異。我們還按照游戲的不同維度進行針對性的分析:

在“巴學園”中教師提供挑戰、冒險的游戲空間以及獲得成功的機會,以放手的姿態鼓勵孩子盡情地游戲、盡情地探究、盡情地體驗,鼓勵幼兒沿著自己的發展軌跡前進,并給予適時回應和指導,從中激發了幼兒的運動潛力。游戲中關注幼兒的動作是否正確,引導幼兒認識共性錯誤以及錯誤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適時給予指導。關注幼兒運動方法的多樣性和創造性,關注幼兒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矛盾、沖突等情況,及時給予引導和教育。在冒險游戲《運炸彈》中,需完成爬樹碰響小鈴鐺,點點拉著麻繩用力往上爬,但是多次嘗試后還是失敗了,點點請同伴幫忙用力頂住她的身體使勁往上抬,她雙手用力拉住麻繩雙腳交替移動往樹上使勁爬,但手臂力量不夠,結果一次次從樹上滑了下來,這時點點不時往四周看去,臉上又焦急又失落,眼看想放棄爬樹時,我鼓勵她說:“點點,你是否可以想其他辦法來碰響小鈴鐺呢。”機靈的點點馬上找小伙伴從不遠處搬來一架梯子,迅速完成任務,順利通過安全通道。
游戲過程中,教師采用“退一步”“鈍一點”“少一些”等觀察方法和評價策略,鼓勵幼兒運用多元表征表達游戲中的問題,引發幼兒間思維的碰撞。教師通過幼兒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游戲評價,并創設“自我評價欄”,選擇相應的標識進行自我評價。與此同時,組織幼兒交流、分享和互評,梳理運動經驗和運動難點,從中了解幼兒的運動情況。如:在野趣游戲中幼兒一些很好的運動探索方法和自我保護方法往往是教師沒想到的,教師可在分享交流環節讓幼兒分享他們的方法,及時給予肯定,使更多幼兒了解哪些運動方法是可以學習的,哪些運動行為應該注意、哪些運動行為是安全的,并學習同伴自我保護的方法等。這樣的分享成了兒童充分發揮表達的場所,也成了學習和交往的課堂。
通過開展“巴學園”體育野趣游戲,我們發現幼兒的運動興趣、體質、動作協調能力,飲食、睡眠和生活能力,社會交往、問題解決能力和敢于挑戰的意志品質等方面能力都有明顯提高,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游戲解讀能力,更為幼兒園“營地游戲課程”的打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野趣體育游戲的開展,大班幼兒在運動探究、體能發展、意志品質等多方面均有較明顯的提高,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敏性、平衡感、方位感等各種能力也迅速得到發展。如:鑫楠坐在秋千上,這時語諾雙手緊握麻繩迅速腳踩木板站到鑫楠背后的秋千上,扶住旁邊的繩索雙腳迅速調整好位置,旁邊的朔朔和毅誠用力一蹬腳,一次次將麻繩往前推動,然后兩人時不時將身體懸掛在秋千上,四人合作悠然開心地蕩起來。語諾能夠如此自如地上下秋千,挑戰難度,可以看出一次次游戲提高了她身體的靈活性與協調性,同時也展現了幼兒的上肢力量與平衡能力。
在運動的過程中,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無疑是一種極好的途徑。在游戲中幼兒勇于挑戰各種困難,并不斷地堅持自我,從中增強了自信心,獲得了成就感與滿足感。如:彤彤是班里比較膽小、脆弱的女孩,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會哭鼻子,但在《小小消防員》游戲中,她為了滅樹上高處的“火點”,很勇敢地爬上長梯最高一節,小心翼翼地盡力伸長手臂去拿紅布條,憑借著堅持和勇氣,她終于克服心理障礙,完成了任務。
在瑞吉歐的教育實踐中,把兒童視為主動的、有能力的頑強探索者和發現者。在游戲過程中,老師努力踐行“放手游戲,發現兒童”,充分信任、解放幼兒,讓幼兒在野趣游戲中實現自我發展。教師追隨幼兒的運動探究,用視頻、照片、便利貼等形式及時捕捉游戲中“哇時刻”,并在園本研修中立足“三營N區”組織教師進行多形式的現場觀摩與研討;同時,借助高校專家、區名師工作室導師團的入駐和研討,進一步提升教師的觀察和游戲解讀能力,提升教師實踐智慧。
深度的溝通,贏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是開展“巴學園”體育野趣游戲的必要前提。我們定期為家長發放照片與視頻,直觀地呈現孩子的“能”與“會”,剖析行為背后“真呵護”,轉變家長觀念,贏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通過入園觀摩、野趣游戲理念分享、家園互動活動等形式爭取家長的理解、認同、信任,甚至參與,讓家長體會到游戲中的大學問,家長感受到教師的專業能力,更積極地參與幼兒園游戲環境的創建中,這一過程充分地證明了在任何一項教育實踐創新中家園合作的重要性。
“巴學園”野趣體育游戲,保留了幼兒園原生態的環境資源和材料資源,在不斷豐富幼兒經驗的同時衍生拓展的游戲課程。在幼兒園自主游戲唱主角的今天,我們有理由相信:“巴學園”野趣游戲的價值將源源不斷地呈現和深入挖掘。